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1年2月20日) |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歷史記錄,這場戰爭發生在伯羅奔尼撒同盟(由斯巴達領導)和提洛同盟(由雅典領導)之間。 它由修昔底德撰寫;他是一位雅典歷史學家,在戰爭期間還擔任過雅典方面的將領。 他對這場衝突的描述被廣泛認為是一部經典著作,被認為是最早的歷史學術著作之一。 該作品分為八卷。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 |
---|---|
作者 | 修昔底德 |
類型 | 歷史 |
語言 | 古希臘語 |
主題 | 伯羅奔尼撒戰爭 |
發行資訊 | |
出版時間 | 西元前5世紀晚期 |
出版地點 | 古雅典 |
該作品對歷史的分析通常發生在兩個陣營之一。[1] 一方面,約翰·巴格內爾·伯里等一些學者將這部作品視為一部客觀、科學的歷史作品。伯里的評斷反映了對歷史的這種傳統解釋,即「嚴肅而超然,從純粹的知識分子的角度寫成,不受陳詞濫調和道德判斷的束縛,冷酷而批判」。[2]
另一方面,為了與最近與讀者反應批評相關的解釋保持一致,歷史可以被解讀為一篇文學作品,而不是對歷史事件的客觀記錄。 這種觀點體現在 W. R. Connor 的論述,他將修昔底德描述為「一位藝術家,他會回應、選擇和巧妙地安排他的材料,並開發其象徵和情感潛力」。[3]
歷史方法
編輯修昔提底斯的《「歷史」》對早期的史學有許多貢獻。他的許多原則成為今天史學寫作的標準。
編年
編輯修昔提底斯的創新之一是採用有嚴謹標準的年表,以年為單位記錄歷史,每年包含戰事激烈的夏季與活動較少的冬季。因此跨越數年的事件在書中會被分為數篇分開敘述,有時在書中會被分隔較遠,造成他會有在衝突中的許多事件當中擺盪的印象。這個方法和更早的希羅多德的歷史比起來,希羅多德在年代中跳躍,使得頻繁又迂迴地導覽,讓它看起來似乎和時間地點沒有關係,有鮮明的差異。
演說
編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另一個特徵,是修昔提底斯寫入大量戰爭中主要人物的演說。包含雅典和斯巴達雙方將軍在戰前對部隊的演說,和許多政治演講,以及各方的辯論。
中性的觀點
編輯宗教的角色
編輯資料來源
編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在引述來源方面,修昔提底斯從不給出其消息來源,給出同一事件其它版本的記述的時候也寥寥可數。這一點同希羅多德顯著不同。希羅多德頻繁提到他講述情節的其它多個版本以便讀者可以自行判斷各版本的真實性。與此相反,修昔提底斯努力給別人其敘述無懈可擊和無可辯駁的印象。 不過讀者仍不必太過懷疑其真偽,修昔提底斯對於史料應用方面,他寫道:「這部歷史著作讀起來可能無法引人入勝,因為書中缺少虛構的故事。」又說:「我所描述的事件:不是我親自看見的,就是我從那些親自看見這些事情的人那裡聽到後,經過我仔細考核過了」,他只晚希羅多德二十年,但有巨大的進步,希羅多德只是提醒讀者辨別真偽,他說:「我的職責是把我所聽到的每一件事記錄下來,雖然我並沒有義務來相信每一件事情。」而修昔提底斯是親自驗證事實。這樣的態度為史料批判是為史家誕生的基石。
引用方法
編輯作品大綱
編輯版本
編輯校勘本
編輯- Thucydidis Historiae,Ioannes Baptista Alberti編,羅馬,Typis Officinae polygraphicae,1972-2000
譯本
編輯- Richard Crawley, 1874: full tex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Benjamin Jowett, 1881: full text
- Edgar C. Marchant, 1900
- Charles Forster Smith, 1919
- Rex Warner, 1954
- John H. Finley, Jr., 1963
- 謝德風譯本,商務印書館(大陸版,1960年初版;1977年修訂,1985年再版);權力書局(臺灣版,1984年,據1960年商務版,以黃文龍掛名),臺灣商務印書館(臺灣版,2000年初版,據1977年修訂稿)
- 徐松岩、黃賢全合譯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大陸版,200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大陸版,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