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底斯堡战役

南北战争中战役

盖茨堡之役(英语:Battle of Gettysburg,1863年7月1日至7月3日)于宾夕法尼亚州盖茨堡及其附近地区爆发,是南北战争中最血腥[注 1]的一场战斗,经常被引以为美国内战的转捩点。此役是由北方联邦军乔治·米德少将所率领之波多马克军团抵挡由南方邦联军的罗伯特·李将军所部北维吉尼亚军团之进攻,获得决定性胜利,终结了李将军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入侵美国北方各州的军事行动。

盖茨堡之役
南北战争的一部分

《宾夕法尼亚州,盖茨堡之役,1863年7月3日》,克利尔(Currier)与爱伟斯(Ives)绘
日期1863年7月1日至7月3日
地点
结果 联邦军取胜
参战方
 美利坚合众国  美利坚联盟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美国 乔治·米德
美国 约翰·富尔顿·雷诺兹 
美国 温菲尔德·斯科特·汉考克
美国 丹尼尔·瑟克斯英语Daniel Sickles
美国 乔治·塞克斯英语George Sykes
美国 约翰·西格威克英语John Sedgwick
美国 奥利弗·奥蒂斯·霍华德
美国 亨利·华纳·史诺坎英语Henry Warner Slocum
美国 阿佛烈·普利桑同英语Alfred Pleasonton
美国 罗伯特·奥格登·泰勒英语Robert O. Tyler
美国 亨利·积臣·亨特英语Henry Jackson Hunt
美利坚联盟国 罗伯特·李
美利坚联盟国 詹姆斯·隆史崔特
美利坚联盟国 理查·尤尔
美利坚联盟国 安布罗斯·鲍威尔·希尔
美利坚联盟国 詹姆斯·尤厄尔·布朗·斯图尔特
参战单位
 联邦军  联盟国陆军
兵力
83,289人 75,054人
伤亡与损失
23,049人(3,155人阵亡,14,529人受伤,5,365人被俘/失踪) 28,000人(3,500人阵亡,18,000人受伤,6,500人被俘/失踪)

战斗行动与背景

编辑

南方邦联军罗伯特·李将军率所部北维吉尼亚军团钱瑟勒斯维尔之役击败北方联邦军波多马克军团后不久,李将军决定二次北侵。此一行动可打乱联邦计画中的夏日选举,可能帮助被围于密西西比维克斯堡的守军脱困,并使南军就食于边界之外的北方丰饶农场,以让饱受战火蹂躏的维吉尼亚州获得必要的休养生息。李将军所部可同时威胁宾夕法尼亚州费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以及华盛顿特区,并鼓动此刻正于北方成长中的和平运动。

于是,李将军的部队于1863年6月3日开始自维吉尼亚州弗雷德里克斯堡北移。为使其指挥更有效率,李将军将麾下的两个军(Corps)重组为三个新的军。詹姆斯·朗斯特里特留任第一军军长;“石墙杰克逊”中将的军一分为二,原本的第二军划归理查德·S·尤厄尔中将辖下,而新组成的第三军则由安布罗斯·鲍威尔·希尔中将指挥。

北军方面,约瑟夫·胡克少将辖下的波多马克军团由七个步兵军、一个骑兵军及一个炮兵预备队组成,总兵力超过90,000人。胡克少将前因钱瑟勒斯维尔之败,又于李将军第二次北侵时怯战,亚伯拉罕·林肯总统迅即以乔治·米德少将取代其职。

战役中,双方骑兵的第一场主要战事于6月9日发生在近维吉尼亚库尔佩珀布兰迪站。由詹姆斯·尤厄尔·布朗·斯图尔特率领的南军骑兵几乎战败,但史都华将军终能克敌致胜。然而,在这场内战中最大一场的骑兵战斗中,北军在马背上的战士们首次证明他们与南方的对手同样优秀。

