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高地
《黑色高地》(英语:Black Mesa,原名Black Mesa: Source)是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战栗时空》的非官方游戏重制版,以《战栗时空2》的Source引擎制作。模组于2004年开始制作,在2012年9月4日发布了非完整版本。模组包括单人游戏流程,也拥有多人死斗(Deathmatch),游戏体验、剧情和《战栗时空》基本一致,但因为使用Source引擎制作,画面素材较原作有很大提升,成为了该模组的卖点之一。模组由黑色高地模组团队(Black Mesa Modification Team)开发制作。本作使用了Valve在2007年发表的Source引擎版本(Source SDK 2007),大幅提升了游戏画面的细腻度,且开发者在游戏中加入了一些新的细节,提升了本作的游戏性。
黑色高地 | |
---|---|
| |
类型 | 第一人称射击 |
平台 | Microsoft Windows, Linux |
开发商 | Crowbar Collective |
发行商 | Crowbar Collective |
总监 | Adam Engels |
音乐 | Joel Nielsen |
系列 | Half-Life |
引擎 | Source引擎 |
模式 | 单人游戏(模组版本、Steam 版本) 多人游戏(Steam 版本) |
发行日 | 2012年9月14日(模组版本) 2015年5月5日(Steam 版本) 2020年3月5日(正式版本) |
这个由四十位自愿者组成的开发团队表示,他们希望能够塑造出一个更加引人入胜、充满变化、逼真的游戏环境。在长达八年的开发中,《黑色高地》受到了许多瞩目,也吸引了Valve公司的注意,但由于开发进度缓慢,屡次延后,他们于2009年与2010年两次登上了《连线》杂志的“年度蒸发游戏”。[1][2]
本游戏的前半部,从章节“Black Mesa Inbound”到“Lambda Core”,已在2012年9月14日发布。[3][4]Valve公司已透过Steam平台中的“Greenlight”公开投票,让《黑色高地》正式发布在Steam平台。[5][6][7]
2015年5月5日,付费版本以"抢先体验(Early Access)"的方式在Steam平台上架,比起免费版本多了多人游戏模式。
2019年8月4日开放“Xen”和“Gonarch's Lair”故事章节更新并将地图扩大。于2019年12月25日释出“Interloper”和“Nihilanth”故事章节更新。
2020年3月5日,正式版本1.0更新。
游戏
编辑《Black Mesa》的游戏内容大致上与原作《战栗时空》相同,玩家会随著游戏的发展获得各种武器,并且需要战斗和解谜才能过关。游戏中主角将会穿著H.E.V防护衣,其特点就是能够减缓枪击、辐射、热能等对于人体的伤害,此外亦能使用手电筒与冲刺能力,在游戏进行到"Lambda Core"章节时,防护衣会进一步升级,而得到长程跳跃的能力。
游戏画面左下方会有生命值、防护衣能量、弹药量显示,玩家可透过急救站和能量帮浦来补充生命值与能量,另外在特定的地点也能找到急救包、防护衣能量补给以及武器弹药,而许多的木箱藏有上述物品,玩家可用铁撬打碎木箱来获得补给。
与《战栗时空》主要的差别在于本作使用了Source引擎来表现原来《战栗时空》基于GoldSrc引擎所表现不出来的物理元素,例如击碎木箱时飞溅碎片的效果。而画面也远比2004年发布的《战栗时空:次世代》来得更加精致。
剧情
编辑玩家所扮演的是黑色高地研究中心聘雇的理论物理学家,高登·弗里曼(Gordon Freeman)。游戏开始时,弗里曼透过研究中心内的运输系统准备前往异常物质实验室工作。在这期间弗里曼从科学家们的对话得知电脑系统错误复杂化了,他需要穿著H.E.V防护衣才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当弗里曼将样品推进行扫瞄雷射分析仪时,意外的引发了“串联共振”现象,开启了Xen和地球之间的传送门,导致大量外星异形入侵。弗里曼因此得逃往地面求援。在经过黑色高地设施的残骸和抵挡异形的攻击时,高登从沿途幸存者中得知救援部队很快到来,却发现黑色高地已被政府所派出的“危险环境战斗部队”占领,而且为补救和灭口,不停杀死异形和科学家,高登必须在异型与军队的攻击下逃出生天,并且阻止这整起事件变得更加严重。
角色
编辑理论物理学家,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并且拿到了哲学博士头衔。在他的导师艾萨克·克莱纳的帮助下,进入黑色高地工作,被分配到了异常物质实验室C区。在串联共振意外发生后,展开逃亡之旅。
- 艾萨克·克莱纳(Isaac Kleiner)
弗里曼在麻省理工的导师,为弗里曼在黑色高地找到工作。在意外发生后幸存了下来,最终逃离黑色高地。在《战栗时空2》中作为主要角色出现。
- 伊莱·凡斯(Eli Vance)
物理学家及研究员,毕业于哈佛大学,是弗里曼和克莱纳的好友。在意外发生后幸存了下来,最终逃离黑色高地。在《战栗时空2》中作为主要角色出现。
- 科学家
黑色高地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在弗里曼逃亡的路途中,给弗里曼指引和帮助。
- 警卫
负责保卫黑色高地安全的警卫人员,为科学家们传递消息,也为弗里曼提供火力支援、指引。
- 尼赫伦斯(Nihilanth)
故事的最终魔王。
神秘角色
游戏开发
