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痉挛疗法
此条目不符合维基百科的质量标准,需要完全重写。 (2014年2月20日)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0年9月11日) |
电痉挛疗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又称电休克疗法(electroshock therapy,EST),简称电疗,指经由电击脑部来诱发痉挛,以治疗精神疾患的疗法。当所有心理和药物疗法都无效时,精神科用来治疗严重重性忧郁障碍、躁郁症和思觉失调症。过程通常是从外部向患者头部施加70至120伏特的电压,导致约800毫安的直流电流在电极之间通过,持续时间为100毫秒至6秒,从太阳穴到太阳穴(双侧ECT)或从头部前部到后部的一侧(单侧 ECT)。只有约 1% 的电流穿过颅骨进入大脑,因为颅骨阻抗比皮肤阻抗高约 100 倍。[1]
电痉挛疗法 | |
---|---|
ICD-10-PCS | GZB |
ICD-9-CM | 94.27 |
MeSH | D004565 |
OPS-301 | 8-630 |
它起源于1930年代,现代在麻醉和肌肉松弛剂的辅助下已相当安全,并成为患有精神病的怀孕妇女之较安全的疗法(因为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和畸胎,而电疗法只作用在脑部,因而相对较安全)。早年则因没有麻醉而易有抽搐造成的骨折或牙齿断裂的并发症。
医师和患者认为它会造成心智功能的伤害。目前的电疗法因先须麻醉和肌肉松弛,所以病患在治疗过程不会感觉到痛苦和不适。相对地,若未经麻醉和肌肉松弛,则称为直接电疗,在大部份国家被认为是非法的,但在少数国家仍被用来治疗精神病患。
电击型式
编辑电疗的形式大致可区分为双侧和单侧电疗,双侧电疗又可再细分为双侧颞叶和双侧额叶电痉挛疗法。在双颞叶电疗,电流经由通过双侧大脑颞叶达到疗效,电击放置在头部两侧。单侧疗法多将电击放置在右侧颞叶。
经由多次的大型临床研究,单侧电疗造成长时期记忆丧失的机率较高。[2][3]然而,大部分的临床医师发现单侧电疗法较没效力且效果较慢,尤其是对重症的忧郁症及躁症患者特别无效。
在双侧电疗法中,一旦诱发出痉挛后即具疗效,再多的电流都是多馀的,而且会造成较多的副作用。但在单侧电疗法中,只有造成痉挛是不够的,还必须往上加强电量才可产生疗效。
双侧额叶电疗法是双侧颞叶电疗法的改进方式,它将两个导极放在两个眼窝的上外侧,它比较没有记忆丧失的副作用,而且它可促进大脑额叶的血液循环。[4]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编辑无抽搐电休克治疗[5](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或称改良电休克治疗[6],是在传统电休克的基础知识上,使用心电、脑电、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及备用抢救器械,在电击前使用静脉抗胆碱药、麻醉药、肌松剂和氧气、口腔保护器,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入睡且全身肌肉放松。由于使用了肌松剂,电击时患者几乎没有躯体抽搐的癫痫发作。医师通过脑电图监测脑波的癫痫发作情况并辅助通气,发作过后几分钟,自主呼吸恢复,大约5-10分钟内就会苏醒。此方法可显著提高患者舒适性及安全性。
副作用
编辑大部份的副作用是因为全身麻醉所造成的,最常见的是电疗后的短暂意识混淆和回溯性记忆丧失,此外还有因为肌肉抽搐造成的肌肉酸痛和头痛,但多可由药物解除这些不适。早年电疗法造成的骨折已不复见。
禁忌症
编辑虽然有些精神科医师认为电疗法并没有特别的禁忌症,但一般认为脑压过高、最近曾有脑中风或脑肿瘤的病患不宜进行电痉挛疗法。因为在电疗中有可能因脑压偏高而造成这些疾患形成脑脱疝的风险。
疗效
编辑2003年一项荟萃分析认为,ECT在短期内对抑郁症具有一定疗效,甚至可能优于药物治疗。但是其中检出的624项研究中仅有73项(12%)符合纳入标准,且这些研究质量普遍较差,普遍缺乏对照组。[7]
根据2010年的一项研究,共有十项研究比较了ECT与对照组对抑郁症的疗效,其中五项认为ECT有效,四项认为无效,另有五项发现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即便在有效的研究中,ECT也未对所有抑郁症类型产生一致疗效,仅在某些量表上观察到改善。此外,在所有研究中,安慰剂组都表现出良好效果,即便是对器质性患者也是如此。涵盖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中,仅有一项显示ECT在短期内可能带来改善,其余均无显著效果。因此,该研究认为证据显示ECT可能导致长期甚至永久的脑功能障碍,特别表现为逆行性和顺行性遗忘症,且存在轻微但显著的死亡风险。从成本效益分析来看,ECT的疗效极低,因而其使用缺乏依据。[8]
同意书
编辑同意书是电痉挛疗法实施之前必备的文书。执行的医师必须和病患及其家人朋友讨论病情、所需的疗效、可能的副作用和可能的替代疗法后,再签署同意书。
非自愿电疗
编辑世界卫生组织于2005年出版的刊物中,特别强调电痉挛疗法必须有同意书才有执行。在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非自愿电疗是不允许的,即使家属和医疗人员同意,但病患本人不同意即不可以执行。但有特例,若病患会有立即的生命危险,如有严重思觉失调症的病患,出现不吃不喝反抗治疗的状况时,立即电疗是合法。
在英国,只要是精神科医师评估病情严重符合适应症的病患,即可不须同意书实施电痉挛疗法。估计在英国一年约有二千名病患接受非自愿电疗。
在2006年,国际心智失能人权组织公布在土耳其的调查,表示在土耳其非自愿电疗常是在没有麻醉的状态下执行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精神病医生杨永信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情况下,用抽搐型电疗来强制治疗其自行定义的所谓网瘾患者,这种治疗方法在医学上称为电刺激厌恶治疗,是一种通过刺激性惩罚,患者对其不良行为和刺激惩罚建立条件反射,以期消除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患者中,既有12岁的未成年,也有30多岁的成年。2009年7月,由于电击疗法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禁止用于戒网瘾,杨永信宣布停用电击。而改用带铁片并且会在患者人中处扎针的低频脉冲疗法,继续治疗网瘾。
历史
编辑电痉挛疗法产生于1930年代。1934年,由L. Von Meduna在匈牙利首次运用于临床。L. Von Meduna观察到两位同时患有癫痫的精神病患者,在癫痫大发作之后,精神病症状有明显的好转;于是采用一种叫cardiazol的药物人工引发癫痫大发作治疗精神病。但是由于cardiazol的毒副作用,这项技术很快被放弃。1938年义大利神经科医师和他的助手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并改进了技术,采用电流引发癫痫大发作,并用于精神疾病的治疗上,取得较好的疗效[9]。
