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儲能技術指的是把能量儲存起來,在需要時使用的技術。儲能技術將較難儲存的能源形式,轉換成技術上較容易且成本低的形式儲存起來。例如:太陽能熱水器將光能(輻射)存在熱水(熱能)裡,電池將電能存在電化學能裡。

在威爾士Ffestiniog抽水蓄能電站的Llyn Stwlan大壩。 較低的發電站有四台水輪機,可以在幾個小時內產生總共360 MW的電力,這是人工儲能和轉換的一個例子。

一般當可再生能源的發電佔比低時(例如20%以下),原有電網中作為尖離峰用電調節的負載追隨電廠英語Load following power plant(例如:燃氣發電水力發電),可應付間歇性再生能源在供電量的變化。然而,當佔比高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透過額外的可調節系統來維持供電平衡[1]。儲能為其中一個重要的技術,另外還有需求側管理以及電網互連英語Interconnector

儲存能量有許多用途,例如:應急能源英語Emergency power system,也可以用於在電網負荷低的時候儲能,在電網高負荷的時候輸出能量,用於削峰填谷,減輕電網波動。儲存能量有多種形式,包括機械能熱能電化學能、化學的及電子[2] 。能量儲存涉及將難以儲存的形式的能量轉換成更便利或經濟可存儲的形式。 大量儲能目前主要由發電水壩組成,無論是傳統的還是水泵抽水的。

每種技術適合儲存的時間長短不一,例如熱水能存數小時,而氫氣儲能可存數天至數個月以上。目前大型儲能英語bulk energy storage系統主要為水力發電抽蓄發電電網儲能指的是用在電網的大型儲能裝置。

儲能技術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蓄電池儲存的電化學能,可以轉換成電能供應電子產品使用。水庫儲存了水的重力位能,透過水力發電轉換成電能。儲冷系統利用離峰的電能製造冰塊,儲存起來的熱能可在尖峰時使用降低製冷的用電。生物藉由吸收太陽能生長,死亡後長期埋在地底下,轉變後成為化石燃料食物儲存了化學能,經過消化吸收後可供應人體熱量。

歷史

編輯

近期發展

編輯

在20世紀,電力系統主要是靠燃燒化石燃料來發電。當用電量改變時,發電量可透過減少燃料使用來調整。近年來,因為空氣汙染、進口能源依賴及全球暖化等議題,使得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快速的發展[3]。然而,風力發電無法控制,發電時不一定在需要用電的時候。太陽能發電會受到雲的遮蔽影響,且只有白天才能發電,無法供應晚上的尖峰用電(請參考鴨子曲線)。因此,隨著再生能源的發展,能把間歇性能源存起來的技術,越來越受到重視[4][5][6]

21世紀以來,行動裝置使用快速增加,使得電池相關的使用更普及。在全球偏遠的地區,太陽能的使用越來越普遍[7]。是否有電能用,不再有技術上的限制,而是經濟和財務上的問題[8]。隨著電動車普及,短距離交通運輸可不再依賴化石燃料,但在長距離運輸(如:空運和海運)方向,相關技術還在發展中。

儲存技術

編輯

機械能儲能

編輯

能量可以利用機械的方式儲存起來。例如:把水或重物移動到高處(位能),移動或轉動物體(動能),或是壓縮氣體(內能)。目前發展較成熟的技術有:

水力發電

編輯

水力發電利用水壩把水儲存起來,利用水往下流時的動能推動渦輪發電。水力發電不同於抽水蓄能電站,沒有儲存來自電網的能源,而是減少離峰時的輸出,所以沒有抽水到水壩時的能量損失。水力發電的發電機組可以在短時間內(數分鐘)啟動[9]

抽水蓄能

編輯
 
位在加拿大尼亞加拉瀑布城 (安大略省)的水力發電站,包含一個大型儲水庫,在尖峰時可提供174MW的輸出。

抽水蓄能電站將重力勢能儲能在電力需求低的時候(如夜晚)用電把水抽上山頂,在電力需求高時(如中午或傍晚)放水推動渦輪機發電。一般渦輪機可逆向操作,可用來當發電機或是抽水幫浦,最常見的為法蘭西斯式水輪機。抽水蓄能系統可分為兩種:一種為利用兩個有高低差的蓄水庫作為儲能,另一種是水力發電再搭配下流蓄水庫作為儲能。 根據2012年的統計,抽水蓄能佔全球大型儲能裝置總容量的99%,其容量為127,000百萬瓦。[10]實際能量轉換效率在70%到80%之間[10][11][12][13],最高可達87%[14]