编辑2004年,在战栗时空二发表后,Valve公司陆续使用Source引擎重制了先前发表的游戏作品,其中包含了在1998年获得高度评价的游戏:战栗时空,并命名为《战栗时空:次世代(Half-Life : Source)》,这是由官方发表的重制版本。Source引擎带来的图像效果比起先前使用的GoldSrc引擎有明显的进步,并且该游戏使用了Havok物理引擎,改善了水纹与光影效果的呈现;然而,游戏中的建筑、纹理、人物与物件模组材质却没有改进。[8]
《战栗时空:次世代》的评价两极,IGN对于新的介面与其他的技术上特色颇有好评,但它也指出,跟其他使用Source引擎的重制作品比起来,该游戏的改进程度并不足够。[9]Gameplay则表示,重制的作品的确有进步,但远远不及玩家们所期待的画质。[10]Valve执行长Gabe Newell则表示,无可避免的,将会有热情的玩家将会自己使用Source引擎来进行下一个战栗时空的重制,例如黑色高地(Black Mesa)。[11]
2004年,两组独立的自愿团体各自发表了Leakfree计画与Half-Life: Source Overhaul计画,它们的目标很简单─使用Source引擎完整重制战栗时空。这两个团体很快的发现彼此有共同的目标,并合并成一个由13人组成的团队,团队名为《Black Mesa: Source》,后来"Source"在Valve官方的要求下被移除了,理由是官方认定这个次标题会使玩家误以为它是官方发布的游戏。[12]
现今该团队已成长到40人的规模,他们的工作包含游戏设计、程式编写、模组开发、纹理美化、声音引擎、语音录制以及其他事务[13]。他们表示他们希望完整保留游戏规则与故事情节,而著重在使用Source引擎达到更优秀的游戏画面,此外,关卡设计师也将一些不合理或过于冗长的游戏区域进行了简化。游戏中的地图也有增大的趋势,例如水力发电厂一景,地图的大小至少是原来的二十倍以上。[14]
一开始他们使用的Source引擎是Valve公司在2004年与《绝对武力:次世代(Counter-Strike : Source)》共同发表的版本,后来他们采用了2007年与橘盒共同发表的版本,这个版本在粒子效果与脸部表情上有更好的表现,并且也支援多核心处理。[15][16][17]开发团队最近将游戏所用的引擎改成了2013版Source,此版本有更快的载入速度以及对Mac OS X与Linux的支持。2016年10月27日,《黑山》的Linux版本发布。
除了游戏之外,由Joel Nielsen设计的主题音乐已经独立发布为游戏原声带。[18]
发布与上市
编辑游戏开发团队分别在2005与2008年发表了简短与完整版的游戏预告影片,并且也在制作过程中陆续发表了游戏截图、影像以及艺术作品。Black Mesa原本预定的正式发表时间是2009年秋季,但实际制作进度并不能赶上期限,因而将发表时间改成"做好的时候"。
2012年六月十日,开发团队宣布,当他们在Facebook的粉丝专页案赞数达到两万人时,他们就会公开新的游戏影音资源。[19]这个目标在消息宣布的隔天就达到了,他们随即公开了八张新的游戏截图,并且宣布将会开始透过各种传媒公告该游戏的正式发表。[20] 同年九月二日,计划领导人Carlos "cman2k" Montero宣布游戏前半部的发表日期将定在九月十四日。[21][22][23]
该游戏的前半部如期发布,[24]玩家可以下载开发团队发布的免费模组,透过Steam平台游玩,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决议是Valve透过Steam平台中的绿光计画(Greenlight),让玩家公投达成的。目前发布的版本包含了原本战栗时空章节的前半部,至于Xen以后的章节将会在之后发布。游戏开发团队估计完成前半部的内容约需八至十个小时。
2015年5月5日,付费版本的黑色高地以"抢先体验(Early Access)"的方式,在Steam平台上市,不包含之前提到的Xen部分。2016年10月27日,首个面向Linux平台的测试版发布。
更新
编辑2015年6月15日,游戏的首个更新(0.1.0)发布了。内容包含一张新的死亡竞赛地图(dm_stack)及数个多人游戏用玩家模型。同时有对单人及多人游戏中的BUG的修复。
2015年12月22日,版本0.2.0(名为“The Crossfire Update”)发布了。此次更新包含一张新的多人游戏地图(Crossfire)、新的武器模型、画面与本地化内容的改进、Steam控制器支持以及地图平衡的升级。
2016年5月15日,版本0.3.0(名为“The Surface Tension Update”)发布了。此次更新将知名模组“Surface Tension Uncut”加入游戏(此模组的开发者TextFAMGUY1之前加入了开发团队),新增内容将单人游戏的流程延长了接近1个小时。同时加入了高质量阴影贴图(Cascaded Shadow Maps)与5种新增语言,并改进了地图的载入速度。与之前的更新相同,0.3.0也额外包含(单人及多人游戏中的)游戏平衡与关卡设计的改变,以及对BUG的修复。此次更新的重要内容为单人游戏中的AI系统的改进。
模组
编辑Surface Tension Uncut是《黑山》的非官方模组,使用(没有包含在重制中的)[25]原游戏中的内容扩充了关卡“Surface Tension”。开发者为Chon Kemp,在游戏的官方论坛中的昵称为TextFAMGUY1。[26][27]
评价
编辑发布前
编辑评价 | ||||||||||||||||||
---|---|---|---|---|---|---|---|---|---|---|---|---|---|---|---|---|---|---|
|
