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型模式
在软体工程中, 行为型模式为设计模式的一种类型,用来识别对象之间的常用交流模式并加以实现。如此,可在进行这些交流活动时增强弹性。
举例
编辑- 责任链模式:处理命令物件或将之传到下一个可以处理的物件。
- 命令模式:命令物件将动作及参数封装起来。
- "具现化堆叠":使用堆叠将递回函式转成重复执行。[1]
- 解释器模式:实作特制化的程式语言以解决一系列特殊的问题。
- 迭代器模式:迭代器用于存取包含器中元素而不用透露底层实作的方式。
- 调停者模式:对子系统中的介面集面提供一个统一的介面。
- 备忘录模式:使一个物件还原到前一个状态的能力(rollback)。
- 空物件模式:扮演预设物件的角色。
- 观察者模式:亦即发行/订阅或事件聆听者。物件注册去聆听由另一个物作所引发的事件。
- 弱参照模式:将观察者与可观察间的藕合程度。[2]
- 协议栈:通讯是由许多封装成阶层式的层所处理。[3]
- 状态模式:在执行可以部分改变物件的一种方法。
- 策略模式:在执行时依需求而选择演算法。
- 规格模式:以布林值的方式来重组事务逻辑。
- 模板方法模式:描述一个程式的骨架。
- 访问者模式: 一种从物件中取出演算法的方式。
- 单服务访问者模式:最佳化访问者。使用一次后即行删除。
- 阶层式访问者模式:提供一种方式可以拜访阶层式资料结构如树中的每一个节点。
- 排程任务模式:在特定区时或时间点执行排程任务(用于即时计算)。
另见
编辑参考
编辑- ^ 存档副本. [2010-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9).
- ^ 存档副本. [2010-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9).
- ^ 存档副本. [2010-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