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喀巴灣
亞喀巴灣(阿拉伯語:خليج العقبة,羅馬化:Khalyj al-'Aqabah;英語:Gulf of Aqaba),也稱埃拉特灣(希伯來語:מפרץ אילת)[1],是紅海的一個大海灣,位於紅海北端的西奈半島以東,阿拉伯大陸以西。其海岸線分屬四個國家:埃及、以色列、約旦和沙地阿拉伯。
亞喀巴灣 | |
---|---|
位置 | 西南亞及東北非 |
類型 | 海灣 |
主要流入 | 紅海 |
所在國家 | 埃及、以色列、約旦和沙地阿拉伯 |
最大長度 | 160公里(99英里) |
最大寬度 | 24公里(15英里) |
最大深度 | 1,850公尺(6,070英尺) |
位置 | |
西奈半島在紅海北部形成了兩個海灣,亞喀巴灣在其東方,而蘇伊士灣則在其西方。亞喀巴灣最寬處寬24公里,從蒂朗海峽向北延綿160公里至以色列與埃及和約旦的邊界,這裡有三個重要城市:埃及的塔巴、以色列的埃拉特和約旦的亞喀巴,都是戰略上重要的經濟港口和馳名的渡假勝地。1950年代以阿衝突之際,沙烏地阿拉伯將亞喀巴灣的蒂朗和塞納菲爾2座無人島託付埃及保護,2016年計畫將這2座島歸還給沙國[2]。
亞喀巴灣也是東非大裂谷的一部分,最深處位於海灣的中央,有1850米深,比更寬闊的蘇伊士灣還要深100米。
歷史
編輯早在埃及第四王朝的文獻,便記載有從底比斯的以琳到紅海灣的海角埃拉特之間的貿易路線。第五王朝、第六王朝、第八王朝、第十二王朝以及第十八王朝都有派人橫穿紅海到朋特之地探索的記錄,其中第十八王朝的哈特謝普蘇特建造了一支艦隊,以經六個月的行程到朋特之地進行貿易。底比斯用征服得來的努比亞黃金和奴隸前往南方的庫施進行貿易,換來乳香、沒藥、瀝青、泡鹼、杜松油、亞麻及銅製飾品等,用來在卡納克製作木乃伊。埃及人在紅海灣海角的居民點可追溯至第十八王朝時期。
位於海灣最北端的古城艾依拉(今亞喀巴)是與納巴泰人貿易的節點。羅馬人修築了新圖拉真大道,和國王大道在亞喀巴連接,連接了亞、非及黎凡特與紅海之間的貿易。
亞喀巴亦曾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主要港口,經由漢志鐵路連接大馬士革及麥地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亞喀巴之戰決定性地結束了奧斯曼對大敘利亞地區長達500年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