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高地
《黑色高地》(英語:Black Mesa,原名Black Mesa: Source)是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戰慄時空》的非官方遊戲重製版,以《戰慄時空2》的Source引擎製作。模組於2004年開始製作,在2012年9月4日發佈了非完整版本。模組包括單人遊戲流程,也擁有多人死鬥(Deathmatch),遊戲體驗、劇情和《戰慄時空》基本一致,但因為使用Source引擎製作,畫面素材較原作有很大提升,成為了該模組的賣點之一。模組由黑色高地模組團隊(Black Mesa Modification Team)開發製作。本作使用了Valve在2007年發表的Source引擎版本(Source SDK 2007),大幅提升了遊戲畫面的細膩度,且開發者在遊戲中加入了一些新的細節,提升了本作的遊戲性。
黑色高地 | |
---|---|
| |
類型 | 第一人稱射擊 |
平台 | Microsoft Windows, Linux |
開發商 | Crowbar Collective |
發行商 | Crowbar Collective |
總監 | Adam Engels |
音樂 | Joel Nielsen |
系列 | Half-Life |
引擎 | Source引擎 |
模式 | 單人遊戲(模組版本、Steam 版本) 多人遊戲(Steam 版本) |
發行日 | 2012年9月14日(模組版本) 2015年5月5日(Steam 版本) 2020年3月5日(正式版本) |
這個由四十位自願者組成的開發團隊表示,他們希望能夠塑造出一個更加引人入勝、充滿變化、逼真的遊戲環境。在長達八年的開發中,《黑色高地》受到了許多矚目,也吸引了Valve公司的注意,但由於開發進度緩慢,屢次延後,他們於2009年與2010年兩次登上了《連線》雜誌的「年度蒸發遊戲」。[1][2]
本遊戲的前半部,從章節「Black Mesa Inbound」到「Lambda Core」,已在2012年9月14日發佈。[3][4]Valve公司已透過Steam平台中的「Greenlight」公開投票,讓《黑色高地》正式發佈在Steam平台。[5][6][7]
2015年5月5日,付費版本以"搶先體驗(Early Access)"的方式在Steam平台上架,比起免費版本多了多人遊戲模式。
2019年8月4日開放「Xen」和「Gonarch's Lair」故事章節更新並將地圖擴大。於2019年12月25日釋出「Interloper」和「Nihilanth」故事章節更新。
2020年3月5日,正式版本1.0更新。
遊戲
編輯《Black Mesa》的遊戲內容大致上與原作《戰慄時空》相同,玩家會隨着遊戲的發展獲得各種武器,並且需要戰鬥和解謎才能過關。遊戲中主角將會穿着H.E.V防護衣,其特點就是能夠減緩槍擊、輻射、熱能等對於人體的傷害,此外亦能使用手電筒與衝刺能力,在遊戲進行到"Lambda Core"章節時,防護衣會進一步升級,而得到長程跳躍的能力。
遊戲畫面左下方會有生命值、防護衣能量、彈藥量顯示,玩家可透過急救站和能量泵來補充生命值與能量,另外在特定的地點也能找到急救包、防護衣能量補給以及武器彈藥,而許多的木箱藏有上述物品,玩家可用鐵撬打碎木箱來獲得補給。
與《戰慄時空》主要的差別在於本作使用了Source引擎來表現原來《戰慄時空》基於GoldSrc引擎所表現不出來的物理元素,例如擊碎木箱時飛濺碎片的效果。而畫面也遠比2004年發佈的《戰慄時空:次世代》來得更加精緻。
劇情
編輯玩家所扮演的是黑色高地研究中心聘僱的理論物理學家,高登·弗里曼(Gordon Freeman)。遊戲開始時,弗里曼透過研究中心內的運輸系統準備前往異常物質實驗室工作。在這期間弗里曼從科學家們的對話得知電腦系統錯誤複雜化了,他需要穿着H.E.V防護衣才可以進入實驗室進行實驗。當弗里曼將樣品推進行掃瞄雷射分析儀時,意外的引發了「串聯共振」現象,開啟了Xen和地球之間的傳送門,導致大量外星異形入侵。弗里曼因此得逃往地面求援。在經過黑色高地設施的殘骸和抵擋異形的攻擊時,高登從沿途倖存者中得知救援部隊很快到來,卻發現黑色高地已被政府所派出的「危險環境戰鬥部隊」佔領,而且為補救和滅口,不停殺死異形和科學家,高登必須在異型與軍隊的攻擊下逃出生天,並且阻止這整起事件變得更加嚴重。
角色
編輯理論物理學家,畢業於麻省理工大學,並且拿到了哲學博士頭銜。在他的導師伊薩克·克萊納的幫助下,進入黑色高地工作,被分配到了異常物質實驗室C區。在串聯共振意外發生後,展開逃亡之旅。
- 伊薩克·克萊納(Isaac Kleiner)
弗里曼在麻省理工的導師,為弗里曼在黑色高地找到工作。在意外發生後倖存了下來,最終逃離黑色高地。在《戰慄時空2》中作為主要角色出現。
- 伊萊·凡斯(Eli Vance)
物理學家及研究員,畢業於哈佛大學,是弗里曼和克萊納的好友。在意外發生後倖存了下來,最終逃離黑色高地。在《戰慄時空2》中作為主要角色出現。
- 科學家
黑色高地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在弗里曼逃亡的路途中,給弗里曼指引和幫助。
- 警衛
負責保衛黑色高地安全的警衛人員,為科學家們傳遞消息,也為弗里曼提供火力支援、指引。
- 尼赫倫斯(Nihilanth)
故事的最終魔王。
神秘角色
遊戲開發
