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吉布·马哈福兹
纳吉布·马哈福兹(نجيب محفوظ,IPA:[næˈɡiːb mɑħˈfuːzˤ];1911年12月11日—2006年8月30日),埃及小说家,被看作是最重要的埃及作家和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1988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 ,他是第一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语作家。获奖理由:“他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马哈福兹和陶菲格·哈基姆都是当代描述存在主义主题的阿拉伯文学作家[2]。除写作小说外,马哈富兹还写电影剧本。
纳吉布·马哈福兹 Naguib Mahfouz | |
---|---|
出生 | 埃及开罗 | 1911年12月11日
逝世 | 2006年8月30日 埃及开罗 | (94岁)
职业 | 小说家 |
国籍 | 埃及 |
代表作 | 《开罗三部曲》 |
奖项 | 诺贝尔文学奖(1988年) |
受影响于 | 马塞尔·普鲁斯特、弗朗茨·卡夫卡、詹姆斯·乔伊斯 |
生平
编辑完成中等教育后,马哈福兹于1930年进入埃及大学(现在的开罗大学)学习哲学,并于1934年毕业。1936年,在花了一年时间攻读哲学硕士学位后,他决定停止学业,成为一名职业作家。
马哈富兹的父亲是一个官员,他在开罗的一个老城区里长大。后来他的作品中会经常描写开罗的老城区。中学毕业后他学哲学,从1930年代开始他在埃及的教育部里工作。
业余他写短篇小说。1939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小说。这部小说的内容是法老时期的故事。当时法鲁克国王统治的埃及实际上处于半殖民地的状况下。马哈富兹通过回顾埃及古老辉煌文化的手段来加强当时埃及的自我感。
40年代中马哈富兹转向当代的、更现实的题材。在《堕落情妓》后他以“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成为埃及无争议的最杰出的作家。这部三部曲使他也在全世界著名。在这三部曲中他描写了一个埃及商人家庭三代人的命运,描写了埃及社会在20世纪前半叶通过与西方的接触和现代化过程所受到的变化。马哈富兹因此获埃及国家文学奖。
1959年的《我们街区的孩子们》使马哈富兹感受到了另一种“著名”。在这部人类史的比喻中出现了类似亚当、摩西、耶稣和穆罕默德的人物。开始的几章还在埃及政府的报纸上刊登过,但是保守伊斯兰教人士进行强烈抗议后被停刊。至今为止在埃及阿拉伯语版的全文不准印刷,因为保守伊斯兰教人士指责它亵渎神灵。开罗美国大学出版了一个英文版,此外在黎巴嫩印刷的阿拉伯语版可以在黑市上买到。
由于马哈富兹支持对以色列的和平过程他受到原教旨主义者和阿拉伯民族主义者的尖锐批评。伊斯兰极端主义者认为1988年向马哈富兹颁发诺贝尔奖是西方的挑恤。有一个极端主义的穆拉甚至在一份伊斯兰教令中判马哈富兹死刑。1994年伊斯兰激进份子刺杀马哈富兹,但当时高龄的马哈富兹幸运地逃过一劫,此后他受严密保护[3]。
虽然如此马哈富兹依然反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支持国家与宗教的分离,支持一个世俗的、民主的社会。
马哈富兹曾在行政部门任职直到1972年。他先后在宗教基金部、文化指导部等政府部门任职,曾任文学艺术最高理事会理事、电影局局长和文化部顾问[4]。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编辑纳吉布·马哈福兹在198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唯一一位获奖的阿拉伯人。在获奖之后,马哈福兹提到:「诺贝尔奖颁给我之后,我人生中第一次觉得我的文学可以受到世界性的认可,阿拉伯世界也因为我而得奖,我相信国际的大门已经开启,从今天起,有文化的人们也会考虑阿拉伯文学,我们值得这样的认可。」[来源请求]。瑞典给马哈福兹的信中提到「丰富而复杂的作品邀请我们重新思考生命中基础的事物,像是时间和爱、社会和规范、知识和信仰之类的主题会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中出现,并且是以发人深省,令人回味的方式,以及大胆的方式呈现。你词句中的诗意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在这个奖项中,我们认为你形成了阿拉伯的叙事艺术,而且可以适用于全人类」[5]。因为以马哈福兹当时已77岁,不方便前往瑞典,因此他没有参加颁奖典礼。
政治参与
编辑马哈福兹支持穆罕默德·艾尔·沙达特在1978年和以色列建立的戴维营协议,因此许多阿拉伯国家将他的书列为禁书,后来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才有调整。马哈福兹和许多埃及作家及知识份子一样,也列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死亡名单」内。伊朗最高领袖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曾对《撒旦诗篇》的作者萨尔曼·鲁西迪下达追杀令,马哈福兹曾为鲁西迪辩护,不过他也批评《撒旦诗篇》“侮辱”了伊斯兰教。马哈福兹相信言论自由,虽然他个人的立场不赞成鲁西迪的作品,但不认为应该以伊斯兰教令下达追杀令。在1989年霍梅尼提出追杀鲁西迪及其作品出版商后,马哈福兹将霍梅尼视为是恐怖份子[6]。之后不久,马哈福兹和其他八十位知识份子一同发表声明:表示「对一个作家下达追杀令,对伊斯兰教及穆斯林的伤害比任何亵渎都要大」[7]。
遇刺幸存
编辑《撒旦诗篇》问世之后,有关马哈福兹作品《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的争议再度出现,马哈福兹也再次受到死亡的威胁,包括埃及穆斯林领袖奥马尔·阿卜杜勒·拉赫曼的威胁。马哈福兹受到政治的保护,但在1994年时,有伊斯兰激进份子在马哈福兹的住家外攻击马哈福兹,[3]
马哈福兹活了下来,但右上肢神经有永久性损伤。在此之后他每天无法写作超过十五分钟,出版作品也慢慢变少,之后他也有保镖随身保护他。马哈福兹后来和他的律师Nabil Mounir Habib待在开罗。马哈福兹和Mounir大部份的时间是待在Mounir的办公室内,一直到他过世之止[8]。
个人生活
编辑马哈富兹在43岁前一直单身。他晚婚的原因是他认为婚姻有诸多限制和不便,会影响他未来的文学事业[9]。“我很害怕婚姻, 特别是看到我的兄弟姊妹因为婚姻带来的许多社交事物而忙碌,这个人去拜访朋友,那个人邀请朋友来家里,我觉得婚姻生活会占用我所有的时间,生活会被拜访及派对所淹没,没有自由。”[10]
1954年,他娶了埃及女子阿缇亚(Atiyyatallah Ibrahim)为妻[11]。后来他俩有了两个女儿——法蒂玛(Fatima)和乌姆(Umm Kalthum)[12]。他们一开始住在开罗Agouza区的船屋中,在尼罗河的西岸,后来搬到同一地区河边的公寓中。马哈福避免在公众下的曝光,尤其是对于他私人生活的询问[12]。
