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勤44兵工厂

联勤第四十四兵工厂成立于1943年,简称“四四厂”,为国共内战时随国民政府撤退来的四座兵工厂之一(另外三座分别为26厂、60厂、61厂)。四四厂之前身为1936年成立之中央修械所,后历经对日抗战国共内战等战争,数度整并改编。现厂址位于新北市三峡区,现在改为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系统制造中心

历史

编辑
设立至抗战期间
  • 1936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南京龙蟠里成立中央修械所,所长邓士章。隔年即因对日战争爆发而迁厂至湖南衡阳
  • 1938年,因应战局,再迁厂至贵州贵阳,同时接收第三路军修械所及贵州修械厂。
  • 1940年扩充为中央修械厂(首任厂长赵学颜),增设游动修理队,分支随军检修班,赴各战区进行野战军械修理业务。7月,接收汉阳兵工厂所属之沅陵修炮厂。
  • 1942年,调整生产能量,接收昆明第五十三厂部分制枪仪器机具。
  • 1943年6月,改组为兵工署第四十四兵工厂。除维持修械能量,增加量产柄式手榴弹之业务。
  • 1945年1月,接收并编因桂柳会战战败自桂林撤离的兵工署第四十三兵工厂(桂林修炮厂)残馀工具机械与员工。

抗战期间,四四厂除了修护部队军械,厂内主要量产品为柄式手榴弹、信号枪,在民国二十九、三十、三十四年曾生产总量不到3,500把的三十二号左轮手枪

抗战胜利后至迁台

抗战胜利后,在民国三十四年12月兵工署任命赵学颜为山东胶济区兵工厂接收处处长,接收日本在山东省的各种工厂与兵工设备,并在民国三十五年开始在青岛办公。

  • 民国三十五年(1946)11月,四四厂迁厂至山东青岛与济南,在贵阳设备转运至青岛,并继续生产手榴弹与82迫击炮炮弹。
  • 民国三十七年(1948)2月,第二次国共内战国府在华北战局败象趋显,济南撤厂,设备机具抢运至青岛。
    • 10月下旬,赵学颜设置撤厂至台湾的运输统筹单位
    • 11月8日,自上海开至青岛的“泰康轮”装运第一批四四厂机具开始撤往台湾。
    • 12月,迁厂人员将机具搬往位于台北市兴雅的原“日本陆军松山仓库”[1],接收日军台湾第三修械所,迁台后仍由赵学颜将军担任厂长。
  • 民国三十八年(1949),在台复工,当时兵工署对四四厂的计画产量为每月生产手榴弹10万颗、冲锋枪600枝、60迫炮弹25,000颗及枪榴弹筒300具。
    • 3月,青岛撤厂任务完成,为国军在大陆兵工厂中最完整撤离之单位。撤入台湾后,因联勤总部复编,四四厂全名更为联勤总部兵工署第四十四工厂。大陆时代被赋予的修械机能由其它联勤专业后勤保养厂取代,仅保留弹药量产业务,主要包括炮弹引信、空射火箭与反战车火箭筒、迫击炮炮弹、枪榴弹、手榴弹等。

基本资料

编辑

关联项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陸軍倉庫. 台北市立文献馆信义区文史地图. [2019-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