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迈斯纳
莫里斯·迈斯纳(英语:Maurice Jerome Meisner;1931年11月17日—2012年1月23日)[1]汉名马思乐。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美国学者。他从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李大钊开始,他写的《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已经成为学术经典。历任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客座教授。[2]
莫里斯·迈斯纳 Maurice Jerome Meisner | |
---|---|
出生 | 美国密西根州底特律 | 1931年11月17日
逝世 | 2012年1月23日 美国威斯康辛州麦迪逊 | (80岁)
居住地 | 美国威斯康辛州麦迪逊 |
雇主 |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 |
知名于 | 中国历史 |
早年生活
编辑迈斯纳于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底特律长大。他成年的时候,底特律是一个战后蓬勃发展的文化与工业中心。他在底特律韦恩州立大学上大学。迈斯纳上两年的大学后,因为十分优秀,进入韦恩州立大学的研究所。[1]
冷战和红色恐慌严重影响迈斯纳和他的妻子洛林的个人生活。在麦卡锡主义时代,洛林因为在1951年参加在东柏林举行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在1952年被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HUAC)传唤。 洛林与多数被HUAC传唤的人一样,拒绝作证。她行使宪法第五修正案的权利,虽然没有法律后果,但是韦恩州立大学校长大卫·亨利因此把她开除学籍。[3]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寻常的严重惩罚,其他学校都不愿意录取如此被开除的学生。
迈斯纳夫妇在被芝加哥大学录取后搬到芝加哥,两人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莫里斯·迈斯纳研究中国历史的时候,看起来是一个不起眼的选择,但在1949年第二次国共内战和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作用之后,中国的重要性也许可以看出端倪。
迈斯纳的博士论文《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由苏联研究专家Leonard Haimson指导,在哈佛东亚研究中心进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对中国革命理论的原创性贡献。[4][5]
教学生涯
编辑迈斯纳在1977年所写的《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欧美最为风行、长青不衰的近代中国史教材,历经三次修订,于1999年为最终版。
而迈斯纳1989年在北京,直到六四天安门事件一周前才离开。他对八九学运的分析,与中国官方定性的“反革命暴乱”与西方媒体倾向于将“要求更多民主看成欢迎资本主义”都不同。他在书中表示,运动不是要求更多民主,而是由于市场改革导致腐败,运动的动力来自厌恶官僚特权。“反腐败”在道德上谴责官僚特权,由于共党领导从上到下都从所谓“自由市场”敛财,他们在群众眼中已经失去政治与道德的合法性。群众憎恶官僚以政治权力谋私利。[6]
研究著作
编辑- 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 中文版:《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 with Rhoads Murphey, eds. The Mozartian Historian: Essays on the Works of Joseph R. Levens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 Mao's China: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New York: Free Press, 1977; revised 2nd ed. 1986).
- Marxism, Maoism, and Utopianism: Eight Essay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2).
- 中文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 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York: Free Press, 3rd ed., 1999)
- 中文版:《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
- The Deng Xiaoping Era: An Inquiry into the Fate of Chinese Socialism, 1978-199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96).
- Mao Zedong: A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Portrai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mbridge; Malden, MA: Polity, 2007).
- 中文版:《毛主义的诞生:中国共产革命之路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北市:卫城出版,2012。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Maurice Meisner, historian of modern China, dies at 80.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 [201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英文)
- ^ ARC Visiting Fellowship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201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英文)
- ^ Wayne University Student Receives Expulsion Notice. The Harvard Crimson. March 14, 1952 [201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英文)
- ^ Library of Congress. Copyright Office. Catalog of Copyright Entries. Third Series: 1967: January-June. Copyright Office, Library of Congress. 1970: 668 [201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1).(英文)
- ^ Maurice J. Meisner. 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 Atheneum. 1 January 1970 [2013-10-28]. ISBN 978-0-689-702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1).(英文)
- ^ Maurice Meisner. The Deng Xiaoping Era: An Inquiry into the Fate of Chinese Socialism, 1978-1994. Hill and Wang. 1996: 445. ISBN 978-0-8090-7815-8.
外部链接
编辑- Maurice Meisner, historian of modern China, dies at 8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
- Maurice Meisner Obitua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一条通往毛泽东与中国共产革命之路的知识捷径《毛主义的诞生》马思乐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马思乐. Most of Maoism's Gone, but Mao's Shadow Isn't. New York Times. 1981-07-05 [201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