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又称电子社群电脑社群,是网际网路使用者互动后,产生的一种社会群体,由各式各样的网路社群所构成。

虚拟社群一词在Howard Rheingold于1993年出版的“虚拟社群”一书被介绍。Rheingold在其著作中指出虚拟社群系源自于电脑中,介传播所建构而成的虚拟空间(Cyberspace),是一种社会集合体(Social aggregation),它的发生来自于虚拟空间上有足够的人、足够的情感、与人际关系在网路上长期发展。

Rheingold认为虚拟社群是一群人在网路上从事公众讨论,经过一段时间,彼此拥有足够的情感之后,所形成人际关系的网络。Rheingold(2000)认为虚拟社群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并有以下四种特质:1.表达的自由;2.缺乏集中的控制;3.多对多的传播;4.成员出于自愿的行为。

虚拟社群的形式包括了早期的电子布告栏讨论区MUD,或是近期才出现的部落格维基百科。虚拟社群的林立,正体现Web2.0所强调使用者为中心的概念,透过社群成员彼此的分享与共创,使得人人皆可在网路媒体发声。

人们通过网际网路技术,在网上聚众,发表文章、网上日志相片录像分享,互相影响著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及性取向等。

在网上,虚拟社群也是一个社会组织网络,相互连结形成全球化地球村,及各部落自治区等。有网友上网,追求的是无政府世界的自由,不过其实虚拟社群也存在著不同阶层,有管理人及新鲜人,有部落格版主(OWNER)及访客(GUEST),前者有权取舍网上资讯,当把关人;而后者通常只能选择“服从”或“转台”他去。

发展成媒体

编辑

网路的发展,以分享、多中心沟通为始,由于讯息流通广布,似形成意义的接收与共享,传播学学者遂以媒体称之。

然而,社会学学界见到了人们于网路上的社会行为,虽以沟通为主,不以沟通为限。社群的比拟用词便是社会学界看网路的一个观察指标。

虚拟社群的形式

编辑

网路留言板

编辑

网路留言板是一种讨论不同主题及表达想法的网路论坛。使用者可以选择要看哪个讨论串,并且可以回复该讨论串。期间任何想要加入讨论的人也可以随时借由回复贴文的方式加入讨论。和一般的面对面聊天不同,网路留言板的留言不是即时回复的,使用者必须亲自去讨论串上确认。

任何人注册后都可以参与留言版的留言。注册这个留言版并不代表一定要发表想法或意见。和聊天室不同,理论上加入网路留言版的人数是没有上限的。

就在网路论坛掀起一股热潮之后,人们开始寻求另一种“即时的”网路社群互动模式。网路留言板让世界各地的人能够讨论同一个讨论串,不受时区不同的限制。

线上聊天室

编辑

线上聊天室则可以让使用者即时读取并回复讯息。线上聊天室的使用者大多使用文字交流。大部分的聊天室的设计都大致相似:一个文字输入框,一个文字讯息视窗,以及一个线上使用者名单。使用者在文字输入框中输入讯息,上传到伺服器,伺服器会传送这个讯息到每个聊天室使用者的电脑,并呈现在他们的文字讯息视窗中。文字讯息窗可以看到历史讯息,并且每封讯息都有个发出时间戳记。而线上使用者名单则显示目前在线上的使用者。

虚拟世界

编辑

虚拟世界是互动性最高的网路社群互动模式。在这样的虚拟世界中,使用者会以虚拟角色的方式呈现在3-D电脑世界中。使用者可以创造或是选择自己的虚拟角色外型以及居住地,并且操纵他们进一步与其他虚拟角色互动。虚拟世界和一般电玩游戏很类似,但是不同的地方在于在虚拟世界中使用者没有要达成的目的。虚拟世界只是提供机会给使用者在游戏中过更理想的生活。虚拟角色在游戏中可以互相对话,并且可以进行如真实世界中的互动,例如,可以选择某个虚拟角色并建立亲密关系。

社群网路

编辑

利用社群网路服务所建构出来的虚拟社群可能是最蓬勃的社群形式,透过FacebookTwitter,或其他的社群网路平台,人们可以与现实或虚拟的朋友沟通、聊天、分享、甚至举办活动。

特定资讯网路

编辑

参与式文化式占网路和虚拟社群很重要的位置,在参与式文化里,使用者觉得自己的贡献是很重要的,并且透过贡献,和其他贡献者建立稳固的情感连结。网站的讯息贡献者和消费者的界线被模糊或重叠。根据Henry Jenkins所说“成员相信他们的贡献很重要,并且感受到和同是贡献者的其他人有某种程度上的社会连结。”

相关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