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型模式
在軟體工程中, 行為型模式為設計模式的一種類型,用來識別對象之間的常用交流模式并加以實現。如此,可在進行這些交流活動時增強彈性。
舉例
编辑- 責任鏈模式:處理命令物件或將之傳到下一個可以處理的物件。
- 命令模式:命令物件將動作及參數封裝起來。
- "具現化堆疊":使用堆疊將遞迴函式轉成重覆執行。[1]
- 解釋器模式:實作特製化的程式語言以解決一系列特殊的問題。
- 迭代器模式:迭代器用於存取包含器中元素而不用透露底層實作的方式。
- 調停者模式:對子系統中的介面集面提供一個統一的介面。
- 備忘錄模式:使一個物件還原到前一個狀態的能力(rollback)。
- 空物件模式:扮演預設物件的角色。
- 觀察者模式:亦即發行/訂閱或事件聆聽者。物件註冊去聆聽由另一個物作所引發的事件。
- 弱參照模式:將觀察者與可觀察間的藕合程度。[2]
- 協議棧:通訊是由許多封裝成階層式的層所處理。[3]
- 狀態模式:在執行可以部分改變物件的一種方法。
- 策略模式:在執行時依需求而選擇演算法。
- 規格模式:以布林值的方式來重組事務邏輯。
- 模板方法模式:描述一個程式的骨架。
- 訪問者模式: 一種從物件中取出演算法的方式。
- 單服務訪問者模式:最佳化訪問者。使用一次後即行刪除。
- 階層式訪問者模式:提供一種方式可以拜訪階層式資料結構如樹中的每一個節點。
- 排程任務模式:在特定區時或時間點執行排程任務(用於即時計算)。
另見
编辑參考
编辑- ^ 存档副本. [2010-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9).
- ^ 存档副本. [2010-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9).
- ^ 存档副本. [2010-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