当电疗法开始被使用时,它是直接用在清醒的病患身上,而没有麻醉或经由肌肉松弛,病患经由电流的作用和陷入昏迷,而且会经历强大的肌肉收缩力量。因此大部份的病患害怕接受这项治疗,也因而它常被当时的精神科用来惩罚不合作的精神病患。
近半世纪以来,因为抗精神病药物的一一发明问世,电痉挛疗法的需求因而降低,但它并没有消失。它仍被保留给药物治疗无效的病患。尤其1970年代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电痉挛疗法在治疗忧郁症上有显著的疗效[10]。随著科技的进步,它的副作用已愈来愈低,目前使用正弦波短时间的有效电波,仅为当年发明时所使用电量的三分之一,如此可减少短期记忆的丧失和电疗后的精神混乱状态。经由并用"极短时间"、"高频率"′和"长效刺激"的方式,已使电疗法更为有效并使副作用降到最低。
争议
编辑电疗法仍然有争议,而且有少数的精神科医师反对它。有很多民众认为它是不人道和原始、甚至可说是野蛮的治疗方式。反对者宣称它的治疗方式乃是经由杀死脑细胞,但很多接受过电疗法的病患认为他们自己的心智状态因而变得更好,但也有的病患觉得更糟。在斯洛维尼亚,更有团体在推动禁止这项治疗方式。
反电疗法的团体认为大部份病患没有被告知治疗的好处与坏度。因此目前在治疗前,都需经由病患的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科幻作品中的电疗法
编辑电疗法在小说、歌曲及电影中经常出现,而且大部份都是负面的表现。 大部份反对电疗法的观点多是受到1975年的电影《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之影响,这是一部翻拍自Ken Kesey的小说,而这位作者在小说中的描述,多是他在1960年代参观精神病院的片面经验所集结虚构的情节。这电影中主要强调医护人员用电疗法来惩罚不合作的精神病患。 在电影《移魂女郎》(Girl,interrupted)一片中,安洁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饰演的角色因为害怕将被电疗而逃离精神病院。
大部分小说和电影中对电疗法都是抱持负面的看法,但在伊利莎白.弗洛克(Elizabeth Flock)的小说‘But Inside I'm Screaming’中,书中的主角伊莎贝尔一开始并不愿接受电疗以治疗她的重度忧郁症,但书中也提到电痉挛疗法是她复原相当重要的因素。
在2014年电视剧《康斯坦汀》(Constantine)中,主角约翰因为一次事件患上重度忧郁症,并自愿进入精神病院接受电疗法。
参见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State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美国国民健康局网页: 电痉挛疗法
- Surgeon General.gov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美国外科联会网页: 心智疾病的治疗法
- Psych.or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美国精神科医学联会网页: 电疗法。
- ECT.org - 电疗法疗效的评论
- CCHR.or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电疗法和精神外科。
- Frank, Leonard R. (June 2006). Electroshock Quotationa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July 23, 2006, from The Coalition for the Abolition of Electroshock in Texa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ebsite 德州反电疗法团体网站
参考文献
编辑- ^ Solano J.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PDF): 4. 2009-04-20 [2022-05-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2-18).
- ^ Horne R, Pettinati H, Sugerman A, Varga E. Comparing bilateral to unilateral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a randomized study with EEG monitoring.. Arch Gen Psychiatry. 1985, 42 (11): 1087–92. PMID 3901956.
- ^ NIH Consensus Conference (1985); Rudorfer et al. (1997)
- ^ Blumenfeld et al. (2003)
- ^ 朱盼盼,何磊,刘春晓,等.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刊,2023,50:(05):61-64. DOI:10.3760/cma.j.cn115689-20221030-05235
- ^ 高可润,蔡亦蕴,陈海莹,等. 改良电休克治疗在高龄老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6,49:(4):247-250. DOI:10.3760/cma.j.issn.1006-7884.2016.04.010
- ^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depressive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2003-03, 361 (9360). doi:10.1016/S0140-6736(03)12705-5 (英语).
- ^ Read, John; Bentall, Richard. The effectiveness of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A literature review. 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 2010-12, 19 (4). ISSN 2045-7960. doi:10.1017/S1121189X00000671 (英语).
- ^ 《La place de l'électroconvulsivothérapie dans le traitement des schizophrènes》 H.Fablet-Vergnaux.
- ^ (Review) Tharyan P, Adams CE,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for schizophrenia[永久失效链接],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5 Apr 18;(2):CD00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