編輯2004年,在戰慄時空二發表後,Valve公司陸續使用Source引擎重製了先前發表的遊戲作品,其中包含了在1998年獲得高度評價的遊戲:戰慄時空,並命名為《戰慄時空:次世代(Half-Life : Source)》,這是由官方發表的重製版本。Source引擎帶來的圖像效果比起先前使用的GoldSrc引擎有明顯的進步,並且該遊戲使用了Havok物理引擎,改善了水紋與光影效果的呈現;然而,遊戲中的建築、紋理、人物與物件模組材質卻沒有改進。[8]
《戰慄時空:次世代》的評價兩極,IGN對於新的介面與其他的技術上特色頗有好評,但它也指出,跟其他使用Source引擎的重製作品比起來,該遊戲的改進程度並不足夠。[9]Gameplay則表示,重製的作品的確有進步,但遠遠不及玩家們所期待的畫質。[10]Valve執行長Gabe Newell則表示,無可避免的,將會有熱情的玩家將會自己使用Source引擎來進行下一個戰慄時空的重製,例如黑色高地(Black Mesa)。[11]
2004年,兩組獨立的自願團體各自發表了Leakfree計劃與Half-Life: Source Overhaul計劃,它們的目標很簡單─使用Source引擎完整重製戰慄時空。這兩個團體很快的發現彼此有共同的目標,並合併成一個由13人組成的團隊,團隊名為《Black Mesa: Source》,後來"Source"在Valve官方的要求下被移除了,理由是官方認定這個次標題會使玩家誤以為它是官方發佈的遊戲。[12]
現今該團隊已成長到40人的規模,他們的工作包含遊戲設計、程式編寫、模組開發、紋理美化、聲音引擎、語音錄製以及其他事務[13]。他們表示他們希望完整保留遊戲規則與故事情節,而着重在使用Source引擎達到更優秀的遊戲畫面,此外,關卡設計師也將一些不合理或過於冗長的遊戲區域進行了簡化。遊戲中的地圖也有增大的趨勢,例如水力發電廠一景,地圖的大小至少是原來的二十倍以上。[14]
一開始他們使用的Source引擎是Valve公司在2004年與《絕對武力:次世代(Counter-Strike : Source)》共同發表的版本,後來他們採用了2007年與橙盒共同發表的版本,這個版本在粒子效果與臉部表情上有更好的表現,並且也支援多核心處理。[15][16][17]開發團隊最近將遊戲所用的引擎改成了2013版Source,此版本有更快的載入速度以及對Mac OS X與Linux的支援。2016年10月27日,《黑色高地》的Linux版本發佈。
除了遊戲之外,由Joel Nielsen設計的主題音樂已經獨立發佈為遊戲原聲帶。[18]
發佈與上市
編輯遊戲開發團隊分別在2005與2008年發表了簡短與完整版的遊戲預告視像,並且也在製作過程中陸續發表了遊戲截圖、影像以及藝術作品。Black Mesa原本預定的正式發表時間是2009年秋季,但實際製作進度並不能趕上期限,因而將發表時間改成"做好的時候"。
2012年六月十日,開發團隊宣佈,當他們在Facebook的粉絲專頁案讚數達到兩萬人時,他們就會公開新的遊戲影音資源。[19]這個目標在消息宣佈的隔天就達到了,他們隨即公開了八張新的遊戲截圖,並且宣佈將會開始透過各種傳媒公告該遊戲的正式發表。[20] 同年九月二日,計劃領導人Carlos "cman2k" Montero宣佈遊戲前半部的發表日期將定在九月十四日。[21][22][23]
該遊戲的前半部如期發佈,[24]玩家可以下載開發團隊發佈的免費模組,透過Steam平台遊玩,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決議是Valve透過Steam平台中的綠光計劃(Greenlight),讓玩家公投達成的。目前發佈的版本包含了原本戰慄時空章節的前半部,至於Xen以後的章節將會在之後發佈。遊戲開發團隊估計完成前半部的內容約需八至十個小時。
2015年5月5日,付費版本的黑色高地以"搶先體驗(Early Access)"的方式,在Steam平台上市,不包含之前提到的Xen部分。2016年10月27日,首個面向Linux平台的測試版發佈。
更新
編輯2015年6月15日,遊戲的首個更新(0.1.0)發佈了。內容包含一張新的死鬥模式地圖(dm_stack)及數個多人遊戲用玩家模型。同時有對單人及多人遊戲中的BUG的修復。
2015年12月22日,版本0.2.0(名為「The Crossfire Update」)發佈了。此次更新包含一張新的多人遊戲地圖(Crossfire)、新的武器模型、畫面與本地化內容的改進、Steam控制器支援以及地圖平衡的升級。
2016年5月15日,版本0.3.0(名為「The Surface Tension Update」)發佈了。此次更新將知名模組「Surface Tension Uncut」加入遊戲(此模組的開發者TextFAMGUY1之前加入了開發團隊),新增內容將單人遊戲的流程延長了接近1個小時。同時加入了高質量陰影貼圖(Cascaded Shadow Maps)與5種新增語言,並改進了地圖的載入速度。與之前的更新相同,0.3.0也額外包含(單人及多人遊戲中的)遊戲平衡與關卡設計的改變,以及對BUG的修復。此次更新的重要內容為單人遊戲中的AI系統的改進。
模組
編輯Surface Tension Uncut是《黑色高地》的非官方模組,使用(沒有包含在重製中的)[25]原遊戲中的內容擴充了關卡「Surface Tension」。開發者為Chon Kemp,在遊戲的官方論壇中的暱稱為TextFAMGUY1。[26][27]
評價
編輯發佈前
編輯評價 | ||||||||||||||||||
