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紅旗」是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農工業生產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的統稱,這一在「大躍進」運動當中逐漸形成的政治概念被共產黨認為是引領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1964年之後,「三面紅旗」的提法逐漸減少,1979年中國共產黨對「大躍進」運動正式做出基本否定的評價之後,停止了「三面紅旗」的提法。

歷史

編輯

1959年起實施的「第二個五年計劃」中的三項核心工作,原名「三個法寶」,1960年5月後改稱「三面紅旗」,分別是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企圖在短期內使中國成為一個富強的國家,建立社會主義。總路線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綱領,即是「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大躍進是指速度、人民公社指的是組織。第一面紅旗「總路線」的概念,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提出的,總路線概括為「又多、又快、又好、又省」,1956年由《人民日報》公佈[1]

 
1968年建成的南京長江大橋,橋頭堡頂部設計象徵着「三面紅旗」

1957年6月29日一名署名叫于踐繪的人發表文章,提出「大躍進」的口號。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報》有社論:「有些人害了右傾保守的毛病,像蝸牛一樣爬行得很慢。他們不了解農業生產合作化以後,我們就有條件也有必要在生產戰線上來一個大的躍進。這是符合客觀規律的。」[1]

1958年2月2日又出現「全面大躍進」的口號。同年5月,中共八屆二中會議肯定「大躍進」的方針。總路線和大躍進的口號,從此響遍全國的各個角落。由於毛澤東急於求成,要超英趕美,1958年要求鋼產量達到1,070萬噸,發動全民「大煉鋼鐵」,又連放衛星,畝產幾萬斤糧食,1958年3月,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提出人民公社的雛形,一開始名稱有「共產主義公社」、「集體農莊」,後來統一稱為「人民公社」,「一個比較最能表現這一組織的內容和最能受到群眾歡迎的名稱」,並且實行「吃飯不要錢」,衣、食、住、行全由公社所包辦[2]

1959年7月中共中央召開廬山會議,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彭德懷向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提出「萬言書」:「1959年就不僅沒有把步伐放慢一點,加以適當控制,而且繼續大躍進,這就使不平衡現象沒有得到及時調整,增加了新的暫時困難」,彭德懷指出,「浮誇風氣較普遍地滋長起來」[3]毛澤東對彭展開了嚴厲的批判,作出《關於以彭德懷同志為首的反黨集團的錯誤的決議》,把彭德懷以及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等人調離職位,將他們打成「彭黃張周反黨集團[4]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張素華. 为什么还要继续坚持“三面红旗”?. 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00667926. [永久失效連結]
  2. ^ 人民公社万岁. 北京: 國史網. 2010-05-24 [201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3) (中文). 
  3. ^ 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谏毛泽东“万言书”原文. 鳳凰網. 2011-08-01 [201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 (中文). 
  4. ^ 三面紅旗與經濟困難時期. 中華萬年網. [2014-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30) (中文).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