温哥华华埠(又称温哥华唐人街温哥华中华城),位于加拿大卑诗省温哥华,是北美洲三藩市唐人街后面积最大的华埠[1]位置接近温哥华西区的中央商业区,北邻市中心东端,东临士达孔拿区;而市中心东端的广义覆盖范围也包括了华埠。[2]根据温哥华市政府的官方划定,华埠是大致以喜士定街片打街之间的后巷(即前孖结街)、裕仁街、歌雅街和泰莱街为界。[3]区内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缅街、片打街和奇化街上。温哥华架空列车体育馆-华埠站则设于华埠的西端边缘处,是整个架空列车系统中唯一拥有官方中文名的车站。

温哥华华埠
社区
温哥华华埠的加华丰功碑
温哥华华埠的加华丰功碑
坐标:49°16′48″N 123°5′58″W / 49.28000°N 123.09944°W / 49.28000; -123.09944
国家 加拿大
省份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城市 温哥华
时区PacificUTC−8
 • 夏时制PDTUTC−7
区号604, 778, 236
温哥华华埠片打东街一景。图中可见洪门民治党驻加总支部、中华会馆和新亚旅馆。
华埠千禧门牌坊(东望)

历史

编辑

早期发展

编辑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于1881年动工,旨在将新加入联邦的卑诗省以铁路连接至加国东部。工程动用了大批华工,而项目于1885年至1886年间竣工后,那批华工顿时失业。当中部分人开始到铁路总站所在的温哥华(当时华人将之称为“咸水埠”[4])工作,主要从事洗衣、裁缝和送货等行业,[5]并聚居于片打街和上海巷一带,温哥华的华埠自此形成。[6]到1887年华埠人口约有90人,“China Town”一词更出现于主流报章中。[7]

有见温哥华具有作为铁路总站和深水海港的优势,物流和人流于加拿大西岸的落脚点亦从以往的域多利改为温哥华,连带温哥华华埠亦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当年卑诗第二大华人聚居地二埠于1898年被大火烧毁后,温哥华华埠亦吸纳了部分原居二埠的华人。[4]温哥华的华人人口到1901年已接近2900人,[7]到1911年更达3559人,超越华人社区较早成型的域多利,成为全加拿大最多华人聚居的城市。[8]温哥华在这十多年间时有发生排华事件(如1907年由排亚联盟发动的暴乱),华人受形势所逼亦将其活动范围局限于华埠以内并组结社团以求自保。[6]

联邦政府的《1923年华人入境法令》(华人称之为“排华法”)于当年通过后,除个别例子外华人严禁进入加拿大,为华埠的发展带来窒碍,到该法于1947年被推翻后才有所改善。[9]到了1950年代末期,华埠以及邻近的士达孔拿区再度出现显著的增长,两者亦逐渐结合成一个相辅相承的社区。[5]

面临威胁

编辑
 
位于华埠以南的佐治街和登斯梅街高架桥英语Georgia Viaduct,是当年公路计划的仅馀部分

温哥华市政府于1950年代已开始研究于市内兴建高速公路网,[7]市议会并于1967年宣布具体计划,当中来回8线行车的南北向公路将取代卡路街的走线,[10]而东西向公路则大致于裕仁街和派亚街之间穿越士达孔拿区,两者并于现裕仁街夹魁北克街西南处交汇。[11] 为了落实此计划,当局需于华埠、士达孔拿区和煤气镇一带清拆多座建筑物,令该带面目全非。该三区的居民和商户于是联手反抗公路计划,[12]并获其它主流团体(如温哥华贸易局)声援,遂于1968年逼使市政府放弃计划。[10]此举不但成功挽救该带的社区,更改变了温哥华的城市规划模式,为温哥华日后的公共交通发展和市中心高密度化奠下基础。华埠逃过清拆厄运后,省政府于1971年将之列为历史城区。[13]

