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三省防疫事務總處
歷史
編輯創辦
編輯1911年4月3日至4月28日,11個國家的專家參加的「萬國鼠疫研究會」在奉天召開,組織撲滅了東北大鼠疫的東三省防疫總醫官伍連德博士擔任會議主席。與會中外專家建議清朝政府在東三省設立永久性防疫機構,以防止瘟疫重來。[2]
1911年5月20日,伍連德和哈爾濱海關監督漢斯·華特森(Hains Watson)共商在海關大樓創辦北滿防疫機構事宜。海關大樓位於哈爾濱火車站對面,即如今紅軍街的北苑商場大樓。當時該西洋建築既為海關公署,也為海關監督的官邸。伍連德希望北滿防疫機構的常年經費從海關稅收中撥付。華特森及其密友、在北京的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安格聯(Francis Aglen)均對此持合作態度。伍連德和華特森在海關大樓內的華特森辦公室工作三天,制訂出預算方案。隨後會同李家鏊完成了創建北滿防疫機構規劃的呈文。[2]
此後,伍連德赴北京向清朝外務部呈報,再由外務部向清政府呈遞。伍連德走訪了顏福慶博士及駐北京外交使團與海關的人士,向他們介紹了此前「萬國鼠疫研究會」會議情況及與會中外專家建議,還有呈文內容,獲得了支持。初擬在北滿創建防疫機構及多處醫院,東三省地方政府籌措開辦費用,常年開支由海關稅項下撥付,每年7.8萬盧布。(當時,中國海關遭列強把持,海關關稅銀用以「還洋債賠款」即庚子賠款,若動用關稅銀必須經過各國駐北京外交使團同意。)[2]
伍連德回到奉天,拜訪東三省總督趙爾巽,轉達了「萬國鼠疫研究會」的會議決議和清朝外務部的意見,趙爾巽即表贊同,撥出奉天庫銀14萬兩(18萬元)用作防疫醫院的開辦費用,吉林巡撫陳昭常也同意劃撥120畝(實為187畝)土地興建哈爾濱醫院,該土地位於新城區和傅家甸之間,緊靠東清鐵路,地處如今濱江站附近的保障街一帶。[2]
1911年7月、8月間,伍連德率中俄聯合考察隊到中國滿洲里和俄國境內考察鼠疫流行情況。其間,呈文已經獲清政府同意。伍連德隨即動手籌建,首先在哈爾濱海關大樓借用一間房作為臨時籌建處,伍連德與助手陳祀邦等人開始組建防疫醫院。不久,因為在此辦公與海關相互打擾,乃另租一處房屋。1912年夏,濱江醫院建成,乃遷入濱江醫院(即如今的道外區保障街140號)辦公。[2]
經過
編輯東三省防疫事務總處的前身是北滿防疫處(North Manchurian Plague Prevention Service),1912年10月1日正式成立,總部(總醫院)設在哈爾濱的濱江醫院(哈爾濱醫院)。[2]該防疫處是當時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防疫機構之一。[1]
濱江醫院(哈爾濱醫院)是最先建成的醫院,作為防疫處的總醫院,和行政機構北滿防疫處「兩位一體」,伍連德任防疫處總辦兼總醫官,同時兼任濱江醫院院長,防疫處其他醫官也任濱江醫院醫生。此後陸續建成拉哈蘇蘇(1913年)、三姓(1913年)、大黑河(1914年)、牛莊(1918年)、滿洲里(1924年)防疫醫院。加上濱江醫院共達6所。這些醫院平時應診,疫時防疫。防疫處有不少中外專家,設有先進的實驗室及手術室,藏有完整的肺鼠疫標本及樣本數據,防疫水平超過了俄國、日本,研究成果獲國際認可,成為當時世界上知名的衛生機構之一。[2]
1916年,防疫處改名為「東三省防疫事務總處」(英語:Manchurian Plague Prevention Service。但也有研究認為當時英文名稱實際上繼續沿用North Manchurian Plague Prevention Service)。伍連德繼續任該處的總辦兼總醫官。[1]
1926年9月,伍連德在濱江醫院院址創辦了濱江醫學專門學校(即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前身),這是中國東北地區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所醫學高校。[3]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1932年初哈爾濱被日軍占領。東三省防疫事務總處的中外專家陳永漢、林家瑞、伯力士(Pollitzer,R.)、葉默(Jettmar,H.)等人追隨總辦兼總醫官伍連德博士赴上海,加入南京國民政府衛生署海港檢疫管理處,繼續開展衛生防疫工作。[1]
1933年7月,滿洲國民生部接管了東三省防疫事務總處,改為衛生實驗所。1934年11月3日,改稱衛生技術工廠哈爾濱分廠,從事疫苗製造、衛生試驗檢查、病原檢索研究等等工作。[1]
建築
編輯東北防疫管理處舊址 | |
---|---|
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哈爾濱市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1926年 |
