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重号

标点符号

著重号·)用检著重标明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的符号;使用时文下打点,直排时则标在字的右侧。[1]

着重号
一般标点符号
撇号  '
括号 [ ]  ( )  { }  ⟨ ⟩  ( )
冒号 :
逗号  ,  ،  
顿号
连接号 ‒  –  —  ―    
破折号      ——
省略号  ...      
叹号  !
句号  .
书名号 ‹ ›  « »  《 》  ﹏ ︴
专名号 _  
连字号
连字暨减号 -
问号  ?
引号 ‘ ’  “ ”  ' '  " "  「 」『 』
分号 ;  
斜线 /    
着重号
示亡号  ‌
隐讳号 ×
分字符
间隔号 ·
空格     
一般排版符号
和号 &
星号 *
@ @
井号 #
数字符号
反斜线 \
等号 =
倒感叹号 ¡
倒问号 ¿
乘号 ×
除号 ÷
序数标识 º ª
百分号 %
千分号
万分号
加号减号 + −
正负号负正号 ± ∓
度数符号 °
角分符号    
段落符号  //  
竖线 |    ¦
分节符号 §
参考标记
项目符号
脱字符 ^
波浪号 ~
上横线
下横线 _
虚缺号
剑标 † ‡ ⹋
同上符号
知识产权符号
版权符号 ©
copyleft
录音版权符号英语Sound recording copyright symbol
注册商标符号 ®
服务商标
商标符号
货币
国际货币符号 ¤

؋฿¢英语Brazilian cruzeiro$֏ƒ英语Florin sign英语Philippine peso sign£英语Ruble sign英语Indian rupee sign 英语Shekel sign圓 圆 円 元 ¥

特殊排版符号
三星符号英语Asterism (typography)
花型英语Fleuron (typography)
标示号
疑问惊叹号
反讽号英语irony punctuation
菱形
延音线
相关符号
  • 空白字元
其他语言标点符号

香港,著重号通常只用于教科书或教材,使用方法和中国大陆相同;在台湾教育部审定标点符号中并未被视为标点符号,但民间亦有书刊使用,或可见于个别含有书法艺术成份的作品;日本刊物也有使用,但使用方法与中文不同。

随著电脑网路运用的普及,西方人的程式开发未考虑中式标点,中文用户自身也没有开发,传统著重号在电脑输入和排版上十分不便,现已较少在一般文书上使用,转而采用西式用法,以粗体字黑体字代替。

中文用户输入方法若以 Microsoft Word 为例:

  • 简体中文,可直接设置着重号标于横排文字之下;
  • 繁体中文,可在选取文字后设定强调标记,有黑点和单圈两种,但仅能标于横排文字之上;须将文字语言设定为“中文 (中国)”,才可标于横排文字之下;须注意的是文件内,若同时有附强调标记的繁体汉字和附著重号的简体汉字,则可能会互相干扰而自动变回标于文字之上,需有足够间隔(分段空行)以免著重号受干扰,也可输入于表格或文字方块以区别内容。繁体中文用户若需于直排文字之右标示黑点或单圈以外的强调标记,可用注音标示并改成输入其他符号。

CSS3,提供了“text-emphasis”属性可以为文字加入着重号,满足中日韩用字的需求[2]

中文

编辑

横排

编辑

按中国大陆及香港的标准,标于需要强调的字之下的样式:[3]

  • 使用图像:
 
  • 使用 CSS:
  1. 事业是出来的,不是出来的。
  2. 看来,他彷佛用一千只眼睛瞧著。

直排

编辑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标于需要强调的字之右的样式:

  • 使用图像:
 
  • 使用 CSS:
  1. 事业是出来的,不是出来的。
  2. 看来,他彷佛用一千只眼睛瞧著。

其他语文

编辑

日文

编辑

按1999年W3C于制定CSS标准时一份由微软提交的工作草案所示[4],日语横书标于字之上:

ウィキペディアは誰でも編集できるフリー百科事典です

直书时标于字之右:

ウィキペディア
(Wikipedia) は
フリーな
百科事典です。

英文

编辑

英文表示强调应用斜体,如:

  • “Please come before 5 p.m.”。

在无法使用斜体场合如打字机手写,可加底线大写,如:

  • “Please come before 5 p.m.”或“Please come BEFORE 5 p.m.”;但若整篇文章皆使用大写,相当于一直大声说话,是十分无礼的行为。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1-12-30-发布.2012-06-01实施
  2. ^ CSS Text Level 3. W3C. 10 March 2011 [2011-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3). 
  3. ^ 例句2出处:魏列萨耶夫著.蓝英年译.果戈里是怎样写作的.121页.大块文化.台湾.2006年
  4. ^ 存档副本. [2015-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