然而,随著华人在社区的地位在20世纪中后期日渐提高,其行动上的制肘亦相对减小,令部分人开始选择于华埠以外置业。而自1980年代起迁至大温哥华地区的华人移民大多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可负担于大温其他市镇(如列治文本拿比)定居和创业,同时亦吸引越来越多的亚裔商户于华埠以外营商。华人的衣食住行不再限于华埠以内,令华埠人口青黄不接之馀,生意亦一落千丈。亦有说华埠列为历史区后为保留区内特色而附设的建筑限制反而窒碍其发展,令发展商转移到列治文等新区大兴土木。[14]另一方面,市中心东端日益恶化的毒品、娼妓和治安问题令大温居民对该带望而生畏,连带也为邻近的华埠带来负面影响。种种因素构成恶性循环,令温哥华华埠面临“后唐人街时代”的沉重挑战。[9][5]

重振华埠

编辑

有见及此,华埠商界近年从多方面著手整顿该带,包括聘用私人保安以改善治安;更新市场推广手法;以及将区内的旧建筑翻新成住宅或商铺。此外,温哥华市政府亦于2001年成立振兴华埠委员会,旨在为华埠提供近景的复兴措施,以及放眼于该区的长远发展。[15]目前经已实行的具体振兴华埠项目包括:

  • 千禧门(Millennium Gate)牌坊工程(见下);
  • 将区内街道包装成“丝绸之路”步行径,并加入识别系统,以便游人在区内步行探索;
  • 于奇化街夹哥伦比亚街的东北角竖立加华丰碑(2004年落成),并将此街角重整成广场,以纪念加拿大华人对加国所作出的贡献。

因应华埠居民和商户的建议,运输联线于2004年10月14日将位于华埠西端边缘处国际村一带的架空列车体育馆站更名为体育馆-华埠站(Stadium-Chinatown Station),为华埠作宣传之用。[16]该站于奇化街入口的招牌并注有“体育馆/华埠(唐人街)”的繁体中文字样。

市政府亦于2009年联同华埠社区组织向加拿大公园管理局申请将华埠列为加拿大国家史迹[7],并于2011年获联邦政府接纳[17][18]

另一方面,市政府于2000年代亦就放宽华埠内的建筑高度限制进行谘询,期间市政府曾一度提出容许部分地段兴建楼高30层的建筑,令部分团体(如华埠历史保护联盟)忧虑华埠的历史特色会受损。[14]经过数年谘询后,市政府于2010年通过以下方案:[19]

  • 将片打街沿途高度限制定为7层;
  • 将片打街以南、裕仁街、哥伦比亚街和歌雅街为界以内地段的高度限制放宽至7-9层,而更改土地用途后可高至12层;
  • 将三个地段的高度限制放宽至15层。

此举目的是方便区内发展多层住宅和商业建筑,从而为华埠带来稳定的客源之馀,亦同时保留该区的文化遗产。保育团体欢迎市政府放弃30层建筑方案,但其它团体(如华埠商业促进会)却认为放宽后的高度限制仍不足以为华埠带来转机。[14][19]

市政府亦有意于市中心兴建现代有轨电车系统,当中第一期延线将沿魁北克街和哥伦比亚街穿越华埠。[20]现时此计划还在纸上谈兵阶段,尚未落实执行。

中文媒体

编辑

中文报章《大汉公报》于1907年创刊后,报社早期设于华埠卡路街443-445号,后于1939年迁至附近的片打东街1号。[21]该报于1992年停刊后,片打东街1号报社一直丢空,到2007年由一家电器店迁入。[22]

多元文化电视台卑诗省分台(OMNI BC;前称channel m)的总部从2003年至2010年间设于片打东街和哥伦比亚街的交界;该台于2010年迁至福溪南岸。

特色建筑

编辑
 
三记号侧面(上海巷门牌522和524号皆不属三记号大楼)
  • 千禧门(Millennium Gate)牌坊位于片打西街,为华埠的西端门廊。牌坊于2002年8月1日正式揭幕,工程耗资105万加元,部分款项由联邦政府、省政府和市政府提供,而馀下约30万元则由社区筹募。[23]
  • 三记号大楼(Sam Kee Building)位于片打西街和卡路街交界,于1913年落成,一楼只有4尺11寸(150厘米)阔,二楼连窗台也只有6尺(183厘米)阔,被健力士世界纪录大全列为全世界最窄的商用建筑物。大楼于1986年完成重修,现为一间保险公司所在。[24][25]
  • 温哥华华埠立有姊妹城市广州赠送的云石中华门牌坊。中华门为1986年世界博览会内中国馆的牌楼。世博会过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赠予温哥华市,再由市政府转交华埠社区,并置于中华文化中心门前。牌楼于2001年拆卸重修,并于2005年10月22日原址重置后重新揭幕。[26]

