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眠
随眠(巴利语:Anusaya,梵语:anuśaya),又译为使、使烦恼,佛教术语,“烦恼”之异名,但烦恼的意涵较广(包含烦恼现行与烦恼随眠,但通常多指烦恼现行),随眠则只限定在为现行的烦恼,潜伏在内心深处如影“随”形,幽微难知如“眠”,故称为“随眠”。
随眠是所有表层烦恼之根源。随眠可分为“贪随眠”“瞋随眠”“痴随眠”,它是心的内在习性,潜伏于意识流中,一旦有外境的刺激,例如:碰到可意者,则贪随眠即生起,碰到不可意者,瞋随眠即生起。根据十二因缘的理论,“感受”是“贪”生起的直接原因(近因),因此,唯有透过四念住,尤其是受念住的练习,才能逐渐摆脱对“苦受”以瞋反应,对“乐受”以贪反应的习性。
随眠的断除
编辑随眠根深蒂固,戒和定都不能克制它,只有靠内观智,才可以发现并灭除之,按南传佛教的观点,三果阿那含彻底灭除瞋随眠和大部份的贪随眠,四果阿罗汉完全灭除剩下的贪随眠和所有的痴随眠。
随眠种类
编辑依《显扬圣教论》所说烦恼随眠共有二十种:
- 一不定地随眠
- 二定地随眠
- 三随自境随眠
- 四随他境随眠
- 五被损随眠
- 六未被损随眠
- 七随顺随眠
- 八不随顺随眠
- 九具满随眠
- 十缺减随眠
- 十一可害随眠
- 十二不可害随眠
- 十三增上随眠
- 十四平等随眠
- 十五微薄随眠
- 十六有觉随眠
- 十七无觉随眠
- 十八生多苦随眠
- 十九生少苦随眠
- 二十不生苦随眠[1]
比较烦恼现行的种类亦有二十种:
- 一随所欲缠现行。谓在家者。
- 二不随所欲缠现行。谓出家者。
- 三无所了别。谓处恶说法者。
- 四有所了别。谓处善说法者。
- 五互增上。谓贪等行者。
- 六皆平等。谓等分行者。
- 七微薄。谓薄尘行者。
- 八外门缠现行。谓未离欲者。
- 九内门缠现行。谓由世间道离欲者。
- 十增上缠现行。谓诸异生。
- 十一失念缠现行。谓诸有学。
- 十二分别缠现行。谓坚执著者。
- 十三俱生缠现行。谓不坚执著者。
- 十四观察现行。谓憙观察者。
- 十五不自在现行。谓睡眠者。
- 十六自在现行。谓觉悟者。
- 十七不可救现行。谓无涅槃法者。
- 十八可救现行。谓有涅槃法者。
- 十九取相现行。谓寻思彼随法而取相貌者。
- 十不取相貌现行。谓不寻思彼随法不取相貌者。[2]
十使
编辑天台宗以烦恼得去的难易渐迅而细分为五钝使(思惑):贪、嗔、痴、慢、疑。与五利使(见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合称十使,利钝之分在于难易,利者易生易断,钝者渐生难断,属于集谛。
参考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显扬圣教论》卷19〈11 摄胜决择品〉:“烦恼随眠。有二十种者。一不定地随眠。二定地随眠。三随自境随眠。四随他境随眠。五被损随眠。六未被损随眠。七随顺随眠。八不随顺随眠。九具满随眠。十缺减随眠。十一可害随眠。十二不可害随眠。十三增上随眠。十四平等随眠。十五微薄随眠。十六有觉随眠。十七无觉随眠。十八生多苦随眠。十九生少苦随眠。二十不生苦随眠。”(CBETA, T31, no. 1602, p. 573, b2-9)
- ^ 《显扬圣教论》卷19〈11 摄胜决择品〉:“现行有二十种者。一随所欲缠现行。谓在家者。二不随所欲缠现行。谓出家者。三无所了别。谓处恶说法者。四有所了别。谓处善说法者。五互增上。谓贪等行者。六皆平等。谓等分行者。七微薄。谓薄尘行者。八外门缠现行。谓未离欲者。九内门缠现行。谓由世间道离欲者。十增上缠现行。谓诸异生。十一失念缠现行。谓诸有学。十二分别缠现行。谓坚执著者。十三俱生缠现行。谓不坚执著者。十四观察现行。谓憙观察者。十五不自在现行。谓睡眠者。十六自在现行。谓觉悟者。十七不可救现行。谓无涅槃法者。十八可救现行。谓有涅槃法者。十九取相现行。谓寻思彼随法而取相貌者。二十不取相貌现行。谓不寻思彼随法不取相貌者。”(CBETA, T31, no. 1602, p. 573, a11-25)