---|---|---|---|---|---|---|---|---|---|---|---|---|---|---|---|---|---|---|
|
在遊戲的開發過程中,Black Mesa受到了各個電子遊戲商的注意,Computer Gaming World, PC PowerPlay,以及PC Gamer UK等雜誌也都為它寫了專欄。當Valve宣佈Black Mesa在Steam上開始流通時,他們也說:我們和大家一樣都渴望趕快開始玩這個遊戲。[33]
於開發期間,他也於2005、2006年連續獲得了Mod DB給予的"最佳未發佈模組"的稱號。[34][35]於2007年,Mod DB發表了他們對本遊戲高度的評價。[36]
2009年十二月,開發團隊把測試版本的遊戲內容提供給PC PowerPlay雜誌,他們的評價是:這個遊戲看起來、聽起來、玩起來都比以前好得太多了,內容上微妙的更動讓這個遊戲有十足的進步。他們也在專欄中提到,五年長的開發時間、停滯的網頁動態,實在讓玩家們煎熬,但遊戲的製作團隊正在努力趕工。[14]
發佈後
編輯模組發佈後,普遍的回應都非常正面,[37]在Metacritic上得到了86/100的高分。[28]由於精緻的畫面,優秀的製作水準,《黑色高地》被認為是極好的模組。[32][31][29]Destructoid評論此遊戲為「某些東西感覺很熟悉,但也很新鮮」。[30][38]
參考資料
編輯- ^ Calore, Michael. Vaporware 2009: Inhale the Fail. Wired (magazine). Condé Nast Publications. 21 December 2009 [22 Sept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6).
- ^ Calore, Michael. Vaporware 2010: The Great White Duke. Wired (magazine) (Condé Nast Publications). 3 January 2011 [15 Sept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3).
- ^ Hamilton, Kirk. You Can Play Black Mesa Right Now. Kotaku. September 14, 2012 [September 15,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6).
- ^ Hubi, Josh. Launch Details (Release Personnel). Black Mesa: Community Forums. September 5, 2012 [September 11,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9月19日).
At launch, a launch pad will be available offering multiple mirrors and options for download.
- ^ First Titles Get The Community’s Greenlight. Steam Community. Valve Corporation. 11 September 2012 [22 Sept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8).
- ^ Steam Greenlight :: Black Mesa. Steam.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0).
- ^ Schreier, Jason. Black Mesa, Nine Other Games Get Greenlit On Steam. Kotaku. Gawker Media. 11 September 2012 [15 Sept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1).
- ^ Source: Belly of the Beast. hlfallout.net. 2004-06-21 [2008-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2-16).
Since they licensed and integrated it into Source, Valve has been tweaking and adding to Havok to the point it's virtually a new animal. Almost every aspect of the Source engine follows on from the physics — including the sound, graphics, AI and animation. When asked whether or not they would be upgrading to Havok 2, Valve seemed to suggest they probably wouldn't, in part because H2 wouldn't be much of a step forward from what they currently have.