壓縮空氣儲能

編輯
 
1928到1961年間,一個在礦坑內使用的無燃燒機動車

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利用將空氣壓縮來儲存能量,在需要用電時,用壓縮空氣來推動渦輪[15]。在大型的系統,壓縮空氣可被存在大型的地下貯存空間裡,例如:在鹽丘中,可用來儲存離峰時的電力,並在用電須求高時發電[16]。 當空氣壓縮時會產生熱能,使其溫度升高。當空氣膨脹會吸熱,如沒有額外熱能供應,其溫度會下降。壓縮空氣儲能技術依照熱的處理可分成三大類:非絕熱英語Diabatic絕熱等溫。傳統的非絕熱系統在發電時需要燃燒天燃氣來避免過低的溫度。絕熱系統當將壓縮產生的熱能存起來,再膨脹使用,此方法可以增加效率[17]

壓縮空氣也可作為車輛的動力來源[18][19]。小型壓縮空氣系統,早期被用來作為無燃燒機動車英語Fireless locomotive的動力來源,被使用在煤礦內運行的車輛。

飛輪儲能

編輯
 
圖中為一級方程式賽車,車內動力回收系統使用的飛輪儲能。在煞車時可回收動能並在加速時使用。

飛輪儲能利用電能將重物(飛輪)加速使其快速轉動,利用能量守恆定律把能量存在物體的旋轉動能中。其儲存的動能可用來發電。

固體重力儲能

編輯

固體重力儲能利用電動機把固體重物的高度提升,在重物下降時,電動馬達可逆向操作成為發電機,進而產生電力。研究指出此技術能在一秒鐘內啟動開始發電,因此可用穩定電網短時間內的波動[20]。其效率可達85%[21]。理論上重力儲能成本應該比抽蓄水力發電以及電池儲能更低[22]

熱儲能

編輯

將能量以熱的形式儲存。

熱儲能形式

編輯

熱能可以被儲存在不同的儲能材料中。儲存熱能的方式可分成三類:顯熱潛熱熱化學[23]

季節性儲能

編輯
 
奧地利多瑙河畔克雷姆斯區域供熱系統使用的大型儲熱裝置,其儲存容量為2,000 MWh

季節性熱儲能英語Seasonal thermal energy storage將熱或冷從環境或是其它廢熱來源儲存,到適當的季節再來使用。因為使用次頻率低(一年一次)及儲存的量很大,通常會成本低且用容易取得的材料或物質來儲存。例如:湖水或地下水、底下土壤岩層、填充石頭和水的坑、或是填水的廢棄礦坑[24]。一般來說,季節性熱儲能系統(可使用20年以上)的設置要4到6年來回收成本[25]。例如:在加拿大阿爾伯特省的德雷特-蘭丁太陽能社區英語Drake Landing Solar Community,車庫屋頂上架設太陽熱能收集器,並利用在地底下打入多個數公尺深的地孔,將主要在夏天收集的熱能儲存在地下的土層裡(參見地孔熱能存儲英語Borehole thermal energy storage),可供應97%一整年主要在冬天使用的熱能[26][27][28]

空調儲冰

編輯

空調儲冰系統英語Ice storage air conditioning利用離峰電力將水冷凍成冰儲存起來,在用電尖峰時利用冰融化要吸熱的過程,做為空調來減少尖峰時的用電。

液態空氣儲能

編輯

液態空氣儲能利用離峰電力將空氣液化並儲存。在尖峰用電時,利用液化空氣變回氣體時的體積膨脹700倍來作功發電。2018年此技術在英國的示範廠開始運轉(功率5 MW,儲存量25 MWh)。2019年獲得投資,在英國建設第一個大型儲能廠(功率50 MW,儲存量400 MWh)[29]

卡諾電池(熱能儲電)

編輯

卡諾電池將電以熱能的方式儲存,並利用朗肯循環或是布雷頓循環將熱能轉回為電能[30]。此技術被研究用來取代燃煤發電廠的燃煤鍋爐,使其改為儲存再生能源多餘的電能,並用來發電。此方法的優點為可使用現有的發電設備。[31]

