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
牙齿存在于很多脊椎动物(鸟类,龟鳖类除外)的头部(或口部)内、功能用于咀嚼食物的钙化组织。肉食性动物尤其倚赖牙齿进行猎食或搏斗、御敌。牙齿的构成成份不是骨骼,而是由动物体内不同密度与硬度的复杂组织组成,它的根部则由牙龈包覆、固定。来自贵州石阡大约4.39亿年前的双列黔齿鱼(Qianodus duplicis)的齿旋是迄今最古老的牙齿化石,揭秘了最早有颌类牙齿的生长结构和发育特征。[1]
一些动物牙齿里有著更复杂的神经,比如独角鲸,其牙齿有著上百万神经,是目前已知道最复杂的牙齿(以神经学而论)。这允许独角鲸牙齿具食物触觉,以及导航、交配作用。
随著人类文明的创建,各种语言的发音已发展得多样化。语言发音均非常依赖牙齿、舌头和口腔的合作,应用到人类生活中的说话、歌唱。牙齿在古代被称为“雅言”,牙齿的整洁,甚至关系到社交活动和地位。专门为牙齿服务的医学,称为牙科。
牙齿类型
编辑个别牙齿因物种或功能上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人类牙齿分为:
汉字意义
编辑古汉语“牙”是指“臼齿”[2][3](牡齿[4][5]、大齿[6]),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析言之则前当唇者偁齿,后在辅车者偁牙。”,齿小而牙大[7];且传统音韵学术语中,亦将软腭音称为牙音。
现代汉语,牙是齿的通称,“牙”与“齿”已混同,统称“牙齿”;虽有部分习惯用语,如:象牙、獠牙,但牙与齿并不限用于人或动物,如人类用词“门牙”、“刷牙”,动植物用词“羊齿”“马齿苋”等等。日语则仍保留文言文“牙(きば)”和“歯(は)”的区别。
各物种的牙齿
编辑人类
编辑人类有两组牙齿。第一组称为乳牙(乳齿或奶齿),在婴儿出生后约6个月出现。儿童有20只乳齿,平均上下两排分配。每半排牙齿分别有:
- 正门牙
- 侧门牙
- 犬齿
- 第一大臼齿
- 第二大臼齿
人类在4至13岁之间,将会长出一组永久性的牙齿,称为恒牙或恒齿(人类只有门齿、犬齿和前臼齿有脱换现象)。恒齿在乳齿底下形成,把乳齿推出颌骨后取而代之。新的一组牙齿共32只,相应长大了的颌骨加大。恒齿长出后,每半排牙齿会分别有:
所谓第三大臼齿,也即上下两排牙齿的两端,一共4颗牙齿,也是常说的智慧齿。智慧齿大部份时候都不会长出。不长出的原因可能是颌骨位置不够,或者有个别情况根本不存在,但通常最多是缺少其中一只。由于绝大部份白种人和黄种人的颌骨都不够大,故而,为了防止因藏纳食物而导致蛀牙、发炎等问题,以及牙齿的强行长出迫使整副牙齿不整,一般而言都把智齿拔掉。
虽然看起来和骨骼类似,但牙齿不是骨头,因为它不生产红血球,没有连接颌骨的关节,比骨头能承受更多更大的磨损。假如牙齿是骨骼,那么它将会极快被磨平。
人类牙齿的三部主要细胞组织,分别是:
另有牙骨质又称白垩质,覆盖在牙根部牙本质表面
每颗人类牙齿编号表示的方法,常见的有:
- FDI牙位表示法,每颗牙用两位阿拉伯数字表示,第一位表示牙齿所在的象限,第二位表示牙齿的位置。
- 通用记录法,是美国编号方式,上颌由右上智齿开始的1-16,而下颌由左下智齿开始的17-32。
鱼类
编辑爬行类
编辑鸟类
编辑2014年所发现的鱼鸟颅骨显示鸟喙可能演化自牙齿以让幼雏可以更早突破蛋壳,减少被掠食者攻击的机会;此外嘴喙也能够戳开坚硬的土表,取得躲藏在其中的猎物[8][9]。
哺乳类
编辑大部分哺乳动物是双套牙的,即未成年时有乳齿,成年时换成恒齿。但有一些哺乳动物比如齿鲸是单套牙的,即不换齿。
牙齿的四种基本类型是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对于许多哺乳动物来说,它们都是异型齿,即大小和形状都不同。也有一些哺乳动物具有同型齿,例如齿鲸,犰狳。但是在许多成年哺乳动物中,无法分辨出前臼齿和臼齿,它们统称为颊齿或臼型齿。门齿和颊齿之间的空隙称为齿隙。
- 门齿:齿列最前端、单齿根的单尖齿。上门齿长在前颌骨上,下门齿以及所有下齿长在齿骨上。
- 犬齿:单齿根的单尖齿。犬齿在门齿后面。上犬齿是上颌骨最前端的牙齿。
- 前臼齿:多尖齿。前臼齿在犬齿之后。前臼齿有换齿过程,而臼齿没有。上前臼齿长在上颌骨上。前臼齿的编号与其他牙齿不同,最后一枚前臼齿称为第四前臼齿,依次前推。
- 臼齿:多尖齿。在前臼齿之后。没有换齿过程。臼齿比前臼齿更大,有更多齿尖。
- 低冠齿:颊齿齿冠高度小于等于齿根高度。(人类)
- 高冠齿:颊齿齿冠高度大于齿根高度。(马)
- 丘型齿:颊齿有锥形或圆形的齿尖用来挤压食物。(猪)
- 脊型齿:颊齿有横向齿尖。(象)