参考资料

编辑
  1. ^ Vancouver Chinatown website. [201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3). 
  2. ^ 2005/06 Downtown Eastside Community Monitoring Report (PDF). 10th Edition. City of Vancouver. Spring 2007 [2009-03-10]. 
  3. ^ Map of official boundaries of Chinatown, City of Vancouver website. [2009-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27). 
  4. ^ 4.0 4.1 卑诗省最古老城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星岛日报》加西版,记者崔源明,2009年7月19日。于2010年4月5日查阅。
  5. ^ 5.0 5.1 5.2 City of Vancouver - Chinatown Revitalization Program - History of Chinatow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温哥华市政府网页,2007年。于2010年4月5日查阅。
  6. ^ 6.0 6.1 温哥华唐人街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6-17.,《凤凰周刊》第99期,记者闻正兵。于2010年4月5日查阅。
  7. ^ 7.0 7.1 7.2 7.3 Nomination of Vancouver’s Chinatown as a National Historic Site of Canad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温哥华市政府文件,2009年2月27日。于2010年4月11日查阅。
  8. ^ 加拿大最早的唐人街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2-27.,黎全恩著,《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4月3日。于2010年4月5日查阅。
  9. ^ 9.0 9.1 唐人街的故事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6-17.,《Perspectives Online》,Amme Lau译。于2010年4月5日查阅。
  10. ^ 10.0 10.1 Yee, Paul. Saltwater City: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Vancouver. Douglas & McIntyre Ltd. 2006: 第148–151页. ISBN 155365174X. 
  11. ^ Harry Rankin. The Case for Rapid Transit. 1971. 
  12. ^ Downtown History & Heritag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温哥华市政府网页,2008年8月12日。于2010年4月5日查阅。
  13. ^ Chinatown Vancouver Online - Heritage. [201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4). 
  14. ^ 14.0 14.1 14.2 温市华埠获准向上发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环球华报》,记者杨梅,2010年1月27日。于2010年4月23日查阅。
  15. ^ City of Vancouver - Chinatown Revitalization Program - Program Inform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温哥华市政府网页,2007年。于2010年4月5日查阅。
  16. ^ 温哥华高架列车体育馆站改名华埠站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5-03-19.,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10月27日。于2010年4月23日查阅。
  17. ^ 华人贡献获认同 申入世遗添筹码 温华埠列加国历史遗产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星岛日报》加西版,记者夏镇权,2011年10月14日。于2011年10月15日查阅。
  18. ^ Vancouver's Chinatown named a national historic sit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10-17.,《温哥华太阳报》,记者Mike Hager,2011年10月14日。于2011年10月15日查阅。
  19. ^ 19.0 19.1 Proposed height increases in Chinatown not enough, says group[永久失效链接],《温哥华太阳报》,记者Doug Ward,2010年1月24日。于2010年4月23日查阅。
  20. ^ Downtown Streetcar phasing and alignm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温哥华市政府网页,2010年1月15日。于2010年4月5日查阅。
  21. ^ 华埠商业促进会网页 大汉公报页面[永久失效链接]
  22. ^ 报社旧址 卖折扣电器[永久失效链接],《星岛日报》加西版,2009年7月14日。于2010年4月4日查阅。
  23. ^ Vancouver Agreement partners officially open Chinatown Millennium Ga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温哥华市政府新闻稿,2002年8月1日。于2010年4月4日查阅。
  24. ^ 溫哥華市政府 華埠步行旅遊簡介 三記大廈. [201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0). 
  25. ^ 华埠商业促进会网页 三记号页面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6-27.
  26. ^ 华埠商业促进会网页 中华门页面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12-08.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