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莹(3世纪—282年),字道言沛郡竹邑(今安徽省宿州市北)人,薛综次子,三国时期孙吴后期重要官员,吴亡后仕。薛莹也是一位词赋家和史学家,曾与韦昭等人合著《吴书》五十五卷,另著有《东汉记》一百卷,今存辑本。

薛莹
光禄勋
国家孙吴西晋
时代三国时期至西晋
主君孙权孙亮孙休孙晧司马炎
姓名薛莹
道言
籍贯沛郡竹邑(今安徽省宿州市北)
出生不详
逝世晋武帝太康三年
282年
亲属
父亲薛综
兄弟薛珝
薛兼
《新议》八篇(已佚)
《后汉记》一百卷(今存辑本)
《吴书》五十五卷(与韦昭等合撰,已佚)
《临海水土异物志》一卷(已佚)
《薛莹集》三卷(已佚)

生平

编辑

孙亮、孙休时期

编辑

薛珝为吴国著名学者薛综之子,被任命为秘府中书郎。[1]孙亮即位后,任韦昭为太史令,负责编撰《吴书》,薛莹与周昭、梁广、华核四人受命辅助。[2]孙休即位后,薛综与虞汜贺邵王蕃被任命为散骑中常侍,加附马都尉,负责规谏皇帝过失,当时的舆论称赞他们公正清廉。[3]几年后,薛综因病辞去官职。[4]

孙皓时期

编辑

元兴元年(264年,魏咸熙元年)七月,孙皓即位,任命薛莹为左执法,后又升为选曹尚书。[5]建衡元年(269年,晋泰始五年),孙皓立孙瑾为太子,又任命中书令贺邵兼任太子太傅,薛莹兼任太子少傅。[6]建衡三年(271年,晋泰始七年),因何定提议开凿圣谿来沟通江、淮,孙皓命薛莹带领一万人去完成,但最后因为道路中多盘石难以施功,无功而返。[7]此后,薛莹被任命为武昌左部督,外出统兵。

凤凰二年(273年,晋泰始九年)七月,薛莹与夏口督鲁淑率军攻晋,鲁淑围弋阳(今河南省潢川县),薛莹攻新息(今河南省息县),气势浩大,对晋号称有十万大军,结果都被晋将王浑击败。[8]后孙皓又追究圣谿开凿失败的责任,将薛莹下狱,当时大司农楼玄也因事下狱,大司马陆抗听说后,特意上疏请求宽恕二人,后二人被流放广州。[9]

同年,《吴书》编辑工作的负责人侍中、左国史韦昭被孙皓处死,东观令、右国史华核救韦昭不成,便上疏请求召还薛莹,已完成,得到孙皓的同意,薛莹因此又回朝担任左国史一职,主持《吴书》的编撰工作。[10]不久后,又因维护被诬陷的选曹尚书缪祎被再次流放广州。[11]但还未到达广州,便又被召回朝中,再次授予左国史的职务。[12]薛莹曾多次上疏请求革除严苛的刑罚,减轻百姓的徭役,有时建议会被孙皓所采纳。后又升为光禄勋。[13]

天纪四年(280年,晋泰始六年),吴国灭亡的态势已定,薛莹和中书令胡冲建议孙皓分别遣送使节向王濬司马伷、王浑请降,试图分化晋军,未能奏效,降书即出自薛莹之手。[14][15]

晋武帝时期

编辑

后薛莹随孙皓降晋,到达洛阳后受到晋武帝的召见,被任命为散骑常侍[16]晋武帝曾问他孙皓灭亡的原因,薛莹将其归纳为“昵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大将,无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保,危亡之衅,实由于此”。[17]太康三年(282年),薛莹逝世。[18]

家庭

编辑
薛莹家系
薛综
孙秀薛珝薛莹
薛兼
薛颙薛氏
孙晷
  • 兄弟
    • 薛珝,薛莹兄,官至威南将军。
    • 薛兼,薛莹子,东晋时官至太常,加散骑常侍。

