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底利耶
考底利耶(Kautilya或Chanakya;约前350年—前275年)[1]是公元前4世纪时的古印度政治家、哲学家,婆罗门,曾经协助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孔雀王朝。因为考底利那擅长权谋,所以后人尼赫鲁称他为“印度的马基维利”[2],他所著的《政事论》,是古印度的重要政治文献。
考底利耶 चाणक्य Cāṇakya | |
---|---|
出生 | 公元前370年 华氏城(现在的巴特那) |
逝世 | 公元前283年 (87岁) |
考底利耶据说原本是塔克西拉学校的一位教师[3]。考底利耶曾经帮助第一任孔雀王朝的皇帝旃陀罗笈多一世在年轻的时候获得权力。考底利耶在孔雀帝国的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孔雀帝国是考古学上和历史上有记载的首个统一印度次大陆的王国。考底利耶同时担任了旃陀罗笈多一世和他的儿子宾头娑罗的首席顾问。
考底利耶也是印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先驱,也是早期创立古典经济学的重要人物之一[4][5][6][7]。考底利耶比马基雅维利早了约一千八百年研究政治学[8]。他的著作在大约笈多王朝末期时失传,一直至1915年时才寻回失传已久的著作[5]。
背景
编辑资料来源
编辑有关考底利耶的纯历史资料很少,大部份是半传说性的文献。托马斯·特劳特曼识别出有关考底利耶的四个早期传说文献[9]:
传说版本 | 来源 |
---|---|
佛教版本 | 《大史》(Mahavamsa)以及评论性的Vamsatthappakasini(巴利语) |
耆那教版本 | 金月所著的Parishishtaparvan |
喀什米尔版本 | 苏摩提婆(Somadeva)所著的Kathasaritsagara,Ksemendra所著的Brihat-Katha-Manjari |
毗舍佉达多版本 | 《曼陀罗克夏沙》,毗舍佉达多所著的梵语戏剧 |
在这四个版本中,考底利耶都被难陀王朝国王羞辱,发誓要推翻他。他后来推翻了难陀王朝,立旃陀罗笈多为新王朝的国王。
- 佛教版本
- 在斯里兰卡巴利语的佛教编年史中,有列出考底利耶及旃陀罗笈多的传说。在最早期的编年史《岛史》(Dipavamsa)中没有这记录[10]。最早期提到此传说的佛教文献是《大史》(Mahavamsa),一般认为是在第五至第六世纪的文献。Vamsatthappakasini(也称为Mahvamsa Tika)是有关大史的评论,其中有一些细节的资讯。Vamsatthappakasini的作者不明,其年代从第六世纪到第十三世纪不等[11]。其他的一些文件也有部份有关此传说的资讯。例如,菩提-瓦姆萨及《义注》有列出旃陀罗笈多以前,九个难陀国王的名字[10][12]。
- 耆那教版本
- 在许多白衣教正典的评论中都有提到考底利耶及旃陀罗笈多的传说。在耆那教当中最有名的版本是Sthaviravali-Charita(或称为Parishishta-Parvan)里,由十二世纪的作家金月所著[13]。金月的记录是依普拉克里特诸语言的kathanaka文献(传说以及佚事),年代从第一世纪末一直到第八世纪中。这些传说列在正典文字的评论中,例如Uttaradhyayana及Avashyaka Niryukti[14]。
- 汤玛士‧特洛曼认为耆那教版本比佛教版本更早,一致性也更高[14]。
- 喀什米尔版本
- Ksemendra所著的Brihat-Katha-Manjari,以及苏摩提婆(Somadeva)所著的Kathasaritsagara是二十一世纪的克什米尔梵语传说记录。二个文献都是基于现今已失传的Prakriti语文献Brihatkatha-Sarit-Sagara,而Brihatkatha-Sarit-Sagara本身是以目前已遗失,由Gunadhya所著的Paishach语文文献Brihatkatha为基础。这些文献中,考底利耶和旃陀罗笈多的传说主要是著重在另一位名为Shakatala(IAST: Śakaṭāla)的角色[15]。
传说
编辑佛教版本
