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龍
何金龍(1880年—1953年)[註 1],字翔雲,中國剪粘匠師,廣東潮汕人[註 2][1][2][3]:50。曾來臺修築過學甲慈濟宮、佳里金唐殿等廟宇,並收了唯一一個臺灣弟子王石發[2]。其工作地點除了廣東汕頭、普寧、惠來、潮陽等地外,還遠到泰國、柬埔寨[註 3]等地[2]。他與另一名匠洪坤福有「南何北洪」之稱[1]。
其作品中為人熟知且讚賞的技法為「摃槌」和「甲毛」[2]。「摃槌」是將瓷片剪成類似火柴棒,末端弄成小圓點,大小像是針一般的做法;「甲毛」為把瓷片剪成月牙形細毛形狀的技法[2]。這兩種技法製成的部件,多半是用來裝飾武將的戰甲下擺[2]。
生平
編輯何金龍出生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的廣東省潮州府普寧縣田心村(今廣東省普寧市雲落鎮田心村[註 4]),自小家境貧苦[3]:50。在母親支持下,何金龍向潮汕名師陳武升學習繪畫與剪黏技巧,時間約有3年4個月[2][3]:50。光緒廿五到廿九年(1899年-1903年),隨師傅參與汕頭存心善堂興建時,因為與潮汕剪黏師傅吳丹成對場競技而成名[3]:21。
臺灣日治時期昭和初年,何金龍受邀來臺工作,先是在1927年參與學甲慈濟宮的整修工作,之後參與數間廟宇的工作,直到1933年完成臺東天后宮工作後,才在農曆年前帶著在臺灣所收的弟子王石發離開臺灣[註 5][2]。在這次離開後,何金龍就再也沒造訪臺灣[3]:51。
關於何金龍之所以會受邀來臺的原因,有一說是臺南畫師潘春源推薦,另一說是學甲慈濟宮原本要委託何金龍的師兄,但對方認為何金龍的手藝更好而將何金龍推薦給廟方[2]。
1937年,何金龍同村親戚在南洋接下工作,請何金龍前往安南和洋人拚場[3]:51。工程完工後因為戰亂,何金龍與家人遂留在南洋發展,晚年定居在柬埔寨金邊[3]:51。1953年,何金龍於金邊逝世[3]:50。
工作經歷
編輯工作場所 | 時間 | 備註 |
---|---|---|
學甲慈濟宮 | 1927年─1929年 | |
謝有利宅 | 謝有利是學甲慈濟宮董事,何金龍在進行該廟工作時,免費為興建中的謝宅繪製大廳一部分的壁堵彩繪[2]。 | |
佳里金唐殿 | 1928年 | 保留最多完整剪黏作品 |
苓子寮保濟宮 | 1928年 | |
臺南竹溪寺 | 1930年─1931年 | |
昆沙宮 | 1931年 | |
臺東天后宮 | 1932年─1933年 | |
泰國沈氏書堂 | ||
柬埔寨金邊王宮 |
弟子
編輯何金龍的技藝除了傳授給兩個兒子何海洲、何海瑤外,還有陳子秋、王維單、楊清泉、周俊興、陳如遜、王石發等人[2]。其中王石發是目前僅知唯一的臺灣人弟子[2]。
其他
編輯何金龍工作時不愛說話,技藝不輕易傳授他人[3]:50。何金龍在臺南昆沙宮工作時,有次剪黏匠師葉鬃前來參觀,他遂用布將工具材料覆蓋起來,不讓同行知道他工作的詳情[3]:50。潘麗水對何金龍的印象是「很愛乾淨,捏偶時偶上覆布」[3]:50。據佳里人李清河的說法,他14歲時會趁著中午休息去金唐殿看匠師工作,那時何金龍總是會給來廟裡玩的小孩餅乾糖果吃[3]:51。
他與潘春源關係良好,潘家後代留有何金龍製作的人物畫屏[3]:51。臺南畫師陳玉峰曾向何金龍問學,陳家後代保存何金龍的畫稿與一尊交趾陶人物塑像[3]:51。
註釋
編輯參考來源
編輯- ^ 1.0 1.1 1.2 1.3 李乾朗.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遠流. 2003-07-01: 171. ISBN 957-32-4957-X.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陳丁林. 《臺南剪黏工藝研究》.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6-05: 174–189. ISBN 978-986-04-8648-3.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黃秀蕙. 《巧手天成──剪黏大師王保原的尪仔人生》.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1-11. ISBN 978-986-02-9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