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星诗社创立于1954年3月,由夏菁、邓禹平覃子豪等人发起,是为了与纪弦《现代诗》所倡“横的移植”、“知性之强调”相抗衡,[1]:26, 32唯一无组织、倾向抒情的台湾文学现代诗团体,主张“追求循序渐进的沉稳与进步,不与时代脱节、不写陈旧的诗、也不写幻想的诗,而要求表现与创造现实生活的内容。”[2]代表诗人有覃子豪、余光中罗门蓉子、夐虹、向明等。

继承新月派优美的抒情诗风,感性与知性兼糅。

诗社发行刊物型态众多,第一份刊物为1954年6月借《公论报》版面出刊的《蓝星周刊》,后续有《蓝星宜兰分版》、《蓝星诗选》、《蓝星诗页》等共计十种刊物。[3]

50年代,蓝星诗社曾数次参与现代诗论战,如与纪弦现代派之间的“现代主义论战”、和苏雪林的“象征主义论战”以及与作家言曦“新诗闲话论战”。[4]

成立背景

编辑

1950年代初期,在国府的反共与战斗文艺政策、以及纪弦发行主导的《现代诗》倡议主知、排斥抒情的氛围影响下,夏菁、邓禹平覃子豪锺鼎文余光中于1954年3月成立蓝星诗社,以纯正诗艺与抒情取向为主,唯一没有社长、社规或教条的沙龙式自由诗社,亦是针对现代派纪弦所主张“横的移植”、“知性之强调”的反动。[1]:26, 32陆续加入的成员有蓉子罗门、黄用、吴望尧、向明、阮囊、张健敻虹周梦蝶、方莘、曹介直、商略、王宪阳等[1]:59

文学活动

编辑

蓝星诗社发行的刊物共有十种型态、跨越53个年头。1954年6月借《公论报》版面出版第一份刊物《蓝星周刊》[1]:17,后有宜兰青年月刊社发行的《蓝星宜兰分版》,以及《蓝星诗选》、《蓝星诗页》、《蓝星季刊》、《蓝星年刊》、《蓝星诗学》等。除了期刊,也出版《蓝星诗丛》、《蓝星丛书》。

诗社早期办理数次周年或诗刊满期纪念会,如《蓝星周刊》百期纪念、《蓝星周刊》200期纪念的作者联谊会,《蓝星诗页》亦可见到每周年庆几乎有纪念或庆祝活动,联系作者与读者间的感情[1]:41

诗社成员曾参与50年代现代诗论战:首先是覃子豪在1957年8月《蓝星诗选》提出六项原则,质疑并回应纪弦现代派的“六大信条”,自此双方撰文往来交锋的“现代主义论战”;第二次是苏雪林与覃子豪以《自由青年》为论战场域的“象征主义论战”;第三次是作家言曦和以蓝星诗人余光中为应战主力,各在《中央日报》及《文星》回应讨论的“新诗闲话论战”。[4]:57

刊物与主编一览

编辑

蓝星诗社发行的刊物如后[1]:21-22

诗刊名称 起讫年月 出版期数 主编 形式与备注
蓝星周刊 1954.06.17-1958.08.29 211期 覃子豪(1-160期)

余光中(161-211期)

周刊,《公论报》报纸半版版面
蓝星宜兰分版 1957.01-07 7期 朱家骏 (朱桥)(1957.01)

覃子豪(1957.02-07)[5]

月刊,16开,每期8页
蓝星诗选 狮子星座号1957.08-

天鹅星座号

1957.10

2期 覃子豪 20开本,每期48页
蓝星诗页 1958.12-1965.06 1-63期 夏菁(1-12期)

覃子豪(13期)

黄用(14期)

余光中(15-27期、46期-57期)

罗门、蓉子(28-45期)

王宪阳(第58-63期)

诗页,月刊,40开褶页
蓝星季刊 1961.06-1962.11 4期 覃子豪 半年刊,20开本
蓝星年刊 1964、1971 2期 罗门、蓉子 20开本
蓝星季刊复刊号 1974.12-1983.10 17期 张健(1-4期)

向明(5-8期)

向明、敻虹(9-10期)

方莘(11期)

罗门(12-14期)

罗智成(15期)

王宪阳(16-17期)

季刊,25开本,成文出版社(1-11期)、林白出版社(12-17期)赞助
蓝星诗页复刊号 1982.10-1984.06 64-73期 向明 双月刊,40开褶页
蓝星诗刊 1984.10-1992.07 32期 罗门(第1期)

向明(2-32期)

季刊,25开本,九歌出版社赞助
淡蓝为美:蓝星诗学 1999.03-2007.12 1-24期 赵卫民 25开本,淡江大学中文系发行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刘, 正伟. 早期藍星詩史. 台北市: 文史哲. 2015. ISBN 9789863142867. 
  2. ^ 刘正伟. 《藍星週刊》提要. 台湾文学期刊目录资料库. [2022-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5). 
  3. ^ 廖坚均. 1950年代詩刊綜論. 台湾文学期刊目录资料库. [2022-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8). 
  4. ^ 4.0 4.1 侯, 作珍. 藍星詩社對現代詩發展的貢獻──以五○年代三次論戰為探討中心 (PDF). 文学新钥 (南华大学文学系). 2003-07, (创刊号): 51-72 [2022-12-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2-08). 
  5. ^ 蔡, 明谚. 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詩的淵源與發展. 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 2008: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