编辑依照佛教版本,在旃陀罗笈多一世之间的难陀王朝是由强盗变成的统治者[10]。考底利耶(IAST: Cāṇakka)是来自塔克西拉(Takkāsila)的婆罗门,会三种吠陀经,也会政治学。他有像犬的牙齿,在当时认为是皇室的标志,但他妈妈怕他成为国王之后忽略了妈妈[20]。考底利耶为了安抚母亲,自己将牙齿拔下了[21]。
考底利耶因为牙齿不平整,脚有弯曲,外貌不佳。有一天达那·难陀国王主持一场给婆罗门的施舍仪式。考底利耶来到巴连弗邑参加仪式,但因为外貌不佳,国王下令将考底利耶赶出去。考底利耶在愤怒之下拆下了圣线,并且诅咒国王。国王下令逮捕考底利耶,考底利耶伪装成Ājīvika逃跑。考底利耶和达那·难陀的儿子帕巴塔(Pabbata)是好友,鼓吹帕巴塔夺取王位。在王子用戒指印章协助之下,考底利耶透过秘密门逃离了皇宫[21]。
考底利耶逃到温迪亚山脉,他用了神秘的技术,可以将一个硬币变成八个,因此有了八亿枚金币。考底利耶把钱藏好,开始寻找可以取代达那·难陀当国王的人[21]。他有一天看到一群小孩在玩耍,年轻的旃陀罗笈多在其中扮演国王,其他人则是大臣、使节或是强盗,强盗被捕带到旃陀罗笈多面前,旃陀罗笈多下命将手砍下,但又神奇的将砍下的手接回去。旃陀罗笈多出生在皇室,但他父亲被篡位者杀死,这件事让他母亲抛弃他。考底利耶惊讶于旃陀罗笈多的神奇能力,支付一千枚金币给养育者,买了旃陀罗笈多,并答应会使他大大成功[22]。
考底利耶现在有二个潜在的国王人选:帕巴塔及旃陀罗笈多。他给他们二个人各一个护身符,用羊毛线穿在脖子上。有一天考底利耶决定要试试这二个人。在旃陀罗笈多睡著时,考底利耶要帕巴塔除去旃陀罗笈多的羊毛线,但不能折断,也不能吵醒旃陀罗笈多,最后测试失败。之后,在帕巴塔睡著时,考底利耶要旃陀罗笈多做类似的测试,旃陀罗笈多将帕巴塔的头砍下,取得了羊毛线。之后的七年,考底利耶训练旃陀罗笈多做皇家的工作。当旃陀罗笈多成年时,考底利耶将之前藏好的钱挖出来,招募了军队[22]。
考底利耶和旃陀罗笈多的军队入侵达那·难陀的王国,后来大败撤退。他们两人伪装后,恰好听到一个女人和她儿子的对话,小孩吃了蛋糕中间的一块,将两边的蛋糕丢了。女人指责小孩,说他吃东西就像旃陀罗笈多一样,先攻击中间,而不是先攻击周围的小城镇。考底利耶和旃陀罗笈多发现他们所犯的错误,组织了新的军队,一开始就攻击边缘的城镇,打胜之后,渐渐前进到王国的首都巴连弗邑(Pāṭaliputta),杀了国王达那·难陀。考底利耶命令一个渔夫要设法找到达那·难埋藏宝藏之处,渔夫找到了,告诉考底利耶宝藏的位置,之后渔夫就被考底利耶杀了。考底利耶立旃陀罗笈多为新的国王,也派了名叫Paṇiyatappa的人,要消灭国内的叛军和强盗[23]。
考底利耶为了让旃陀罗笈多得以抵抗敌人可能的下毒,在他的食物中下了少量的毒药,让身体可以适应。旃陀罗笈多不知道这件事,将食物分给已怀孕,七天后就要生产的皇后。考底利耶到达时,皇后已吃下了有毒的食物。考底利耶在知道皇后将会死亡之后,决定要救这个将要出生的婴儿,他将皇后的头切下,用剑将肚子切开,将胎儿取出。接下来的七天内,他每天杀一只山羊,将胎儿放在当天所杀山羊的肚子中。七天后,旃陀罗笈多的儿子“出生”了,命名为宾头娑罗(Bindusara),因为他的身体曾被山羊的血喷浅到(bindu)[23]。
逝世
编辑关于考底利耶的真实死因,人们所知道得很少,并且引起争论。据其中一种说法,他根据耆那教的传统隐退到丛林,然后自己绝食而死[24]。而据另一种说法所指,宾头娑罗时的丞相不喜欢考底利耶,设计陷害他,并且将他活埋致死。[25]
著作
编辑考底利耶有二本著作:分别是《政事论》(Arthashastra)及《Chanakya Niti》(也称为 Chanakya Neeti-shastra)[26]。
政事论中探入的探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社会福利、国际关系及军事战略。著作中也有列出统治者的职责[27]。但是,有些学者认为政事论是由许多早期不同作者的著作编撰而成的,而考底利耶也是其中之一。
参考资料
编辑- ^ S. K. Agarwal. Towards Improving Governance. Academic Foundation. 2008-09-01: 17 [2012-06-06]. ISBN 978-81-7188-66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6).