電化學儲能

編輯

利用電化學反應來儲存能量。

蓄電池

編輯
 
蓄電池組可用在資料中心不斷電系統

蓄電池:一般由多個電化電池組成,其使用可逆的電化學反應來儲存電能,因可重複使用又稱為二次電池。蓄電池可有不同的形狀和大小,從鈕扣電池到百萬瓦的電網儲能系統。和一次性(拋棄式)電池相比,蓄電池的總耗能和對環境的影響較低。蓄電池的初始成本較高,但其平均使用成本會隨著使用次數增加而減少。常見的有:

  • 鉛酸蓄電池為過去市佔率最高的電池。單一電池在充電後的電壓為2伏特,其負電極的和正電極的硫酸鉛浸在稀釋後的硫酸電解液)中。放電時,負電極會產生硫酸鉛且產生水在電解液中。鉛酸蓄電池因發展成熟而成本較低,但其使用壽命和能源密度較低[32]
  • 鎳鎘電池(NiCd):利用羥基氧化鎳和金屬做為電極。因為鎘具有毒性,因此在2004年被歐盟禁用,且幾乎被被鎳氫電池取代。
  • 鎳氫電池(NiMH):第一個商業化產品出現在1989年[33]。為常見消費者和工業使用的蓄電池之一。電池的負電極為可吸附氫的合金,而不是鎘。
  • 可食用蓄電池:新型可食用電池的陽極與陰極都是天然材料,工作電壓為 0.65 伏,在人體內運作也不會有問題,潛在用途包括可以追蹤健康狀況的食用電路和感測器,以及為監測食品儲存條件的感測器供電。[34]

液流電池

編輯

液流電池利用兩個化學溶液可透過薄膜作離子交換,來進行充電和放電[35][36]。電池的電壓可由能斯特方程計算出來,一般在1.0到2.2伏特之間。此電池的特點在於,儲存能量的多寡和溶液儲存容量成正比,而電池功率和薄膜面積成正比。技術上,液流電池和燃料電池電化電池相似。可用在需要長期儲能的應用,例如:電網備用電力。常見流液電池如全釩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超級電容器

編輯

超級電容器又稱為雙電層電容器,不像傳統的電化學電容器,它沒有固態的介電質[37] 。其電容是由兩種存儲原理決定:雙層電容和偽電容英語pseudocapacitance[38][39]。 超級電容器填補了傳統電容和蓄電池在儲存容量和功率之間的空缺。它有極高的能量密度,在1.2伏特下電容量可達10,000法拉[40],是電解電容的一萬倍。但其功率密度只有電解電容的一半[37]


其它化學儲能

編輯

能量可利用化學反應,儲存在化學物質中。化石燃氣為最常見的化學儲能。近年電解製造氫氣的氫技術成本降低,被視為大規模及長期儲存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決解方案[41]

電轉氣

編輯

電轉氣(英語:power to gas, P2G)利用電能來製造氣體燃料,例如:氫氣甲烷。常見的使有方法有三種,都會使用到電解製氫。第一種為利用電解製造氫氣後,將其混入天然氣的管線來傳輸和使用[42]。第二種方法將電解製造的氫氣加上二氧化碳,透過甲烷化反應(例如:薩巴捷反應和生物甲烷化反應)產生甲烷,過程中會多損失8%的能量。產生的甲烷同樣可混入天然氣的管線。第三種方法,將生物燃氣廠或木質燃氣製造英語Wood gas generator廠製程產生的二氧化碳,與電解製造的氫結合而產生甲烷。電解時產生的熱可用在生物燃氣的製程,進而減少熱能的使用。製造出的甲烷會和生物燃氣混合。

儲氫

編輯

儲氫技術將能量以氫氣的形式儲存起來。最常見的製氫技術為電解水,產生的氫氣可透過燃料電池轉回電能。 氫氣儲能的往返效率較其他儲能技術低。主要來自電解時的能量損失,以及儲存時壓縮或液化氫氣的耗能。發電時還會有燃料電池的能量損失。[43] 氫氣可大量儲存在地底儲氫英語Underground hydrogen storage中,例如:地底洞穴鹽洞英語Salt dome[44],採集完的油田天然氣田[45]。在1980年代,美國德州已利用大型鹽洞(直徑49公尺、深300公尺)來儲存氫氣,可利用儲量容量為2,520公噸氫氣[46]