- 月型齿:颊齿有月牙形纵向齿尖。(鹿)
- W型齿:颊齿有W形脊。(蝙蝠)
- 同型齿:所有牙齿形状相似。(齿鲸)
- 异型齿:各类牙齿大小和形状不同。
- 裂齿(食肉齿对):食肉目哺乳动物的上第四前臼齿和下第一臼齿所组成的齿对。
齿式
编辑人类的齿式为:
2.1.2.3 |
2.1.2.3 |
即每侧上下分别有2枚门齿,1枚犬齿,2枚前臼齿,3枚臼齿。
家猫的齿式为:
3.1.3.1 |
3.1.2.1 |
真兽类哺乳动物最多具有44颗牙齿(某些食虫目动物,如鼹鼠),齿式为:
3.1.4.3 |
3.1.4.3 |
非真兽类哺乳动物(比如有袋类)的牙齿数量可以超过44颗,比如负鼠,它一共有50颗牙,齿式为:
5.1.3.4 |
4.1.3.4 |
啮齿目
编辑啮齿目哺乳动物在上下颌分别有一对终生生长的门齿。它们的牙齿数量绝不超过
1.0.2.3 |
1.0.1.3 |
即总数不超过22颗。
啮齿目动物没有犬齿,在门齿和颊齿之间有显著的宽阔齿隙。
兔形目
编辑兔形目动物与啮齿动物相似,有终生生长的巨大门齿和显著的齿隙。但啮齿动物仅有一对上门齿,而兔形目动物有两对上门齿,第二对上门齿紧靠在第一对上门齿后面。
兔形目动物具有高冠颊齿,这一点与某些啮齿动物类似。
食肉目
编辑食肉目动物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发达的犬齿,大都有裂齿对(第四上前臼齿和第一下臼齿组成)。
裂齿在猫科动物中最为发达,在犬科和鼬科中也完善发展,但这一特征在熊科与浣熊科中较为次要。
水生食肉目动物唯一只有鳍足类不具有裂齿。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Andreev, Plamen S.; Sansom, Ivan J.; Li, Qiang; Zhao, Wenjin; Wang, Jianhua; Wang, Chun-Chieh; Peng, Lijian; Jia, Liantao; Qiao, Tuo; Zhu, Min. The oldest gnathostome teeth. Nature. 2022-09, 609 (7929) [2022-10-21]. ISSN 1476-4687. doi:10.1038/s41586-022-0516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1) (英语).
- ^ 存档副本. [2022-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4).
- ^ 存档副本. [2022-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4).
- ^ 存档副本. [2022-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30).
- ^ 存档副本. [2022-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4).
- ^ 存档副本. [2022-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4).
- ^ 存档副本. [2022-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4).
- ^ Hersher, Rebecca (May 2, 2018). "How Did Birds Lose Their Teeth And Get Their Beaks? Study Offers Clu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PR.
- ^ Field, Daniel J.; Hanson, Michael; Burnham, David; Wilson, Laura E.; Super, Kristopher; Ehret, Dana; Ebersole, Jun A.; Bhullar, Bhart-Anjan S. (May 31, 2018). "Complete Ichthyornis skull illuminates mosaic assembly of the avian hea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ture Vol 557, pp 96 - 100.
延伸阅读
编辑[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