在游戏的开发过程中,Black Mesa受到了各个电子游戏商的注意,Computer Gaming World, PC PowerPlay,以及PC Gamer UK等杂志也都为它写了专栏。当Valve宣布Black Mesa在Steam上开始流通时,他们也说:我们和大家一样都渴望赶快开始玩这个游戏。[33]
于开发期间,他也于2005、2006年连续获得了Mod DB给予的"最佳未发布模组"的称号。[34][35]于2007年,Mod DB发表了他们对本游戏高度的评价。[36]
2009年十二月,开发团队把测试版本的游戏内容提供给PC PowerPlay杂志,他们的评价是:这个游戏看起来、听起来、玩起来都比以前好得太多了,内容上微妙的更动让这个游戏有十足的进步。他们也在专栏中提到,五年长的开发时间、停滞的网页动态,实在让玩家们煎熬,但游戏的制作团队正在努力赶工。[14]
发布后
编辑模组发布后,普遍的回应都非常正面,[37]在Metacritic上得到了86/100的高分。[28]由于精致的画面,优秀的制作水准,《黑色高地》被认为是极好的模组。[32][31][29]Destructoid评论此游戏为“某些东西感觉很熟悉,但也很新鲜”。[30][38]
参考资料
编辑- ^ Calore, Michael. Vaporware 2009: Inhale the Fail. Wired (magazine). Condé Nast Publications. 21 December 2009 [22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6).
- ^ Calore, Michael. Vaporware 2010: The Great White Duke. Wired (magazine) (Condé Nast Publications). 3 January 2011 [15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3).
- ^ Hamilton, Kirk. You Can Play Black Mesa Right Now. Kotaku. September 14, 2012 [September 1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6).
- ^ Hubi, Josh. Launch Details (Release Personnel). Black Mesa: Community Forums. September 5, 2012 [September 11,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9月19日).
At launch, a launch pad will be available offering multiple mirrors and options for download.
- ^ First Titles Get The Community’s Greenlight. Steam Community. Valve Corporation. 11 September 2012 [22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8).
- ^ Steam Greenlight :: Black Mesa. Steam.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 ^ Schreier, Jason. Black Mesa, Nine Other Games Get Greenlit On Steam. Kotaku. Gawker Media. 11 September 2012 [15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1).
- ^ Source: Belly of the Beast. hlfallout.net. 2004-06-21 [2008-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2-16).
Since they licensed and integrated it into Source, Valve has been tweaking and adding to Havok to the point it's virtually a new animal. Almost every aspect of the Source engine follows on from the physics — including the sound, graphics, AI and animation. When asked whether or not they would be upgrading to Havok 2, Valve seemed to suggest they probably wouldn't, in part because H2 wouldn't be much of a step forward from what they currently have.
[与来源不符] - ^ McNamara, Tom. Half-Life: Source: What's the big hoo-ha?. IGN. 2004-11-18 [2010-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6).