電轉液

編輯

電轉液(英語:power to liquid)利用類似電轉氣的方法,利用電解製造的氫氣來合成液體燃料,如甲醇。液態燃料比氣態燃料容易存放和運輸,且安全性相對較高。可做為交通運輸的燃料,例如:飛機燃料。也可以用在工業或是發電上。[47]

鋁儲能

編輯

純鋁和水反應後會產生氫氣,可被用作儲存能量的材料[48]。在使用前要先把鋁表面的氧化鋁層去除,並且把鋁粉碎以增加和水的反應面積[49]。反應生成的氧化鋁可由霍爾-埃魯法製程來還原成鋁。如還原的過程使用的能源來自太陽能或風力發電,可視為再生能源的儲存[50] 。此技術還在早期的研究階段。


電子儲能

編輯

電感器本身就是一個儲能原件,其儲存的電能與自身的電感和流過它本身的電流的平方成正比:E = L*I*I/2。由於電感在常溫下具有電阻,電阻要消耗能量,所以很多儲能技術採用超導體。電感儲能還不成熟,但也有應用的例子見報。

電容器

編輯

電容器電能儲存在電場中的被動電子元件,其儲存的電能與自身的電容和端電壓的平方成正比: E = C*U*U/2。電容器的種類很多,但基本結構為兩個導體介電質(例如:絕緣體)給隔開。當導體之間有電壓差時,介電質上會產生電場。在移除外部電源後,其電場會不會消失因而儲存了能量[51]。電容器常用在電子產品中做為暫時性的電池,其結構相對簡單且成本低,但能量密度低(0.36kJ/kg),遠不及一般的鹼性電池(590kJ/kg)。電容儲能能夠提供瞬間大功率,非常適合於激光器,閃光燈等應用場合。

超導磁儲能

編輯

超導磁儲能利用在超導體線圈內產生直流電流,使能量儲存在其產生的磁場中。超導磁儲能系統通常包含了:超導線圈,電力調整系統,以及冷卻系統。當超導線圈充電後,電流就不會衰減因此能量可一直被儲存著[52]。然而需要有冷卻系統,使超導線圈維持材料的臨界溫度以下的極低溫環境中(參見超導現象)。

超導磁儲能如果用在電網儲能服務,在充放電時要用逆變器整流器作直流電和交流電之間的轉換,其能量損耗各為2-3%左右。此系統的往返效率可高於95%,高於其它的儲能系統[53]。因為冷卻系統要使用額外的能量,且超導線圈成本較高,超導磁儲能通常應用在短時間內要快速充放的服務,例如:電力品質英語Electric power quality的改善[註 2]和維持[52]

技術應用

編輯

儲能技術的應用可大略分為:

家用儲能

編輯

家用儲能英語Home energy storage設備隨著分散式發電(例如:屋頂型太陽能)的普及越來越常見[54]。 研究指出,一般住家要有儲能設備,才能讓用電自給率超過40%以上[54]。除此之外,隨著智慧型電錶的安裝及浮動電價[註 3]的推動,家用儲能設備(例:蓄電池、儲存式電熱水器儲熱電暖氣英語Storage heater...等)可在電價低時儲存能量,並在電價高時拿來使用,進而達到降低使用者的電費及電網調節的負擔。

電網儲能

編輯

電網儲能的應用可依照儲存時間的長短來區分。

  • 電力品質維持英語Ancillary services:在極短的時間(數毫秒致數內)依據電網的參數(如:頻率、電壓、波形)進行快速的充放電,依維持電力品質的穩定[55]。隨著間歇性再生能源發電的增加,其不穩定的供電可能會造成電網品質下降。在傳統的電力系統中,電力品質大多由燃氣發電或水力發電來維持。隨著風力和太陽能發電比例增加,需要有額外的設備來維持電網的品質。
  • 提供備轉容量:依據電網供需的變化來增加增外的供電。當備轉容量不足時,會在數分鐘到小時內,供應一定的電力並維持一段時間(半小時到數小時)。
  • 調峰作業英語Peak shaving:通常在一天電力過多時充儲存電能(例如:用電需求低或是再生能源發電量大),並再電力不足時供電。

