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来从地表下取水的装置

是透過挖掘、驅動或鑽探在地球上形成的挖掘或結構的裝置,以獲取液體資源(通常是)。最古老和最常見的井是水井,用於獲取地下含水層中的地下水。井水由泵浦或使用機械或手動提升的容器(例如水桶或大水袋)抽取。水也可以透過井注入回含水層。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香山香山寺(遺址)山門前古井
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舟山市的四眼井
加蓋井
印度的大井

傳統上,水井是透過手工挖掘打井的,發展中國家農村地區的情況仍然如此。這些井價格便宜且技術含量低,因為它們主要使用體力勞動,隨著挖掘的進行,結構可以用磚或石頭襯裡。一種更現代的方法稱為沉箱,使用預製鋼筋混凝土井環,將其放入孔中。打入井可以用具有井眼結構的鬆散材料建造,該結構由硬化打入點和穿孔管篩網組成,然後安裝泵來收集水。可以透過手動鑽孔方法或使用鑽孔中的鑽頭進行機器鑽孔來挖掘更深的井。鑽井通常採用由鋼或塑膠製成的工廠製造的管道。與挖井相比,鑽井可以在更深的地方取水

歷史

編輯

中國傳說伯益發明了井。[1]

歷史上其建造方式各不相同,遠古時代即有水井,《易經》記「改邑不改井」。孔穎達疏:「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謂之為井。」在西元前721年,伊朗坎兒井文震亨的《長物志·鑿井》介紹了當時鑿井、用水以及供井神的情況:「泉井水味濁,不可供烹煮;然澆花洗竹,滌硯拭幾,俱不可缺。鑿井須於竹樹下,深見泉脈,上置軲轆引汲,不則蓋一小亭覆之。石欄古號『銀床』,取舊制最大而有古樸者置其上。井有神,井旁可置頑石,鑿一小龕,遇歲時奠以清泉一杯,亦自有致」。[2]

吳地信仰井神,稱「井泉童子」。

井字形,或稱井形,是平面設計圖形街道佈局也有井形的街道。

澳門,由於淡水缺乏,昔日有規定有井的家庭排上有「井」和「P」 (葡萄牙語井的首字母)的木牌讓消防隊救火時知悉。

選址

編輯

在挖掘之前,如果可能的話,應了解有關地質、地下水位深度、季節波動、補給區域和補給率的資訊。這項工作可以由水文地質學家或地下水測量員使用各種工具來完成,包括電震測量、[3]附近井中的任何可用資訊、地質圖,有時還包括地球物理成像。這些專業人員提供的建議幾乎與具有附近井/鑽孔經驗和知識的鑽井人員一樣準確,並根據預期目標深度提供最合適的鑽井技術。

注釋

編輯
  1. ^ 《經典釋文》卷二井卦因《世本》云:「化益作井。」《淮南子》:「伯益作井而龍登玄雲,神棲崑崙」;《呂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太平御覽·居處部十七-井》:「伯益作井而黃龍登。」
  2. ^ 文震亨長物志·鑿井》
  3. ^ Du Preez, Michael. ELECTRO-SEISMIC SURVEYS APPLIED TO MODDELING OF GROUNDWATER FLOW SYSTEMS (PDF). Bloemfontein, South Africa. [21 April 2011]. 

參見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井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