[與來源不符] - ^ McNamara, Tom. Half-Life: Source: What's the big hoo-ha?. IGN. 2004-11-18 [2010-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16).
- ^ Accardo, Sal. Half-Life: Source. GameSpy. 2004-11-17 [2010-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8).
- ^ Elliot, Shawn. Black Mesa: Source (PDF). Computer Gaming World (Cambridge, MA: ZDNet). [2010-03-13]. ISSN 0744-666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2-16).
- ^ Hill, Jason. Your Turn: Returning to the Source. The Age. 2009-02-16 [2010-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30).
- ^ Team Members. Black Mesa Modification Team. 2010-01-04 [2010-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09).
- ^ 14.0 14.1 Kim, Paul. Black Mesa: Why The Future of Half-Life 2... Is In The Past. PC PowerPlay (Macclesfield: Media House). 2009-12-07, (174) [2010-03-13]. ISSN 1362-2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1).
- ^ Source - Rendering System. Valve. [August 8,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23).
- ^ Face-to-Face with TF2's Heavy. Steam. Valve Corporation. 2007-05-15 [2010-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8).
- ^ Interview: Gabe Newell. PC Zone. 2006-09-11 [2006-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2).
- ^ Nielsen, Joel. Black Mesa - Soundtrack. Black Mesa. [2 Sept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9月3日).
- ^ Crossley, Rob. Black Mesa returns to the surface - new 'media' Inbound. ComputerAndVideoGames.com. Future Publishing Ltd. 2012-06-10 [2012-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6).
- ^ Crossley, Rob. New Black Mesa screenshots begin final release phase. ComputerAndVideoGames.com. 2012-06-11 [2012-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8).
- ^ Community Update. blackmesasource.com. 2012-09-02 [2012-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6).
- ^ Plunkett, Luke. Black Mesa Mod Out in Two Weeks. Kotaku. Gawker Media. September 2, 2012 [September 15,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2).
- ^ Fans resurrect Half-Life video game. BBC News (BBC). September 3, 2012 [September 3,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6).
- ^ Black Mesa FAQ. Black Mesa Development Team. [2010-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28).
- ^ Pearson, Craig. Mod A Mod: Surface Tension Uncut Beefs Up Black Mesa. Rock, Paper, Shotgun. January 9, 2013 [January 13,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3).
- ^ Gera, Emily. Half-Life mod Black Mesa receives restored 'Surface Tension' section in new meta-mod. Polygon. January 11, 2013 [January 13,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4).
- ^ Petitte, Omri. Surface Tension Uncut mod restores missing Black Mesa level content. PC Gamer. January 10, 2013 [January 13,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3).
- ^ 28.0 28.1 Black Mesa. Metacritic. [March 30,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6).
- ^ 29.0 29.1 Kelly, Andy. Black Mesa Review: Half-Life Still Packs A Punch In 2012 (With Help From Some Modders).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September 17, 2012 [March 30,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8).
- ^ 30.0 30.1 Derocher, Joshua. Review: Black Mesa. Destructoid. September 23, 2012 [March 30,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5).
- ^ 31.0 31.1 Ambròs, Albert. Análisis de Black Mesa [Review of Black Mesa]. Eurogamer. November 4, 2012 [March 30,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3) (西班牙語).
- ^ 32.0 32.1 Black Mesa review. GamesTM. October 12, 2012 [March 30,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2).
- ^ Friday, January 26, 2007. Steam. Valve Corporation. 2007-01-26 [2010-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14).
Congratulations to the Black Mesa for Half-Life 2 MOD team for picking up the Most Anticipated MOD Award for the coming year from Mod DB. Over 80,000 votes were cast for MODs built for a number of different games, and they have been crowned this year's most wanted. [...] We're as eager to play it here as everyone else.
- ^ Reismanis, Scott. Mods of 2005. Mod DB. DesuraNET Pty Ltd. 2006-01-26 [2010-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4).
- ^ Reismanis, Scott. Mods of 2006 - Player's Choice. Mod DB. DesuraNET Pty Ltd. 2007-01-13 [2010-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4).
- ^ stenchy. 2007 Mod of the Year Awards - Player's Choice Winners Showcase. Mod DB. DesuraNET Pty Ltd. 2008-01-28 [2010-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5).
An honorable mention is due to the mod Black Mesa which continues to poll extremely strongly year after year, but misses out on a place in the top 5 because you cannot win a spot in the best unreleased category twice.
- ^ Impressions: Black Mesa is awesome. Destructoid. 2012-09-15 [2012-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6).
- ^ Black Mesa Review. bagofgames.com. 2012-09-15 [2012-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8).
- ^ Mod of the year 2012. moddb.com. 2012-12-25 [2013-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27).
- ^ Mod of the Year 2012 results video. [2017-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