空氣調節

編輯

空氣調節使用的冷或是熱可被儲存在儲冷或是儲熱系統中。在熱帶地區,尖峰用電主要來自夏天空調的使用。儲冷系統使用離峰電力(通常為半夜)製冷並存在儲冷材料中(例如:冰水或冰塊),在用電尖峰時取代空調用電。在2009年,儲冷系統已經在35個國家3,300個建築物中使用[56]。 最常見為儲冰系統,將冷存在冰塊中需要的儲存空間比冰水還小,並利用融化後的水,透過管路系統送到需要冷的地方。

交通運輸

編輯

液態碳氫化合物燃料(例如:汽油)為目前交通運輸中最常見儲存能量的方式。其次為近年開始普及的電動車。儲氫有較高的能量密度,適合作為長距離交通工具的儲能方式[57]。除了陸上的電動交通工具,在其它交通工具(例如:渡輪飛機)也開始發展電動系統以取代傳統的燃料系統[58]

裝置容量及效率

編輯

一般裝置容量可分為輸出入功率,以及儲存容量[59][60]
輸入和輸出功率為單位時間內能存入或是釋放的能量,常用單位為千瓦。儲存容量(英語:Storage capacity)是指能量被儲存後能夠被使用的量,表示的單位通常為焦耳或是千瓦·時的倍數。有時會用儲存時間(英語:Storage duration)來表示儲存容量,其定義為能連續輸出最大功率的時間,單位通常為小時。例如:一個10千瓦和40千瓦·時的儲能裝置有4小時的儲存時間。
往返效率(英語:Round-trip efficiency)為一種計算儲能技術能量轉換效率的方法,其定義為:可使用的儲存能量,除以儲存時消耗的能量。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在沒有負載的情況下自行產生放電的反應。
  2. ^ 例如:維持電網的電壓工頻、和波形。
  3. ^ 浮動電價指的是電價會隨著發電成本改變。在用電尖峰或再生能源發電量低時,發電成本較高,因此電價較高。

