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人民運動 (芬蘭)
愛國人民運動(芬蘭語:Isänmaallinen kansanliike,IKL;瑞典語:Fosterländska folkrörelsen)是芬蘭的一個民族主義和反共政黨。該黨是之前被禁的「拉普阿運動」的繼承者。該組織存在於1932年至1944年,其意識形態與其前身類似,只是該黨參加了選舉,但收效甚微。
愛國人民運動 Isänmaallinen kansanliike | |
---|---|
黨主席 | 維赫托里·科索拉 (1932–1936) 維爾霍·安納拉 (1937–1944) |
創始人 | |
成立 | 1932年6月5日 |
被禁 | 1944年9月23日 |
解散 | 1944年9月23日 |
前身 | 拉普阿運動 |
總部 | 芬蘭南博滕區拉普阿 |
黨報 | 《時代的方向》(Ajan Suunta) |
青年組織 | 藍黑相間(Sinimustat) |
意識形態 | 民族主義 大芬蘭主義 教權法西斯主義 反蘇主義 |
政治立場 | 極右翼 |
宗教信仰 | 信義宗 |
國際組織 | 無 |
官方色彩 | 黑、白、藍 |
黨旗 | |
芬蘭政治 政黨 · 選舉 |
成立
編輯愛國人民運動是在1932年6月5日的一次會議上作為拉普阿運動的延續而成立的[1]。三位主要的創始成員是赫爾曼·貢梅魯斯、維爾霍·安納拉和埃爾基·萊科寧[2]。拉普阿運動的領導人維赫托里·科索拉在成立時因參與曼采萊叛亂而被監禁,但該黨的主席一職為他保留。其他主要的叛亂分子,特別是安納拉和布魯諾·薩爾米阿拉,參與了該黨的成立[3]。
組織架構
編輯在意識形態上,該黨是一個狂熱的民族主義政黨和反共主義政黨,支持對蘇聯的強硬外交政策以及敵視芬蘭另一官方語言瑞典語[3]。建立一個大芬蘭是該黨的一個重要目標[4]。它的許多領導人都是牧師或是主要影響在博滕區的名為「覺醒」的虔敬主義運動的參與者[5]。它的明確目的是要成為議會中的基督教道德良心。一個以布魯諾·薩爾米阿拉為中心的的強硬路線派也非常活躍[6]。
該黨的制服是一件繫着藍色領帶的黑色襯衫,受到了意大利法西斯分子的啟發[3],同時也受到了覺醒運動的啟發。成員們以羅馬式敬禮互相問候。[7]
IKL有自己的青年組織,叫做「藍黑人」,成員接受戰鬥訓練[3]。他們由埃利亞斯·西莫約基領導,他是一位極具魅力的牧師[8]。藍黑人在1936年被禁止(但是他們立即重組為黑衫軍)。
該黨的主要支持者是富裕的農民、受過教育的中產階級、公務員、路德教會神職人員和大學生[4]。從地理上講,IKL在庫奧爾塔內、拉普阿和伊爾馬約基等南博滕區市鎮獲得大部分的選票[9]。
與主流政治的關係
編輯IKL參加了議會選舉。1933年,該黨與民族聯合黨聯合參選,獲得了200個席位中的14個[10]。民族聯合黨的席位從42個跌至18個。在崩潰之後,尤霍·庫斯蒂·巴錫基維被選為民族聯合黨的主席。他把他的政黨轉變為大企業的代言人,因此對IKL的直接行動策略不感興趣,因此從黨內清除了IKL最直言不諱的同情者[11]。
IKL受到政府越來越多的審查,並受到兩項旨在阻止其進展的法律的約束。1934年,通過了一項法律,允許鎮壓使政府或憲法受到蔑視的宣傳活動,這一法律被用來反對該運動,而第二年,一項禁止政治制服和私人制服組織的法律出台,特別嚴重地影響了藍黑人。[11]
參考文獻
編輯- ^ A.F. Upton, 'Finland', S.J Woolf, Fascism in Europe, London, 1981, p. 215
- ^ Philip Rees,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the Extreme Right Since 1890, 1990, p. 11
- ^ 3.0 3.1 3.2 3.3 Upton, p. 215
- ^ 4.0 4.1 F. L. Carsten (1982). The rise of fascism, p. 168-169
- ^ R. Alapuro (1970). Akateeminen Karjala-seura: Ylioppilasliike ja kansa 1920- ja 1930-luvulla.
- ^ Rees, p. 342
- ^ Eepos, Suomen historian käsikirja, Torsten Edgren, Merja Manninen & Jari Ukkonen, WSOY, ISBN 951-0-27651-0. pp. 329-330: IKL - lapuanliikkeen jatkaja
- ^ Rees
- ^ Juhani Mylly (1988). Maalaisliitto-Keskustapuolueen historia: Maalaisliitto 1918-1939, p. 385
- ^ Upton, p. 217
- ^ 11.0 11.1 Upton, p.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