六月中,李将军率领北维吉尼亚军团渡过波多马克河,进入马里兰州。在击败维吉尼亚州温切斯特西维吉尼亚州马丁斯堡两处的卫戍部队后,尤尔的第二军于6月15日开始渡河,希尔与隆史崔特的军则于6月24日至6月25日间跟随其后。胡克的部队紧蹑其踪,持续横亘于李将军的部队与合众国首都之间;北军于6月25日至6月27日间渡河。

与此同时,在一次颇受争议的行动中,李将军允许史都华将军率领一部分的骑兵巡行北军周围;李将军的命令让史都华将军行动自由,而对于史都华将军麾下骑兵的长久脱离战场,以及其馀骑兵未能扮演更积极的角色等方面,两位将军皆应负责。史都华将军及其麾下三旅精锐骑兵于向盖茨堡推进的紧要关头,以及战斗开始后的两天内,皆不在主要战场中。6月29日,李将军的部队深入自钱伯斯堡卡莱尔的弧形区域中;两地分别位于盖茨堡西北方28哩(45公里)处及30哩(48公里)处,接近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以及位于萨斯奎汉纳河畔的赖茨维尔

胡克将军在维吉尼亚哈珀斯费里防务的争论后自动请辞。林肯总统与一直想找理由摆脱胡克的北军总司令亨利·韦杰·哈勒克将军马上接受辞呈,并以第五军军长乔治·米德少将于6月27日至6月28日间取而代之,接任波多马克军团司令。

6月29日,当李将军得知波多马克军团已渡过与其同名的波多马克河,随即下令将部队集结于宾夕法尼亚州卡什敦附近,位于盖茨堡以西8哩(13公里)处的南山(South Mountain)东麓。

6月30日,当希尔中将的部分军队进驻凯许城时,辖下劲旅之一、由詹姆斯·佩蒂格鲁准将所指挥之北卡罗莱纳旅,冒险直趋盖茨堡。佩蒂格鲁准将的上司师长亨利·赫思少将于其回忆录中,指出是他派佩蒂格鲁准将到城中搜寻补给物资,尤其是鞋子;但这个说法的真实性大受史学家的怀疑。

当佩蒂格鲁准将的部队于6月30日抵达盖茨堡时,发现约翰·比福德准将所率领的北军骑兵驻扎于城西,佩蒂格鲁准将未与之交手便转回凯许城。当佩蒂格鲁准将把所见向上级第三军军长希尔中将及师长希斯少将报告时,两位将军皆不相信城中或四周驻有大批联邦正规军,并怀疑这些部队只是宾州的民兵。尽管李将军曾下令于全军集结前应避免战斗,希尔中将决定于次日清早发动武力侦察以查明前方北军的规模与战力。7月1日星期三,早晨5点,希斯少将派遣麾下的两个旅前往盖茨堡进行侦察任务。

开战首日

编辑
 
7月1日作战概要。邦联军(南军)以红色标示,联邦军(北军)为蓝色

北军巴福德准将体认到盖茨堡正南方高地的重要性,明白该处一旦落入南军控制,米德将军必定得极为费力才能驱逐他们[1] 。他决定利用城西三道山脊:绅士山脊(Herr Ridge)、麦克佛森山脊(McPherson Ridge)与神学院山脊(Seminary Ridge),依托有利的地形以自己的小部队迟滞拥有优势兵力的南军,争取时间以待步兵抵达并占据城南的有利防御阵地,即墓园岭(Cemetery Hill)、墓园山脊(Cemetery Ridge)以及寇普岭(Culp's Hill)。