- ^ 《瑜伽师地论》卷8:“烦恼差别者。多种差别应知。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轭。取。系。盖。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恶行。漏。匮。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拘碍。如是等类烦恼差别当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为结。令于善行不随所欲故名为缚。一切世间增上种子之所随逐故名随眠。倒染心故名随烦恼。数起现行故名为缠。深难渡故。顺流漂故故名暴流。邪行方便故名为轭。能取自身相续不绝故名为取。难可解脱故名为系。覆真实义故名为盖。坏善稼田故名株杌。自性染污故名为垢。常能为害故名为常害。不静相故远所随故。故名为箭。能摄依事故名所有。不善所依故名为根。邪行自性故名恶行。流动其心故名为漏。能令受用无有厌足故名为匮。能令所欲常有匮乏故名为烧。能引衰损故名为恼。能为斗讼诤竞之因故名有诤。烧所积集诸善根薪故名为火。如大热病故名炽然。种种自身大树聚集故名稠林。能令众生乐著种种妙欲尘故。能障证得出世法故名为拘碍。诸如是等烦恼差别。佛薄伽梵随所增强。于彼种种烦恼门中。建立差别。结者九结。谓爱结等。广说如前。缚者三缚。谓贪瞋痴。随眠者七种随眠。谓欲贪随眠等。广说如前。随烦恼者。三随烦恼。谓贪瞋痴。缠者八缠。谓无惭无愧。惛沈睡眠。掉举恶作。嫉妒悭悋暴流者四暴流。谓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如暴流轭亦尔。取者四取。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系者四系谓贪身系。瞋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取身系。盖者五盖。谓贪欲盖。瞋恚盖。惛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株杌者三株杌。谓贪瞋痴。如株杌如是垢常害箭。所有恶行亦尔。根者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漏者三漏。谓欲漏有漏无明漏。匮者三匮。谓贪瞋痴。如匮如是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亦尔拘碍者有五拘碍。一顾恋其身。二顾恋诸欲。三乐相杂住。四阙随顺教。五得微少善便生喜足。”(CBETA, T30, no. 1579, p. 314, b20-p. 315, a1)
- ^ 《瑜伽师地论》卷58:“云何建立烦恼杂染染净差别。谓如所说本随二惑。略二缘故染恼有情。一由缠故。二随眠故。现行现起烦恼名缠。即此种子未断未害。名曰随眠亦名麁重。又不觉位名曰随眠。若在觉位说名为缠。若诸具缚补特伽罗生在欲界。成就三界烦恼随眠。若生色界所有异生。成就欲界被奢摩他之所损伏烦恼随眠。成就色界及无色界所未损伏烦恼随眠。若生无色所有异生。成就欲界及与色界被奢摩他之所损伏烦恼随眠。成就无色所未损伏烦恼随眠。如界道理随地亦尔。诸烦恼缠未离自地烦恼欲者自地现起。已离欲者即不现起。若在下地。上地诸缠亦得成就。非在上地得说成就下地诸缠。”(CBETA, T30, no. 1579, p. 623, a20-b5)
- ^ 《显扬圣教论》卷4〈1 摄事品〉:“现行者。谓烦恼缠。睡眠者。谓烦恼随眠。”(CBETA, T31, no. 1602, p. 501, b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