- ^ Accardo, Sal. Half-Life: Source. GameSpy. 2004-11-17 [2010-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8).
- ^ Elliot, Shawn. Black Mesa: Source (PDF). Computer Gaming World (Cambridge, MA: ZDNet). [2010-03-13]. ISSN 0744-666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2-16).
- ^ Hill, Jason. Your Turn: Returning to the Source. The Age. 2009-02-16 [2010-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30).
- ^ Team Members. Black Mesa Modification Team. 2010-01-04 [2010-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9).
- ^ 14.0 14.1 Kim, Paul. Black Mesa: Why The Future of Half-Life 2... Is In The Past. PC PowerPlay (Macclesfield: Media House). 2009-12-07, (174) [2010-03-13]. ISSN 1362-2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1).
- ^ Source - Rendering System. Valve. [August 8,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3).
- ^ Face-to-Face with TF2's Heavy. Steam. Valve Corporation. 2007-05-15 [2010-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8).
- ^ Interview: Gabe Newell. PC Zone. 2006-09-11 [2006-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2).
- ^ Nielsen, Joel. Black Mesa - Soundtrack. Black Mesa. [2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9月3日).
- ^ Crossley, Rob. Black Mesa returns to the surface - new 'media' Inbound. ComputerAndVideoGames.com. Future Publishing Ltd. 2012-06-10 [2012-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6).
- ^ Crossley, Rob. New Black Mesa screenshots begin final release phase. ComputerAndVideoGames.com. 2012-06-11 [2012-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8).
- ^ Community Update. blackmesasource.com. 2012-09-02 [2012-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6).
- ^ Plunkett, Luke. Black Mesa Mod Out in Two Weeks. Kotaku. Gawker Media. September 2, 2012 [September 1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2).
- ^ Fans resurrect Half-Life video game. BBC News (BBC). September 3, 2012 [September 3,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6).
- ^ Black Mesa FAQ. Black Mesa Development Team. [2010-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8).
- ^ Pearson, Craig. Mod A Mod: Surface Tension Uncut Beefs Up Black Mesa. Rock, Paper, Shotgun. January 9, 2013 [January 13,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3).
- ^ Gera, Emily. Half-Life mod Black Mesa receives restored 'Surface Tension' section in new meta-mod. Polygon. January 11, 2013 [January 13,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4).
- ^ Petitte, Omri. Surface Tension Uncut mod restores missing Black Mesa level content. PC Gamer. January 10, 2013 [January 13,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3).
- ^ 28.0 28.1 Black Mesa. Metacritic. [March 30,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6).
- ^ 29.0 29.1 Kelly, Andy. Black Mesa Review: Half-Life Still Packs A Punch In 2012 (With Help From Some Modders).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September 17, 2012 [March 30,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8).
- ^ 30.0 30.1 Derocher, Joshua. Review: Black Mesa. Destructoid. September 23, 2012 [March 30,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5).
- ^ 31.0 31.1 Ambròs, Albert. Análisis de Black Mesa [Review of Black Mesa]. Eurogamer. November 4, 2012 [March 30,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3) (西班牙语).
- ^ 32.0 32.1 Black Mesa review. GamesTM. October 12, 2012 [March 30,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2).
- ^ Friday, January 26, 2007. Steam. Valve Corporation. 2007-01-26 [2010-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4).
Congratulations to the Black Mesa for Half-Life 2 MOD team for picking up the Most Anticipated MOD Award for the coming year from Mod DB. Over 80,000 votes were cast for MODs built for a number of different games, and they have been crowned this year's most wanted. [...] We're as eager to play it here as everyone else.
- ^ Reismanis, Scott. Mods of 2005. Mod DB. DesuraNET Pty Ltd. 2006-01-26 [2010-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4).
- ^ Reismanis, Scott. Mods of 2006 - Player's Choice. Mod DB. DesuraNET Pty Ltd. 2007-01-13 [2010-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4).
- ^ stenchy. 2007 Mod of the Year Awards - Player's Choice Winners Showcase. Mod DB. DesuraNET Pty Ltd. 2008-01-28 [2010-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5).
An honorable mention is due to the mod Black Mesa which continues to poll extremely strongly year after year, but misses out on a place in the top 5 because you cannot win a spot in the best unreleased category twice.
- ^ Impressions: Black Mesa is awesome. Destructoid. 2012-09-15 [2012-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6).
- ^ Black Mesa Review. bagofgames.com. 2012-09-15 [2012-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8).
- ^ Mod of the year 2012. moddb.com. 2012-12-25 [2013-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7).
- ^ Mod of the Year 2012 results video. [2017-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