南军的希斯少将派出两个旅前往盖茨堡,分由詹姆斯·J·阿彻约瑟夫·戴维斯两位准将率领,沿钱伯斯堡小路(Chambersburg Pike)两侧分为纵队向东推进。7月1日早晨7:30,希斯少将所派遣的两个旅于城外3哩(5公里)处遭遇沿线布防的骑马哨兵之轻微抵抗,有传说称第一个开枪的是北军士兵琼斯(Marcellus Jones[2];其后又遭遇北军威廉·甘布尔上校所率之骑兵旅。甘布尔上校的骑兵果断地下马战斗抵御,持卡宾枪于栅栏后以突发而精准的枪法拖延敌军。早上10:20,南军已成功压迫北军骑兵后撤,并向东推进至麦克佛森山脊一线;此时,由约翰·雷诺兹少将所率领的北军第一军的前锋也终于抵达。

在钱伯斯堡小路以北,南军戴维斯旅暂时战胜北军莱桑德·卡特勒准将所率领的第一军第二旅,但却在对一条切进山脊的未完成铁路路基附近发动攻击后,因伤亡惨重而遭击退。在钱伯斯堡小路以南,南军阿彻旅攻入赫布斯特树林(Herbst,又名麦克佛森树林),但北军所罗门·梅雷迪斯准将(Solomon Meredith)所率领的铁旅(Iron Brigade;北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旅)轻松击败阿彻旅,俘获数百人,包含阿彻准将本人在内。

战斗初期,北军雷诺兹少将指挥部队与炮兵布防于树林以东一侧,其间他中弹坠马,一颗子弹自左耳后方贯入而导致他阵亡,其部队由第一军第三师师长阿布纳·道布尔迪少将接手指挥,于钱伯斯堡小路一带持续战斗至下午12:30。战斗于下午2:30再起,南军希斯师辖下由佩蒂格鲁准将及约翰·M·布罗肯伯勒上校所率领的两个旅也加入战斗,希斯师全军进攻。

佩蒂格鲁准将的北卡罗莱纳旅攻击北军印地安那第19志愿步兵团(隶属于“铁旅”)的侧翼,并迫使铁旅回防。南军的北卡罗莱纳第26步兵团(为南军第三军中人数最多的步兵团,编有官兵839人)伤亡惨重,在战斗首日后仅约212人生还。三日的战斗结束后,仅馀152人尚可作战,为南北双方在单一战役中阵亡比例最高的步兵团。北军的铁旅缓慢地自林中向墓园山脊推进。南军希尔中将增派威廉·多尔西·彭德的师发动攻击,北军第一军被迫行经马丁路德神学院校地及盖茨堡的街道回防。

在西进的战斗进行同时,南军尤尔将军的第二军原向西行军至凯许城,以执行李将军在该城附近集结的军令,此时在卡莱尔与哈里斯堡的道路上转向,朝盖茨堡方向南行,而当时北军第十一军(由奥利弗·O·霍华德少将率领)自南而北抢进巴尔的摩小路(Baltimore Pike)与坦尼城公路(Taneytown Road)。当日刚过中午,北军于盖茨堡的西方、北方与西北方始构成半圆形的阵线:第十一军在盖茨堡的北方,第一军在盖茨堡的西北方及西方。

该日中午之前,北军的兵力是不足的。在第十一军派至其防线最左端的师能够赶到以加强防务之前,布防于钱伯斯堡小路以北的第一军第二旅旅长卡特勒准将的右翼呈现空虚状态,迫使代理指挥第一军的达博戴少将必须投入其预备队至此缺口,以保持战线完整。

下午2:00左右,南军第二军的罗伯特·E·罗兹将军以及朱巴尔·安德森·厄尔利将军所率领的两个师击破分别据守于城外以北及西北的北军第一军及第十一军外围。南军的爱德华·A·奥尼尔小艾尔弗雷德·艾弗森所部两旅在攻击橡树岭(Oak Hill)以南的北军第一军约翰·C·鲁滨逊师时,遭受惨重伤亡。尔利师则因北军第十一军第一师师长弗朗西斯·C·巴洛(Francis C. Barlow)准将之失误而得益:巴洛准将率领所部师朝突出于该军战线之外、易招来多方攻击的布罗瑟高地(Blocher's Knoll,位于盖茨堡正北方,今称巴罗高地(Barlow's Knoll))推进,尔利师击破了位于北军第十一军右翼的巴洛师,巴洛准将负伤被俘。