參考資料

編輯
  1. ^ Zerrahn, Alexander; Schill, Wolf-Peter; Kemfert, Claudia. On the economics of electrical storage for variable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18, 108: 259–279. ISSN 0014-2921. doi:10.1016/j.euroecorev.2018.07.004. 
  2. ^ Energy storage - the role of electricity (PDF). European Commission. European Commission. [2020-10-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1-08). 
  3. ^ Liasi, Sahand Ghaseminejad; Bathaee, Seyed Mohammad Taghi. Optimizing microgrid using demand response and electric vehicles connection to microgrid. 2017 Smart Grid Conference (SGC). 2019-07-30: 1–7. ISBN 978-1-5386-4279-5. doi:10.1109/SGC.2017.8308873. 
  4. ^ 儲能產業在能源轉型趨勢下的機會與挑戰. 中技社. October, 2019 [May 27,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6). 
  5. ^ 臺灣電網級儲能技術現況與未來機會. [2021-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5). 
  6. ^ Bailera, Manuel; Lisbona, Pilar; Romeo, Luis M.; Espatolero, Sergio. Power to Gas projects review: Lab, pilot and demo plants for storing renewable energy and CO2.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7-03-01, 69: 292–312 [2020-10-21]. ISSN 1364-0321. doi:10.1016/j.rser.2016.1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0). 
  7. ^ Lai, Chun Sing; McCulloch, Malcolm D. Sizing of Stand-Alone Solar PV and Storage System With Anaerobic Digestion Biogas Power Plant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March 2017, 64 (3): 2112–2121. doi:10.1109/TIE.2016.2625781. 
  8. ^ Lai, Chun Sing; Locatelli, Giorgio; Pimm, Andrew; Tao, Yingshan; Li, Xuecong; Lai, Loi Lei. A financial model for lithium-ion storage in a photovoltaic and biogas energy system. Applied Energy. October 2019, 251: 113179. doi:10.1016/j.apenergy.2019.04.175 (英語). 
  9. ^ Huggins, Robert A. Energy Storage. Springer. September 1, 2010: 60. ISBN 978-1-4419-1023-3. 
  10. ^ 10.0 10.1 Energy storage - Packing some power. The Economist. March 3, 2011 [March 11,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6). 
  11. ^ Jacob, Thierry.Pumped storage in Switzerland - an outlook beyond 200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Stucky. Accessed: February 13, 2012.
  12. ^ Levine, Jonah G. Pumped Hydroelectric Energy Storage and Spatial Diversity of Wind Resources as Methods of Improving Utiliz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age 6, University of Colorado英語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cember 2007. Accessed: February 12, 2012.
  13. ^ Yang, Chi-Jen. Pumped Hydroelectric Storag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Duke University. Accessed: February 12, 2012.
  14. ^ Energy Storag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Hawaiian Electric Company英語Hawaiian Electric Company. Accessed: February 13, 2012.
  15. ^ Wild, Matthew, L. Wind Drives Growing Use of Batteri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28, 2010, pp. B1.
  16. ^ Keles, Dogan; Hartel, Rupert; Möst, Dominik; Fichtner, Wolf. Compressed-air energy storage power plant investments under uncertain electricity prices: an evaluation of compressed-air energy storage plants in liberalized energy markets. The Journal of Energy Markets. Spring 2012, 5 (1): 54. doi:10.21314/JEM.2012.070. ProQuest 1037988494. 
  17. ^ Gies, Erica. Global Clean Energy: A Storage Solution Is in the Ai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online website, October 1, 2012, and in print on October 2, 2012, in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Retrieved from NYTimes.com website, March 19, 2013.
  18. ^ Diem, William. Experimental car is powered by air: French developer works on making it practical for real-world driving, Auto.com, March 18, 2004. Retrieved from Archive.org on March 19, 2013.
  19. ^ Slashdot: Car Powered by Compressed Ai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reep.com website, 2004.03.18
  20. ^ Fraser, Douglas. Edinburgh company generates electricity from gravity. BBC News. BBC. [14 Januar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8). 
  21. ^ Akshat Rathi. Stacking concrete blocks is a surprisingly efficient way to store energy. Quartz. August 18, 2018 [2020-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3). 
  22. ^ 重力儲能終於露出曙光?. TechNews 科技新報. [2021-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3) (中文(臺灣)). 
  23. ^ Thermal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brief. IRENA(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2013 [2020-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7). 
  24. ^ Evidence Gathering: Thermal Energy Storage (TES) Technologies (PDF).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Energy & Industrial Strategy. [2020-10-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31). 
  25. ^ Hellström, G. (May 19, 2008), Large-Scale Applications of Ground-Source Heat Pumps in Sweden, IEA Heat Pump Annex 29 Workshop, Zurich.
  26. ^ Wong, B. (2013). Integrating solar & heat pump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7. ^ Wong, B. (2011). Drake Landing Solar Communi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8. ^ Canadian Solar Community Sets New World Record for Energy Efficiency and Innov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tural Resources Canada, October 5, 2012.
  29. ^ Danigelis, Alyssa. First Long-Duration Liquid Air Energy Storage System Planned for the US. Environment + Energy Leader. 2019-12-19 [2019-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美國英語). 
  30. ^ Steinmann, Wolf-Dieter; Jockenhöfer, Henning; Bauer, Dan.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High‐Temperature Carnot Battery Concepts. Energy Technology. 2019, 8 (3): 1900895. ISSN 2194-4288. doi:10.1002/ente.201900895. 
  31. ^ Susan Kraemer. Make Carnot Batteries with Molten Salt Thermal Energy Storage in ex-Coal Plants. SolarPACES. 16 April 2019 [2020-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0). 
