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20日香港暴雨
2005年8月20日,香港发因豪雨引致水灾,并伴有其他次生灾害。
事件起因
编辑随著华南沿岸一道季风槽于华南形成,香港于8月中开始已受骤雨影响,当季风槽于8月19日移向华南沿岸,相关的活跃西南气流亦开始同时影响香港,因此恶劣天气于入夜后开始出现,有频密狂风大骤雨及强烈雷暴,黄色暴雨警告亦于晚间持续生效,直至翌日午夜,期间港岛个别地区及大屿山曾录得超过每小时超过70毫米雨量(黑色暴雨指标),九龙及葵青区短短数小时便录得超过200毫米雨量。翌日(8月20日)随著西南风进一步增强,天气进一步转坏,两天在香港天文台录得的雨量共546.2毫米。
灾情
编辑8月20日日出开始,强雷雨区开始影响香港境内,广泛地区雨势持续,大屿山、荃湾、葵青区、深水埗一带于初时更一度超越黑雨指标(每小时70毫米),新界北部地区更维持红雨水平达数小时之久,局部地区甚至一小时录得超过80毫米。上午8时35分,黄色暴雨警告再度生效。当天上午约10时,湾仔宝云道一幅山坡有山泥塌下,一度影响邻近坚尼地道的小学、教堂及托儿中心,约100人需疏散;同时,倾泻的山泥亦把宝云道缓步径覆盖,消防员其后用生命探测仪检查是否有人被困,最后证实无人被困,亦无伤亡。
在灾情最严重的大屿山,最高一小时雨量纪录更超过100毫米的雨量,在接续数小时内依然维持黑雨水平直至正午,灾情只仅次于13年前及3年后的暴雨。在上午10时左右,大屿山东涌道石门甲至伯公坳一段一幅护土墙的山泥突然塌下,山泥把东涌道淹盖,加上屿南道亦发生多宗水浸和山泥倾泻,引致大屿山南部和北部之间的交通中断,大批前往宝莲寺的旅客须冒著大雨步行下山。
中午时分,雷雨区开始稍为减弱,广泛地区的雨势虽然回落至黄雨以下但仍持续,因此黄雨警告仍须生效。期间荃湾大帽山山脚的芙蓉山村、光板田村、木棉下村、老围村及圆玄学院等多条村落先后发生水浸,其中老围村更在下午3时许发生泥石流,大量黄泥水如瀑布般从山上沿进村的道路涌往荃锦公路,期间一辆的士刚驶至,被困洪水中,司机及乘客须由消防员救出,幸各人均无恙。黄昏时分,附近的芙蓉山村亦发生山泥倾泻,消防员至晚上约9时救出一名被困在山泥下男村民,惟已证实死亡。
除荃湾外,屯门、元朗、八乡多条村落亦发生水浸,部分村民须消防员协助脱离险境。
除上述地区外,全港多处地方当天亦有水浸、塌树和山泥倾泻事件发生。当天全港共接获28宗水浸、97宗塌树和59宗山泥倾泻报告。
黄色暴雨警告持续了近13小时后,于晚上9时10分取消。
其他资料
编辑香港天文台于8月20日全日录得的雨量共303.3毫米,是8月份第二最高的单日降雨量。与2008年6月7日同样录得高累积雨量的空前暴雨不同,2008年的暴雨虽然雨区比这次广阔的多,而降雨只持续了不足十小时,但香港天文台总部所录得的整点雨量却录得破纪录雨量(上午8时至上午9时共录得145.5毫米雨量),相反2005年8月20日和前一天的豪雨,特点是降雨强度不强,但雨区很广阔,虽然仅仅比2008年暴雨的总雨量低3.8毫米(是次暴雨全日总雨量达307.1毫米),但足以令香港境内的降雨持久地发生。
除黄色暴雨警告外,当天生效的警告信号还有:雷暴警告、山泥倾泻警告、新界北部水浸特别报告及强烈季候风信号。
受到该两天的豪雨影响,2005年8月,香港天文台整个月录得的总雨量达971.3毫米,为8月份的第二最高月雨量纪录,也是继1998年6月9日暴雨后的最高日雨量,位列有纪录以来第15位[1]。而2005年除8月外,5月和6月录得的雨量亦比正常的高出很多,即使该年只曾一次发出红雨警告[2],令全年的总雨量高达3214.5毫米,为有纪录以来的第三最高雨量年份。
是次暴雨发生时,因应局部地区性暴雨而发出的“局部地区大雨报告”尚未推出,只有适用于北部地区的“新界北部水浸特别报告”,而香港天文台因一小时雨量普遍没有达到50毫米,所以只发出黄色暴雨警告而不发出更高暴雨警告信号,不过往后灾情相若但是一小时雨量普遍录得70毫米或以上的暴雨却发出黑色暴雨警告[3]。事隔十一年后,由于香港天文台处理持续暴雨屡次引起广泛市民非议,当局才吸取教训,于2016年推出“局部地区大雨报告”。如果依现行标准来说,只要天文台整点每小时雨量逾55毫米,尽管不足指标雨量(70毫米)亦可能发出更高暴雨警告。
参考资料
编辑- ^ 香港天文台气候排行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天文台
- ^ 存档副本. [2023-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7).
- ^ 例如2008年6月7日、2010年7月、2013年5月22日、2014年3月30日、2016年10月、2017年5月24日、2020年6月6日、2021年6月28日,其中后四者发生于“局部地区大雨报告”推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