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旭
王光旭(约1927年—1995年8月28日),台湾教师,创立台北市身心障碍服务推展协会等,帮助有智能不足孩童的家庭。
王光旭 |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约1927年 日治台湾 |
逝世 | 1995年8月28日 日本山梨县山梨厚生病院 | (67—68岁)
国籍 | 大日本帝国(1927-1945) 中华民国(1945-1995) |
配偶 | 黄丽霞 |
职业 | 教师 |
获奖 | 吴尊贤爱心奖(1995年) |
生平纪事
编辑王光旭为国立华侨高级中等学校数学老师[1][2][3],与妻子黄丽霞育四名子女[1],第二个女儿却智能不足[4]。妻子直到女儿王晓来五岁时,访遍群医束手无策,才肯相信事实,之后孩子因智商被拒于学校外、又有癫痫病症,被左邻右舍轻蔑与排斥[5]。在王光旭与黄丽霞照顾下,原先还患有软骨症、被医生宣布一生无法走路的女儿,开始能自立,还能去新竹县华光智能发展中心学习技能[2]。
自1970年代起,王光旭每周六下午都会义务指导智能不足者发展潜能、建立人际关系,并组成了一支爱心服务队[2]。退休后,他在华光智能发展中心担任义工[4]。
1985年时,台湾心智障碍者估计超过十万,六至十二岁有三万馀人,其中在学者(包括国小启智班及私立启智训练机构)仅七千两百馀人,失学者占了四分之三。家长为教养这些儿女,在精神压力和经济负荷下,长期支撑著重担,其中尤以中、重度智能不足的家长更为强忍悲苦。一群家长企图计划组成一个联谊会,但他们多因担忧被外人知道家中有智能不足者,多不愿具名。王光旭自愿出面为召集人,暂名“中华民国心智障碍者家长联谊会筹备会”,以推动有关单位拟定特殊教育法相关子法。[6]
1987年,王光旭创办台北市身心障碍服务推展协会,周六、日定期到启智机构做长期辅导工作[4]。在王光旭促成之下,陆续创办育仁启智义务班、中华民国启智协会、心路文教基金会、各县市智障者家长福利协进会、台北市身心障碍服务推展协会[7]。一对王姓夫妇因有智能不足女儿,自责这是上苍给的天谴,丈夫看到妻子带女儿出门还会给予严厉谴责,直到他们认识王光旭,才发现许多家庭的境遇和自己相同,渐渐以正确态度面对,之后面对旁人对女儿的疑惑,夫妇俩甚至会对外界细心解释原由[8]。在心路社会福利基金会任执行长、女儿也智能不足的宗景宜回忆,当时在王光旭号召下,几位家长站出来,以家长的名义成立心路基金会[9]。王光旭也曾帮华光智能发展中心于关西镇建立收容成年智能不足者的教养机构,因达六甲的土地价格高达新台币二千多万元,在1990年募款[1]。
1995年,台北市身心障碍服务推展协会获得第七届吴尊贤爱心奖团体奖[4]。该年4月12日,王光旭与叶由根、萧金诗、江瑞云、吴绍文、陈淑丽、张益铭、杨蔚龄、黄锦鸿、黄梅英、杨美珠、余任仰、萧淑珍及吕文三等人,受总统李登辉接见[10]。
1995年8月,王光旭以台北市身心障碍服务推展协会名誉理事长身分,随同启智教育考察团赴日本山梨县参加研习会时,因意外跌倒造成脑部严重挫伤,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8月28日在山梨厚生病院逝世,享寿六十九岁。9月14日,在天主教圣家堂教会举行告别式,随即安葬于三峡镇三德墓园。[7]
王光旭去世后,妻子依然都会到育仁义务班去作义工[5]。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孙蓉华. 家有智障女 感同身受 僑中老師王光旭為籌設智障家園奔走 期盼喚起社會關懷 更盼愛心人士伸援手. 联合报. 1990-02-26 (中文(台湾)).
- ^ 2.0 2.1 2.2 张典婉. 心中有愛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王光旭夫婦 為智障者謀福利. 民生报. 1989-10-04 (中文(台湾)).
- ^ 宜燕. 他默默打開心靈的軒窗. 民生报. 1988-02-08 (中文(台湾)).
- ^ 4.0 4.1 4.2 4.3 罗浚滨. 台北市身心障礙服務推展協會 為啟智服務工作默默奉獻心力. 中国时报. 1995-04-20 (中文(台湾)).
- ^ 5.0 5.1 洪茗馨. 王家人承繼父親王光旭遺願照料重殘長姐. 中国时报. 1997-07-07 (中文(台湾)).
- ^ 智障兒童家長籌組社團 手牽手為子女爭取福利. 联合报. 1985-04-08 (中文(台湾)).
- ^ 7.0 7.1 智障者大家長王光旭 昨行告別式. 民生报. 1995-09-15 (中文(台湾)).
- ^ 刘孝煦. 接近智障者更懂得惜福 「小小義工營」學員和他們做朋友後反更會體諒他人. 中国时报. 1997-01-27 (中文(台湾)).
- ^ 李祖翔. 轉化逝女情傷 照顧憨兒為己任. 人间福报. 2010-03-27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中文(台湾)).
- ^ 张慧英. 李總統接見吳尊賢愛心獎得獎人 對他們長年來為社會所作的犧牲及貢獻表達誠摰的敬意. 中国时报. 1995-04-13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