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倻語朝鮮半島三國時期伽倻使用的語言,在伽倻新羅滅國後消亡。

伽倻語
Kara
母語國家和地區伽倻
區域朝鮮半島南部
年代5–7世紀
語系
未分類
(南島語系[1]) (日本語族?) (韓語系?)
語言代碼
ISO 639-3zra
語言學家列表zra
Glottolog

伽倻是當時半島南部的一個城邦聯盟。伽倻語只能通過流傳至今的十三個地名詞彙而證實它的存在,但伽倻語與早先的語言存在的關聯性卻是無法確定的。

名稱

編輯

「伽倻」還有「加耶」(Kaya)或「伽落」(Karak)的變體,最老的是「加羅」(中古漢語kæla)。[2]:40 8世紀日本史書《日本書紀》稱其為Kara和Mimana。[3]:46

白桂思為假設的日本語系造出術語「前伽倻語」,它分布在朝鮮半島南部,在彌生時代(公元前4世紀)一些移民前往九州島,後來發展為上古日語[2]:28

弁韓

編輯

朝鮮半島南部最早的記錄是在中國史書中。 《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3世紀晚期)和《後漢書·東夷列傳》(5世紀)給出了幾個三韓馬韓弁韓辰韓)的平行例子,其後被百濟、伽倻和新羅取代。[4]:97–98[3]:34 據稱馬韓和辰韓的語言不同。《三國志》認為弁韓語和辰韓語相似,但《後漢書》則認為它們不同。[3]:35–36

《三國志》列出12個弁韓地名,以下以漢代音系的擬音寫出:[4]:110, 112[5]

  • *mieliɑi-mietoŋ (彌離彌凍)
  • *tsiapdɑ (接塗)
  • *kɑtsi-mietoŋ (古資彌凍)
  • *kɑtśuindźe (古淳是)
  • *pɑnlɑ (半路)
  • *lɑknɑ (樂奴)
  • *mieʔɑ-jama (彌烏邪馬)
  • *kɑmlɑ (甘路)
  • *koja (狗邪)
  • *tsodzouma (走漕馬)
  • *ʔɑnja (安邪)
  • *dokliɑ (瀆盧)

3個長名字包含後綴。 薩繆爾·馬丁指出,後綴*-mietoŋ(另見於辰韓人名)與晚期中世朝鮮語mith和原始日語*mətə,均意為「底」。 後綴*-jama和原始日語*jama「山」。[6]:153

伽倻國

編輯

至4世紀,弁韓已被伽倻取代。[3]:36 伽倻後來又與新羅融合。[3]:46

目前大部分對伽倻的知識來自朝鮮三國時代文言文史書《三國史記》(1145),是從新羅高句麗百濟的史書中編輯整理而成。[3]:37 《三國史記》雜誌第三到第五分別介紹新羅、百濟、高句麗地理。其範圍涵蓋新羅668年統一後的地域,以前的地名以8世紀景德王時期標準化的2字漢字語記錄。[3]:37–38這其中《雜誌第三》介紹了一些伽倻故地的地名,但對它們的解釋尚有爭議。[7]:14–15, 40[8]:192–193

唯一一個直接解釋伽倻詞彙的例子在同一章的註解中:

旃檀梁,城門名。加羅語謂門爲梁雲。

「梁」用來寫新羅語「山脊」,這個詞在中古朝鮮語中是twol 돌「山梁」,這說明伽倻語「門」可能也接近於「twol」。它看上去很像上古日語to1(現代日語「戸」to)「門」。[7]:40[3]:46–47

分類

編輯

白桂思基於與日本語系相關的地名,給出如下分類。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17-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8). 
  2. ^ 2.0 2.1 Beckwith (2004),n. 27.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Lee & Ramsey (2011).
  4. ^ 4.0 4.1 Byington & Barnes (2014).
  5. ^ Schuessler (2007).
  6. ^ Whitman (2011).
  7. ^ 7.0 7.1 Beckwith (2004).
  8. ^ Toh (1986).

引用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