北军于城外北边及西边之据点皆告陷落,北军第十一军军长霍华德将军下令撤至城南的墓园岭(Cemetery Hill)高地,豪尔将军先前将阿道夫·冯·施泰因韦尔准将的师留驻于此处作为预备队。北军波多马克军团司令米德少将一得知第一军军长雷诺兹少将阵亡,立即下令由他最信任的部下第二军军长汉考克少将(Winfield S. Hancock)接任战场总指挥官,米德少将也指示汉考克少将应对于是否适合在盖茨堡展开大型战役作出判断。汉考克少将对豪尔少将说道:“我认为这里是我所见过最有利于打仗的天然地形了。”豪尔少将也同意汉考克少将的看法,于是汉考克少将如此回复司令米德少将:“非常合适,长官,我选择以此地作为战场!”汉考克少将的决定,使败退中的北军提升了士气,不过他在第一天的战事中并未发挥具战术意义的作用。

李将军明白北军占据墓园岭这种高地地形后所可能发挥的防御力量,他下达给第二军军长尤尔中将的命令是:“如果可行的话”就拿下墓园岭。由于尤尔中将此前是在作风专断的“石墙杰克森”(Stonewall Jackson)将军麾下任职,习惯于执行明确而直接的命令,尚未适应李将军允许部下自行判断后作决定的命令风格,结果尤尔中将并未尝试对墓园岭发动攻击便停止进攻,史家认为此举错失良机。

7月1日的战斗中,双方的总兵力为27,000名南军(约占李将军部队人数的三分之一)面对22,000名北军(约占米德将军部队人数的四分之一),其交战兵力规模于战史上排名第23。

次日战事

编辑
 
7月2日作战概要。

战斗计画与作为

编辑

7月1日夜至7月2日白天之间,两军其馀的步兵皆抵达战场。北军方面,有第二军、第三军、第五军、第六军以及第十二军;南军隆史崔特的第一军麾下由乔治·皮克特所率领的第三师一早也自钱伯斯堡启程,于当日稍后抵达。

北军防线自城外东南方的寇普岭起,向西北延伸至城外正南的墓园岭,再沿著墓园山脊南伸两哩(3公里),止于小圆顶以北。第十二军之大部驻防于寇普岭,第一军与第六军两军残部扼守墓园岭,第二军则防守北墓园山脊一半的地区,由第三军掩护其侧翼。这条北军防线俗称“鱼钩”。南军的战线与北军防线平行,与之相距约一哩(1600公尺),自神学院岭开始,西向横过城中,再弯向东南方,至与寇普岭相对之高地。北军处于内线作战的态势,而南军则为战线长达5哩(8公里)的外线作战。

李将军于7月2日的作战计画,是以隆史崔特将军的第一军进占有利位置后,然后潜攻北军左翼,向北跨过耶米特斯堡公路(Emmitsburg Road),以动摇北军防线。攻击实际上由约翰·胡德拉斐特·麦克劳斯两师发起,希尔将军所部第三军辖下的理察·安德森师紧随其后,以雁形展开攻势,防止北军司令米德将军调动中央的兵力来巩固左翼。在此同时,第二军辖下的爱德华·约翰逊与尔利两师则佯攻寇普岭与墓园岭,以牵制北军兵力调度,若时机恰当,此一佯攻也将转为全面进攻。