评价
编辑许多美国的评论家赞赏马哈福兹:
「马哈福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生动的小巷、房屋、宫殿、清真寺以及其中居住的人,就像狄更斯所描述的伦敦街道一样」 —新闻周刊[12]
「在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作品中,有普遍的隐喻感,是文学家用小说直接及明确的说出他国家的状况。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埃及以及对人民的爱,但同时也是绝对诚实及无情的。」 —华盛顿邮报[12]
「马哈福兹的作品是细腻且抒情的,诺贝尔奖认可他的小说对全世界的影响。」 —洛杉矶时报[12]
凯恩非洲文学奖是非洲在2000年起,每年颁发的文学奖项,纳吉布·马哈福兹曾经担任其评审。
作品
编辑以下作品都是小说,大抵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疯语》(همس الجنون):1938年发表,是短篇小说集。
- 《命运的嘲弄》(عبث الأقدار):1939年发表
- 《拉多比斯》(رادوبيس):1943年发表
- 《底比斯之战》(كفاح طيبة):1944年发表
《命运的嘲弄》、《拉多比斯》、《底比斯之战》—这三部是历史小说。
- 《新开罗》(القاهرة الجديدة):1945年发表
- 《哈努赫利利》(خان الخليلي):1945年发表
- 《米达格胡同》(زقاق المدق):1947年发表
- 《海市蜃楼》(中文维基百科内文作“堕落情妓”。)(السراب):1948年发表
- 《始与末》(بداية ونهاية):1950年发表
- 《宫间街》(بين القصرين):1956年发表
- 《思宫街》(قصر الشوق):1956年发表
- 《甘露街》(السكرية):1956年发表
《宫间街》、《思宫街》与《甘露街》是马哈福兹著名的小说,组成“开罗三部曲”。
作品的中译
编辑- 徐正祥等人/编译,田宝岱/主编,《马富兹短篇小说选》,台北市:阿拉伯文协,1989年。
- 关偁/译,廖炳惠/导读,《街魂》,台北市:桂冠1990年。
- 孟凯等人/译,《命运的嘲弄;拉杜比丝 底比斯之战》,上海市:上海译文,1998年。
参考文献
编辑- ^ Naguib Mahfouz - Biographical. [2007-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4).
- ^ Haim Gordon. Naguib Mahfouz's Egypt: Existential Themes in His Writings. [2007-04-26]. doi:10.1336/0313268762 (不活跃 2017-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 ^ 3.0 3.1 President pays tribute to Mahfouz. BBC News. 30 August 2006 [201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4).
- ^ Tore Frängsmyr; Sture Allén. Nobel Lectures: Literature, 1981-1990. World Scientific. 1993: 121 [26 September 2012]. ISBN 978-981-02-117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9).
- ^ Award Ceremony Speech. Nobel Prize.org. Nobel Media. [24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 Deseret Morning News editorial. The legacy of a laureate. Deseret News. 7 September 2006 [2007-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June 2009).[永久失效链接]
- ^ Le Monde, 8 March 1989
- ^ Naguib Mahfouz - Biographical. nobelprize.org. [2017-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4).
- ^ Charlotte El Shabrawy. Naguib Mahfouz, The Art of Fiction No. 129. The Paris Review. Summer 1992 [September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 ^ El Shabrawy, Charlotte. Naguib Mahfouz, The Art of Fiction No. 129. The Paris Review. [24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 ^ El-Enany, Rasheed. "Naguib Mahfouz: His Life and Times". Cairo:AUC Press, 2007. p 172
- ^ 12.0 12.1 12.2 12.3 12.4 About Naguib Mahfouz.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September 23,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2).
- 孟宪忠/篇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人生之旅》,台北市:智慧大学,1993年。
外部链接
编辑- 《大英百科全书》中的条目:纳吉布·马哈福兹(英文)
- Naguib Mahfouz on his English publisher's website
- Naguib Mahfouz – The Son of Two Civilizatio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Nobel Prize website
- BBC Obitua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Naguib Mahfouz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Qantara.de
- Mahfouz Centennial Celebrations 2011 at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