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人民运动 (芬兰)
爱国人民运动(芬兰语:Isänmaallinen kansanliike,IKL;瑞典语:Fosterländska folkrörelsen)是芬兰的一个民族主义和反共政党。该党是之前被禁的“拉普阿运动”的继承者。该组织存在于1932年至1944年,其意识形态与其前身类似,只是该党参加了选举,但收效甚微。
爱国人民运动 Isänmaallinen kansanliike | |
---|---|
党主席 | 维赫托里·科索拉 (1932–1936) 维尔霍·安纳拉 (1937–1944) |
创始人 | |
成立 | 1932年6月5日 |
被禁 | 1944年9月23日 |
解散 | 1944年9月23日 |
前身 | 拉普阿运动 |
总部 | 芬兰南博滕区拉普阿 |
党报 | 《时代的方向》(Ajan Suunta) |
青年组织 | 蓝黑相间(Sinimustat) |
意识形态 | 民族主义 大芬兰主义 教权法西斯主义 反苏主义 |
政治立场 | 极右翼 |
宗教信仰 | 信义宗 |
国际组织 | 无 |
官方色彩 | 黑、白、蓝 |
党旗 | |
芬兰政治 政党 · 选举 |
成立
编辑爱国人民运动是在1932年6月5日的一次会议上作为拉普阿运动的延续而成立的[1]。三位主要的创始成员是赫尔曼·贡梅鲁斯、维尔霍·安纳拉和埃尔基·莱科宁[2]。拉普阿运动的领导人维赫托里·科索拉在成立时因参与曼采莱叛乱而被监禁,但该党的主席一职为他保留。其他主要的叛乱分子,特别是安纳拉和布鲁诺·萨尔米阿拉,参与了该党的成立[3]。
组织架构
编辑在意识形态上,该党是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政党和反共主义政党,支持对苏联的强硬外交政策以及敌视芬兰另一官方语言瑞典语[3]。建立一个大芬兰是该党的一个重要目标[4]。它的许多领导人都是牧师或是主要影响在博滕区的名为“觉醒”的虔敬主义运动的参与者[5]。它的明确目的是要成为议会中的基督教道德良心。一个以布鲁诺·萨尔米阿拉为中心的的强硬路线派也非常活跃[6]。
该党的制服是一件系着蓝色领带的黑色衬衫,受到了意大利法西斯分子的启发[3],同时也受到了觉醒运动的启发。成员们以罗马式敬礼互相问候。[7]
IKL有自己的青年组织,叫做“蓝黑人”,成员接受战斗训练[3]。他们由埃利亚斯·西莫约基领导,他是一位极具魅力的牧师[8]。蓝黑人在1936年被禁止(但是他们立即重组为黑衫军)。
该党的主要支持者是富裕的农民、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公务员、路德教会神职人员和大学生[4]。从地理上讲,IKL在库奥尔塔内、拉普阿和伊尔马约基等南博滕区市镇获得大部分的选票[9]。
与主流政治的关系
编辑IKL参加了议会选举。1933年,该党与民族联合党联合参选,获得了200个席位中的14个[10]。民族联合党的席位从42个跌至18个。在崩溃之后,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被选为民族联合党的主席。他把他的政党转变为大企业的代言人,因此对IKL的直接行动策略不感兴趣,因此从党内清除了IKL最直言不讳的同情者[11]。
IKL受到政府越来越多的审查,并受到两项旨在阻止其进展的法律的约束。1934年,通过了一项法律,允许镇压使政府或宪法受到蔑视的宣传活动,这一法律被用来反对该运动,而第二年,一项禁止政治制服和私人制服组织的法律出台,特别严重地影响了蓝黑人。[11]
参考文献
编辑- ^ A.F. Upton, 'Finland', S.J Woolf, Fascism in Europe, London, 1981, p. 215
- ^ Philip Rees,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the Extreme Right Since 1890, 1990, p. 11
- ^ 3.0 3.1 3.2 3.3 Upton, p. 215
- ^ 4.0 4.1 F. L. Carsten (1982). The rise of fascism, p. 168-169
- ^ R. Alapuro (1970). Akateeminen Karjala-seura: Ylioppilasliike ja kansa 1920- ja 1930-luvulla.
- ^ Rees, p. 342
- ^ Eepos, Suomen historian käsikirja, Torsten Edgren, Merja Manninen & Jari Ukkonen, WSOY, ISBN 951-0-27651-0. pp. 329-330: IKL - lapuanliikkeen jatkaja
- ^ Rees
- ^ Juhani Mylly (1988). Maalaisliitto-Keskustapuolueen historia: Maalaisliitto 1918-1939, p. 385
- ^ Upton, p. 217
- ^ 11.0 11.1 Upton, p.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