然而,李将军的作战计画所根据的情报具有缺陷,史都华将军所率领的骑兵师于战场缺席则使情况更形恶化。原定推进至北军左翼以进行侧翼攻击的隆史崔特军左翼一师(由麦克罗斯将军指挥),在其行进的途径中有丹尼尔·西克尔斯少将所率领的北军第三军横亘其间;席寇斯将军不满意划给他的墓园山脊南端防区,认为西边半哩(800公尺)处的高地更有利于炮兵发挥火力,于是违令而命其部队移动至耶米特斯堡公路沿线高地,这条北军的新防线自魔鬼穴(Devil's Den)起,西北延伸至雪菲(Sherfy)农场的桃子园,再东北向顺著耶米特斯堡公路至卡多利(Codori)农场止,在桃子园构成一个难以防守的突出据点;而北军安德鲁·A·汉弗莱斯准将及戴维·B·伯尼少将所率领的两个师则分据耶米特斯堡公路沿线及南端,易受双面夹攻,且其防线过长,导致兵力分散,难以有效防御。

隆史崔特将军之攻势原应轻而易举,但他获得李将军之同意而坐待麾下一旅之众抵达,而该旅在行进途中,于小圆顶发现北军的通信站,遂后退迂回以避免暴露行踪,结果又浪费不少时间。胡德与麦克罗斯所部两师直到下午4点及5点始先后各自发动攻势。

对北军左翼的攻击

编辑

隆史崔特将军所部各师一头撞进北军第三军防区,北军司令米德将军派出第五军全军、第二军辖下的考德威尔师、第十二军大部、外加刚到达的第六军之一部赶赴增援。连番激战发生于魔鬼穴、麦田与桃子园。北军第三军实质上全军覆没,席寇斯将军本人因遭炮弹削过腿部而必须截肢;而北军第二军的考德威尔师也于麦田逐一被歼。隆史崔特军的安德森师于下午6点才开始进攻,抵达墓园山脊峰顶,但在北军第二军的反击之下无法坚守。

同时,北军第五军的斯特朗·文森特上校以一旅的兵力死守北军的重要高地:小圆顶。他以五个团的劣势兵力顶住了南军胡德师所属各旅的反复攻击。北军米德司令辖下的工兵指挥官古弗尼尔·K·沃伦准将早知此高地的重要性,就在胡德将军的部队开到之前不久,即派遣文森特上校所部之旅、哈佐特(Hazlett) 的炮兵连、以及纽约第140志愿步兵团扼守此地。死守小圆顶以及缅因第20志愿步兵团的肉搏冲锋为南北战争中最动人的一章。

对北军右翼的攻击

编辑

下午7:00左右,南军第二军的强森师对寇普岭进行迟到的攻击,带头展开第二军的攻势。岭上的守军为北军第十二军,但该军大部分已被调集至左方以抵御隆史崔特将军的进攻。岭上当时所馀兵力为乔治·S·格林(George S. Greene)准将率领的纽约客旅(第十二军第二师第三旅)。由于葛林将军前此便坚持构筑坚强的防御工事,后来又获得第一军与第六军的增援,葛林将军所部遂成功抵挡住了南军的攻击,南军只占领了北军于岭上低处放弃的部分防御工事。

入夜后,南军厄尔利师的两个旅于东墓园岭攻击北军第十一军,防守的安德鲁·哈里斯上校率领第一师第二旅竭力抵抗,伤亡过半,但尔利将军失于增援所部攻击北军守军,而南军罗伯特·E·罗兹少将率尤尔师剩馀的兵力沿墓园岭西进助攻不果。北军内线作战的形势,使各级指挥官能够迅速调动部队至关键地区防守;北军终于在获得第二军的增援后得以守住东墓园岭,南军尔利将军所部被迫撤退。

史都华将军率其四个骑兵旅于当日午后近黄昏时抵达盖茨堡,但在第二天的战事中无所作为。韦德·汉普顿旅于盖茨堡东北方的亨特斯敦与北军乔治·卡斯特准将的密西根骑兵发生遭遇战