  32. ^ Yao, L.; Yang, B.; Cui, H.; Zhuang, J.; Ye, J.; Xue, J. Challenges and progresses of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ower systems. Journa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 and Clean Energy. 2016, 4 (4): 520–521. doi:10.1007/s40565-016-0248-x. 
  33. ^ Aifantis, Katerina E.; Hackney, Stephen A.; Kumar, R. Vasant. High Energy Density Lithium Batteries: Material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John Wiley & Sons. March 30, 2010 [2023-02-22]. ISBN 978-3-527-630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9). 
  34. ^ 存档副本. [2023-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1). 
  35. ^ Alotto, P.; Guarnieri, M.; Moro, F. Redox Flow Batteries for the storage of renewable energy: a review.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4, 29: 325–335. doi:10.1016/j.rser.2013.08.001. 
  36. ^ Badwal, Sukhvinder P. S.; Giddey, Sarbjit S.; Munnings, Christopher; Bhatt, Anand I.; Hollenkamp, Anthony F. Emerging electrochemical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technologies. Frontiers in Chemistry. 24 September 2014, 2 [2020-10-24]. PMC 4174133 . PMID 25309898. doi:10.3389/fchem.2014.0007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37. ^ 37.0 37.1 B. E. Conway. Electrochemical Supercapacitors: Scientific Fundamentals and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Berlin: Springer. 1999 [May 2, 2013]. ISBN 978-0306457364. 
  38. ^ Marin S. Halper, James C. Ellenbogen. Supercapacitors: A Brief Overview (PDF) (技術報告). MITRE Nanosystems Group. March 2006 [January 20, 20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2-01). 
  39. ^ Frackowiak, Elzbieta; Béguin, François. Carbon materials for the electrochemical storage of energy in Capacitors. Carbon. 2001, 39 (6): 937–950. doi:10.1016/S0008-6223(00)00183-4. 
  40. ^ Capacitor cells - ELTON. Elton-cap.com. [May 2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3). 
  41. ^ Hydrogen Storage. Hydrogen Europe. [2020-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1). 
  42. ^ NREL 2013: Blending hydrogen into natural gas pipeline networks: A review of key issues (PDF). [2020-10-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5-27). 
  43. ^ Zyga, Lisa. Why A Hydrogen Economy Doesn't Make Sense. Physorg.com web site (Physorg.com). December 11, 2006: 15–44 [November 17,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1). 
  44. ^ Lux, K.-H. Design of salt caverns for the storage of natural gas, crude oil and compressed air: Geomechanical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abandonment.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009, 313 (1): 93–128. ISSN 0305-8719. doi:10.1144/SP313.7. 
  45. ^ Benchmarking of selected storage options[永久失效連結]
  46. ^ ORNL-Pag.20 (PDF). [2020-10-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8-12-06). 
  47. ^ Varone, Alberto; Ferrari, Michele. Power to liquid and power to gas: An option for the German Energiewende.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英語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5, 45: 207–218. doi:10.1016/j.rser.2015.01.049. [失效連結]
  48. ^ White Paper: A Novel Method For Grid Energy Storage Using Aluminum Fue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lchemy Research, April 2012.
  49. ^ Army discovery may offer new energy source | U.S. Army Research Laboratory. arl.army.mil. [July 9,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9) (英語). 
  50. ^ New process generates hydrogen from aluminum alloy to run engines, fuel cells. [2020-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3). 
  51. ^ Miller, Charles. Illustrated Guide to the National Electrical Cod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 445 (Cengage Learning 2011).
  52. ^ 52.0 52.1 Hassenzahl, W.V.,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 Superconductivity, An Enabling Technology For 21st Century Power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pp. 1447–1453, Vol. 11, Iss. 1, March 2001.
  53. ^ Cheung K.Y.C; Cheung S.T.H.; Navin De Silvia; Juvonen; Singh; Woo J.J. Large-Scale Energy Storage Systems,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ISE2, 2002/2003.
  54. ^ 54.0 54.1 Guilherme de Oliveira e Silva; Patrick Hendrick. Lead-acid batteries coupled with photovoltaics for increased electricity self-sufficiency in households. Applied Energy. September 15, 2016, 178: 856–867. doi:10.1016/j.apenergy.2016.06.003. 
  55. ^ Rebours, Yann G., et al. "A survey of frequency and voltage control ancillary services—Part I: Technical features." Power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22.1 (2007): 350-357.
  56. ^ Wald, Matthew L. Ice or Molten Salt, Not Batteries, to Store Energ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New York Times website, April 21, 2014, and in print on April 22, 2014, p. F7 of the New York edition. Retrieved May 29, 2014.
  57. ^ 邁向零排放:燃料電池是未來交通移動關鍵. 電子工程專輯. September 7, 2020 [November 11,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7). 
  58. ^ Brelje, Benjamin J.; Martins, Joaquim R.R.A. Electric, hybrid, and turboelectric fixed-wing aircraft: A review of concepts, models, and design approaches. Progress in Aerospace Sciences. January 2019, 104: 1–19 [2020-11-15]. doi:10.1016/j.paerosci.2018.06.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0) (英語). 
  59. ^ Herrman, Ulf; Nava, Paul. Thermal Storage Concept for a 50 MW Trough Power Plant in Spain (PDF). www.nrel.gov. NREL. February 13, 2016 [February 13, 20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10-23). 
  60. ^ Doetsch, Christian. Electric Storage Devices – "Definition" of Storage Capacity, Power, Efficiency (PDF). www.iea-eces.org. November 6, 2014 [February 13, 20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2-13). 


Template:新興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