編號 | 4-46 |
認定時間 | 1999年 |
防疫處籌建時最初的辦公地址是哈爾濱海關大樓,1990年代被拆除,原址興建北苑商場大樓。1912年夏,濱江醫院建成後,乃遷入濱江醫院(即如今的道外區保障街140號)辦公。此後防疫處在此正式成立,並一直在此辦公。[2]
今哈爾濱市道外區保障街140號的東三省防疫事務總處分為東院、西院。西院北部是1926年建成的主樓,曾為哈爾濱鼠疫研究所、濱江醫院、東三省防疫事務總處所在地。西院南部是一棟二層樓,為附屬建築,曾為伍連德實驗室,現闢為伍連德紀念館。毗鄰西院的東院設有隔離病房、模範肺鼠疫病房等建築,現已無存。[1]
1999年1月,「東北防疫管理處舊址」被列為第四批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4]這處舊址就是建於1926年的主樓。[5]
2006年9月8日,哈爾濱醫科大學80周年校慶時,舉行伍連德紀念館奠基典禮。哈爾濱醫科大學籌資修復該舊址及其附屬建築,籌備在此成立伍連德紀念館。經過一年多的工作,2007年初,一期工程完工,修復了舊址南側建於1922年的附屬建築,預備作為伍連德紀念館的館址。2008年,修復了舊址建於1926年的主樓。但在修復主樓過程中,修復工程沒有向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報批,施工單位黑龍江省建一公司沒有修繕文物保護單位的資質,修復過程中沒有使用原工藝和原材料,對主樓造成了破壞。哈爾濱市文化市場稽查支隊文物執法科對修繕單位下達了整改通知書。[5][6][7]
伍連德紀念館
編輯2008年9月8日,哈爾濱醫科大學82周年校慶之際,由哈爾濱醫科大學籌建的伍連德紀念館在道外區保障街140號正式建成開館。紀念館設在1922年建成的那棟附屬建築內,大門上掛有「伍連德紀念館」匾額。伍連德紀念館被評為哈爾濱市百姓最喜愛的文博館之一。2010年,伍連德紀念館被評為黑龍江省及哈爾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8][7][9]
伍連德紀念館共設有五個展廳,兩個場景復原。五個展廳的專題陳列分為「出生南洋 獻身醫學」、「撲滅鼠疫 功績卓著」、「建樹頗多 遺產豐厚」、「世人景仰 偉業永存」四部分。兩個復原場景是伍連德博士辦公室、伍連德博士實驗室。[3]伍連德紀念館展出200多幅照片,及伍連德的有關歷史資料、工作試驗用品等等,其中大多數老照片都是伍連德親自拍攝。在1910年東北大鼠疫爆發時,伍連德用相機拍下現場照片。此外,館內還展出伍連德一生獲得的數十枚獎章和勳章中的五枚,均為伍連德之女伍玉玲捐給該館。[8]藏品中還包括伍連德經典著作《鼠疫概論》1冊。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馬學博、史興偉,東三省防疫處圖書館藏書印,黑龍江史志2012年第18期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东三省防疫处诞生记,哈尔滨新闻网,2011-09-30.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7).
- ^ 3.0 3.1 人民网黑龙江频道“探秘高校博物馆”系列行:哈医大伍连德纪念馆,人民网,2014-09-07.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8).
- ^ 寻访伍连德博士在京故居,搜狐,2006-02-20.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5.0 5.1 东北防疫管理处旧址修缮遭破坏,哈报新闻网,2008-04-24.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1).
- ^ 本市将建伍连德纪念馆,搜狐,2006-07-28.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7.0 7.1 伍连德纪念馆建馆大事记,哈报新闻网,2008-09-09.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8.0 8.1 让伍连德成为龙江的精神动力,新晚报,2010-12-25.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伍连德纪念馆:哈尔滨市道外区保障街130号(原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旧址),中红网,2008-09-10.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