作战第三天

编辑
 
7月3日作战概要。

李将军希望于7月3日星期五以前日的计画重新展开攻击:隆史崔特将军进攻北军左翼,尤尔将军攻击寇普岭。然而,在隆史崔特将军尚未准备好之前,北军第十二军于拂晓对寇普岭上的南军施以重炮轰击,以夺回防御工事。当地的南军也接连发起两波攻击,在苦斗七个多小时后,于上午11:00左右停止攻击。

李将军因而被迫改变计画,由第一军军长隆史崔特将军指挥辖下由皮克特率领的维吉尼亚师(辖有三个旅),加上从希尔将军的第三军派出的六个旅,攻击北军防线正中央由第二军防守的墓园山脊。南军于攻击时将集中所有堪用的大小火炮轰击敌军各据点,以削弱其防线。

下午1:00左右,南军170门加农炮同时开火,这可能是此战中最大规模的炮击。北军波多马克军团为节省弹药以应付接下来必将随之而来的步兵进攻,因此并未马上开火还击,而是等了15分钟以后,才以80门左右的加农炮还击南军。南军北维吉尼亚军团严重缺乏炮弹,且这番连续轰击并未对北军的防守据点产生太大的影响。炮击于下午3:00左右平息,12,500名南军士官兵跨出工事,冲向四分之三哩(1200公尺)以外的墓园山脊,史称“皮克特冲锋”。由于北军从墓园岭与小圆顶以北的侧翼发射猛烈的炮火,负责防守的第二军又于南军进逼时以前膛来福枪射击,并发射榴霰弹,导致进攻的南军有近三分之一的兵员阵亡。北军的防线于一个称为“天使”的低矮石栅处一片灌木丛的北方,曾经暂时动摇断裂,但增援部队迅速补上缺口,击退南军的进攻,皮克特冲锋是盖茨堡之役最后的高潮,据说此次冲锋令人震惊的高伤亡率,甚至连李将军都深受震撼,当部队败退时,李将军策马在伤亡惨重的子弟兵间穿梭,口中不停说道:“这都是我的错,弟兄们,这都是我的错”。

7月3日发生两场大型骑兵遭遇战。史都华将军受命保护南军左翼并作好扩充战果的准备:在步兵登上墓园岭后,侧攻北军的右翼,同时打击其辎重与通讯线路。在盖茨堡以东3哩(5公里)处,今称“东骑兵场”之处(介于约克城与汉诺瓦公路间),史都华将军的骑兵部队遭遇北军戴维·麦克默特里·格雷格准将所部一师及卡斯特准将所率领的密西根骑兵旅,在马背上打了一场传奇性的战役,包含马背上的徒手肉搏。卡斯特率领密西根骑兵旅冲锋陷阵,牵制住汉普顿所部一旅,阻止史都华将军达成迂回敌后的目标。在皮克特冲锋之后,北军司令米德将军命贾森·基尔帕特里克准将对隆史崔特军位于大圆顶西南方的各步兵据点发动骑兵攻击。埃隆·法恩斯沃思(Elon J. Farnsworth)准将抗议,认为此举无谓,但仍遵命行动。方施渥斯准将于率领骑兵冲锋时阵亡,所部伤亡惨重。

结果

编辑
 
“死亡收成”("The Harvest of Death"):战场上阵亡的北军。蒂莫西·H·奥沙利文,摄于1863年7月5日。

双方大军于7月4日在这片血腥的战场上相互对峙一天。同日,维克斯堡之役结束,遭围困的南军守军向尤里西斯·格兰特将军请降。李将军改组其战线,转为防御态势,欲引诱北军波多马克军团司令米德将军进攻,米德将军谨慎地决定不冒此险,此一决定使他日后饱受责难。