评价

编辑
  • 陆凯:“姚信楼玄贺邵张悌郭逴薛莹滕修及族弟,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三国志·吴书·潘濬陆凯传第十六》)
  • 陆抗:及莹承基,内厉名行。(《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第十三》)
  • 陆喜:“或问余:‘薛莹最是国士之第一者乎?’答曰:‘以理推之,在乎四五之间。 ’问者愕然请问。答曰:‘……斟酌时宜,在乱犹显,意不忘忠,时献微益,此第四人也。温恭修慎,不为谄首,无所云补,从容保宠,此第五人也。…… ’”。(《晋书·列传第二十四》)
  • 华核:莹涉学既博,文章尤妙,同寮之中,莹为冠首。今者见吏,虽多经学,记述之才,如莹者少。(《三国志·吴书·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 陈寿评曰:及莹纂蹈,允有先风,然于暴酷之朝,屡登显列,君子殆诸。(《三国志·吴书·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注释

编辑
  1. ^ 《三国志·吴书·薛综传》:初为秘府中书郎。
  2. ^ 《三国志·吴书·薛综传》:右国史华核上疏曰:“……至少帝时,更差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及臣五人,访求往事,所共撰立,备有本末。……”
  3. ^ 《三国志·吴书·王蕃传》:孙休即位,与贺邵、薛莹、虞汜俱为散骑中常侍,皆加驸马都尉。时论清之。
  4. ^ 《三国志·吴书·薛综传》:数年,以病去官。
  5. ^ 《三国志·吴书·薛综传》:孙皓初,为左执法,迁选曹尚书。
  6. ^ 《三国志·吴书·薛综传》:及立太子,又领少傅。
  7. ^ 《三国志·吴书·薛综传》:是岁,何定建议凿圣谿以通江淮,皓令莹督万人往,遂以多盘石难施功,罢还,出为武昌左部督。
  8. ^ 《晋书·王浑传》:浑假节、领豫州刺史。吴将薛莹、鲁淑众号十万,淑向弋阳,莹向新息,时州兵并放休息,众裁一旅。浮淮潜济,出其不意,击破之。
  9. ^ 《三国志·吴书·薛综传》:后定被诛,皓追圣谿事,下莹狱,徙广州。
  10. ^ 《三国志·吴书·薛综传》:右国史华核上疏曰:“臣闻五帝三王皆立史官,叙录功美,垂之无穷。汉时司马迁、班固,咸命世大才,所撰精妙,与六经俱传。大吴受命,建国南土。大皇帝末年,命太史令丁孚、郎中项峻始撰吴书。孚、峻俱非史才,其所撰作,不足纪录。至少帝时,更差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及臣五人,访求往事,所共撰立,备有本末。昭、广先亡,曜负恩蹈罪,莹出为将,复以过徙,其书遂委滞,迄今未撰奏。臣愚浅才劣,适可为莹等记注而已,若使撰合,必袭孚、峻之迹,惧坠大皇帝之元功,损当世之盛美。莹涉学既博,文章尤妙,同寮之中,莹为冠首。今者见吏,虽多经学,记述之才,如莹者少,是以㥪㥪为国惜之。实欲使卒垂成之功,编于前史之末。奏上之后,退填沟壑,无所复恨。”皓遂召莹还,为左国史。
  11. ^ 《三国志·吴书·薛综传》:顷之,选曹尚书同郡缪祎以执意不移,为群小所疾,左迁衡阳太守。既拜,又追以职事见诘责,拜表陈谢。因过诣莹,复为人所白,云祎不惧罪,多将宾客会聚莹许。乃收祎下狱,徙桂阳,莹还广州。
  12. ^ 《三国志·吴书·薛综传》:未至,召莹还,复职。
  13. ^ 《三国志·吴书·薛综传》:是时法政多谬,举措烦苛,莹每上便宜,陈缓刑简役,以济育百姓,事或施行。迁光禄勋。
  14. ^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晧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等计,分遣使奉书于濬、伷、浑。
  15. ^ 《三国志·吴书·薛综传》:其文,莹所造也。
  16. ^ 《三国志·吴书·薛综传》:莹既至洛阳,特先见叙,为散骑常侍,答问处当,皆有条理。
  17. ^ 干宝《晋纪》:武帝从容问莹曰:“孙晧之所以亡者何也?”莹对曰:“归命侯臣晧之君吴也,昵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大将,无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保,危亡之衅,实由于此。”
  18. ^ 《三国志·吴书·薛综传》:太康三年卒。

参考资料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三国志/卷53》,出自陈寿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