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中国)

中国君主称谓

,或尊称大王,在秦朝以前是一国君主的称呼,是最高统治者。原来是天下共主的“天子”独用的称号,如“周武王”,后来较强大的诸侯也纷纷自称、互称为王。自秦始皇称“皇帝”后,“王”成为地位仅次于天子而掌控一方之诸侯的称呼。从西汉开始,沿用秦代爵位,另增设王爵皇室成员,可封国自治。至清代,王爵已成一种荣誉上的爵位,没有封地。

中国秦朝以前时期,“王”可以指天子,也可以为封国诸侯最高统治者的封号,也可以是对抗中原朝廷的地方割据势力的最高统治者的自称。

汉朝及其后,“王”为封国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但必须有中原王朝皇帝赐封,否则“自立为王”,属于反叛朝廷,必将遭到朝廷征伐。如五代十国楚国尽管为一支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创建者马殷一直自称节度使,直至天成二年(927年)后唐正式册封为“楚王”;秦朝未年,南海郡尉赵佗创立南越国自称“武王”,刘邦建立汉朝后,派使者说服赵佗臣于汉朝,之后刘邦赐封赵佗“南越王”。

太平天国,王既是最高君主的称号,也是爵位封号。洪秀全《原道觉世训》中提出“皇上帝”为唯一之“”,连耶稣也不敢称帝,凡人更不可僭越[1]。他建立太平天国后,不用“皇帝”称号,自称为“天王”,其他重要领导人分别称为东王、西王、南王、北王、翼王。后来“王”变成随意分封的爵位,封王者超过两千。请参见太平天国王号列表

中华民国建国初期,军阀混战,地方势力割据,当中有绰号为"王"者,如奉系军阀张作霖即为“东北王”。建国初期的地方分裂最终导致民国政府北伐战争以统一全国。

同时,在中国自汉朝以来对皇族、功臣的封号,不一定为封国的统治者称为王。

学术上的概念,研究上对诸侯封国、地方割据势力、反叛组织的最高统治者的统称,不一定被朝廷册封,地方割据势力多都自立为王。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编《洪秀全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另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