7月4日,李将军带著北维吉尼亚军团于滂沱大雨中沿哈吉斯城公路(Hagerstown Road)撤离盖茨堡。战斗结束,南军转进维吉尼亚;米德将军的波多马克军团尾随追击,以为最多在半途便可截获南军主力,因为大雨使波多马克河暴涨,将李将军的大军困在河流北岸;但当北军主力赶到时,南军已作好渡河准备。7月14日于瀑布区(Falling Waters)的断后作战为盖茨堡战役的最后一役,为长串的死伤名单再添一笔,包含伤重不治的南军佩蒂格鲁准将。

大军远去,但战场必须清理。双方总共损失51,000名官兵──包含阵亡、受伤、失踪、被俘者。超过7,000名阵亡战士的遗体躺在夏日的艳阳下,亟需尽快掩埋;5,000匹战马的尸骸于城南堆叠火化,镇民因恶臭而作呕。

北军清理战场后,在战场上找到遗留下的步枪共37,574支,而当时的前膛枪射击步骤繁杂,若操作顺序错误,即会出现不发弹或无法进行下次装填,士兵若因紧张或没注意到枪支未击发且未进行故障排除就又装填,便会造成重复装弹的状况发生。根据统计,在这37,574支步枪中,枪管中还有弹丸的共有24,000支,其中还有一颗弹丸的约有6,000支,误塞了两颗弹丸的约有12,000支,塞了三到十颗弹丸的约有6,000支,最高记录是有一支步枪被装填了23颗弹丸。

评论

编辑
  • 综观此役全局,李将军似乎怀抱本军人马所向无敌的信念,先前的作战经验,包括五月初于钱瑟勒斯维尔的大捷,以及北军在7月1日于盖茨堡狼奔豕突,令他对这种想法深信不疑。这种盲目的信念带来不利的影响,加上北维吉尼亚军团新增许多不具经验的指挥官(例如,希尔与尤尔两位将军皆为有能力的师长,前此却未曾指挥过一整个军。)李将军习惯仅作一般性指示,而由其副手执行细节,亦为败因之一。此法对石墙杰克逊有用,对于不习惯其粗枝大叶式领导风格的各军军长而言,却并不合适。7月1日之后,南军怎么样就是无法分进合击。李将军面对的是新而危险的对手──米德少将,而身负重任的北军波多马克军团在本乡本土打了漂亮的一仗。

脚注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盖茨堡一役为内战中死伤最惨重之战斗。安蒂特姆战役则为李将军第一次北侵之最高潮,为单日死伤最众之一役。

文献

编辑
  1. ^ Sears 2003,第155–58页.
  2. ^ Battle of Gettysburg: "Who Really Fired the First Shot?". [2014-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参考文献