- ^ 吴俊才 <印度史>(修订二版) P576
- ^ Mookerji 1988,第22,54页.
- ^ L. K. Jha, K. N. Jha (1998). "Chanakya: the pioneer economist of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25 (2-4), p. 267–282.
- ^ 5.0 5.1 Waldauer, C., Zahka, W.J. and Pal, S. 1996. Kauṭilya's Arthashastra: A neglected precursor to classical economic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2-19.. Indian Economic Review, Vol. XXXI, No. 1, pp. 101-108.
- ^ Tisdell, C. 2003. A Western perspective of Kauṭilya's Arthasastra: does it provide a basis for economic scien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conomic Theory, Applications and Issues Working Paper No. 18. Brisbane: School of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 ^ Sihag, B.S. 2007. Kauṭilya on institutions, governance, knowledge, ethics and prosperity. Humanomics 23 (1): 5-28.
- ^ Herbert H. Gowen (1929). and in a much more conventional world.or Political Theory in India Two Thousand Years Ag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44 (2), p. 173–192.
- ^ Namita Sanjay Sugandhi. Between the Patterns of History: Rethinking Mauryan Imperial Interaction in the Southern Deccan. ProQuest. 2008: 88–89 [2012-06-06]. ISBN 978-0-549-744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4).
- ^ 10.0 10.1 10.2 Trautmann 1971,第11页.
- ^ Trautmann 1971,第16页.
- ^ Trautmann 1971,第18页.
- ^ Trautmann 1971,第21页.
- ^ 14.0 14.1 Trautmann 1971,第29页.
- ^ Trautmann 1971,第31–33页.
- ^ Trautmann 1971,第41–43页.
- ^ Varadpande 2005,第223页.
- ^ Upinder Singh 2016,第30页.
- ^ Trautmann 1971,第43页.
- ^ Trautmann 1971,第12页.
- ^ 21.0 21.1 21.2 Trautmann 1971,第13页.
- ^ 22.0 22.1 Trautmann 1971,第14页.
- ^ 23.0 23.1 Trautmann 1971,第15页.
- ^ Journal of Indian History. University of Kerala. 1949: 211 [2013-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8).
- ^ Nury Vittachi. The Kama Sutra of Business: Management Principles From Indian Classics. Wiley India Pvt. Limited. 2007: 87 [2012-06-06]. ISBN 978-81-265-145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5).
- ^ Sri Chanakya Niti-shastra; the Political Ethics of Chanakya Pandit Hardcover. Translated by Miles Davis and V. Badarayana Murthy. Ram Kumar Press. 1981 [2014-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6).
- ^ Paul Halsall. Indian History Sourcebook: Kautilya: from the Arthashastra c. 250 BCE[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June 19,2012
参考文献
编辑- Mookerji, Radha Kumud. Chandragupta Maurya and his times 4th.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88 [1966]. ISBN 978-81-208-0405-0.
- Trautmann, Thomas R., Kauṭilya and the Arthaśāstra: a statist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authorship and evolution of the text, Brill, 1971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 Singh, Upinder, A History of Ancient and Early Medieval India: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12th Century, Pearson Education, 2016 [2020-07-12], ISBN 978-93-325-6996-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4)
- Varadpande, Manohar Laxman, History Of Indian Theatre, Abhinav, 2005, ISBN 978-81-7017-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