编辑
  • Coddington, Edwin B., The Gettysburg Campaign; a study in command, Scribner's, 1968, ISBN 0-684-84569-5.
  • Tagg, Larry, The Generals of Gettysburg, Savas Publishing, 1998, ISBN 1-882810-30-9.
  • Bearss, Edwin C. Fields of Honor: Pivotal Battles of the Civil War. Washington, DC: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2006. ISBN 0-7922-7568-3.
  • Busey, John W., and David G. Martin. Regimental Strengths and Losses at Gettysburg, 4th ed. Hightstown, NJ: Longstreet House, 2005. ISBN 0-944413-67-6.
  • Carmichael, Peter S., ed. Audacity Personified: The Generalship of Robert E. Lee.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0-8071-2929-1.
  • Catton, Bruce. Glory Road.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and Company, 1952. ISBN 0-385-04167-5.
  • Clark, Champ, and the Editors of Time-Life Books. Gettysburg: The Confederate High Tide. Alexandria, VA: Time-Life Books, 1985. ISBN 0-8094-4758-4.
  • Coddington, Edwin B. The Gettysburg Campaign; a study in command. New York: Scribner's, 1968. ISBN 0-684-84569-5.
  • Donald, David Herbert. Lincol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5. ISBN 0-684-80846-3.
  • Eicher, David J. The Longest Night: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Civil Wa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1. ISBN 0-684-84944-5.
  • Esposito, Vincent J. West Point Atlas of American Wars.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1959. OCLC 5890637. The collection of maps (without explanatory text) is available online at the West Point website.
  • Foote, Shelby. The Civil War: A Narrative. Vol. 2, Fredericksburg to Meridia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58. ISBN 0-394-49517-9.
  • Fuller, Maj. Gen. J. F. C. Grant and Lee, A Study in Personality and Generalship.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57. ISBN 0-253-13400-5.
  • Gallagher, Gary W. Lee and His Army in Confederate History.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1. ISBN 978-0-8078-5769-6.
  • Gallagher, Gary W. Lee and His Generals in War and Memory.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0-8071-2958-5.
  • Glatthaar, Joseph T. General Lee's Army: From Victory to Collapse. New York: Free Press, 2008. ISBN 978-0-684-82787-2.
  • Harman, Troy D. Lee's Real Plan at Gettysburg. Mechanicsburg, PA: Stackpole Books, 2003. ISBN 0-8117-0054-2.
  • Hattaway, Herman, and Archer Jones. How the North Won: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Civil War.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3. ISBN 0-252-00918-5.
  • Longacre, Edward G. The Cavalry at Gettysburg.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6. ISBN 0-8032-7941-8.
  • McPherson, James M. Battle Cry of Freedom: The Civil War Era. Oxford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0-19-503863-0.
  • Martin, David G. Gettysburg July 1. rev. ed. Conshohocken, PA: Combined Publishing, 1996. ISBN 0-938289-81-0.
  • Nye, Wilbur S. Here Come the Rebels! Dayton, OH: Morningside House, 1984. ISBN 0-89029-080-6. First published in 1965 by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 Pfanz, Harry W. Gettysburg – The First Day.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1. ISBN 0-8078-2624-3.
  • Pfanz, Harry W. Gettysburg – The Second Day.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7. ISBN 0-8078-1749-X.
  • Pfanz, Harry W. Gettysburg: Culp's Hill and Cemetery Hill.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3. ISBN 0-8078-2118-7.
  • Rawley, James A. Turning Points of the Civil War.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66. ISBN 0-8032-8935-9.
  • Sauers, Richard A. "Battle of Gettysburg." In Encyclopedia of the American Civil War: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edited by David S. Heidler and Jeanne T. Heidler.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0. ISBN 0-393-04758-X.
  • Sears, Stephen W. Gettysburg.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3. ISBN 0-395-86761-4 (美国英语). 
  • Symonds, Craig L. American Heritage History of the Battle of Gettysburg.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1. ISBN 0-06-019474-X.
  • Tagg, Larry. The Generals of Gettysburg. Campbell, CA: Savas Publishing, 1998. ISBN 1-882810-30-9.
  • Trudeau, Noah Andre. Gettysburg: A Testing of Courage.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2. ISBN 0-06-019363-8.
  • Tucker, Glenn. High Tide at Gettysburg. Dayton, OH: Morningside House, 1983. ISBN 978-0-914427-82-7. First published 1958 by Bobbs-Merrill Co.
  • Wert, Jeffry D. Gettysburg: Day Thre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1. ISBN 0-684-85914-9.
  • White, Ronald C., Jr. The Eloquent President: A Portrait of Lincoln Through His Words.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5. ISBN 1-4000-6119-9.
  • Wittenberg, Eric J., J. David Petruzzi, and Michael F. Nugent. One Continuous Fight: The Retreat from Gettysburg and the Pursuit of Lee's Army of Northern Virginia, July 4-14, 1863. New York: Savas Beatie, 2008. ISBN 978-1-932714-43-2.
  • Woodworth, Steven E. Beneath a Northern Sky: A Short History of the Gettysburg Campaign. Wilmington, DE: SR Books(scholarly Resources, Inc.), 2003. ISBN 0-8420-2933-8.
  • National Park Service battle descrip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