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
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英文: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縮寫為 GBIF),或稱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網絡、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設施,是2001年在世界多國政府資助下成立的一個國際組織,由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公園內的 GBIF 祕書處運作管理,在線運營同名生物學數據庫,旨在向大眾提供無論何時何地均能公開且自由訪問的地球上各種生物的資料。GBIF 以參與國、合作組織作為節點,各節點收集的資料以共同標準、開源格式提供給全球的資料中心,使得這些包含記錄地點、時間的生物資訊得以公開分享。這些生物資訊來源不一,有來自18–19世紀的博物館標本典藏,到近年來業餘學者們發布的附有地理標記的照片。[1][2]
簡稱 | GBIF |
---|---|
成立時間 | 2001年 |
類型 | 國際組織 |
總部 |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公園 (祕書處所在地) |
服務地區 | 全球 |
目標 | 向大眾提供無論何時何地均能公開且自由訪問的地球上各種生物的資料 |
網站 | www |
GBIF 以達爾文核心集標準格式彙整所有不同來源的資料,形成資料庫中億萬條物種出現紀錄的索引基礎。彙整的資料在知識共享許可協議下,供科學家、研究人員及民眾公開自由存取,可應用於同行評審論文發表及政策文件中。[1][2]
GBIF 提供了多種處理和分析工具,可整合零散分布在各單位和部門的生物多樣性數據庫與專業資料,為多源數據的使用和集成提供良好的支持。現時 GBIF 已成為全球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生物多樣性信息數據庫和服務機構,有超過100個國家和機構作為成員加入,截至2014年7月有超過4.6億條數據在全球免費共享。[3]
成立背景
編輯GBIF 的創立,起始於1999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大科學論壇中生物多樣性資訊小組的建議報告。這份報告提出:國際間需要建立可以自由存取生物多樣性資料、資訊的機制,藉由提供可靠正確的科學證據,為經濟、社會帶來益處並促進可持續發展。[1][2]
OECD 的專家小組明確地建議設立一個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讓全球大眾能瀏覽且使用大量的生物多樣性資訊,促進科學研究,提升經濟、生活品質等社會利益,提供自然知識快速成長的基礎,同時避免重覆的勞力和花費。[1][2]
秘書處
編輯GBIF 秘書處目前規劃為四個團隊:
參與合作部門:推動組織成員間的合作、招募新合作夥伴、並增進既有成員的運作能量;
資料產品部門:確保 GBIF 所提供彙整資料的品質與科學價值;
資訊部門:執行資料管理、軟體開發及 GBIF 基礎設施運作;
參考文獻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GBIF 官方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GBIF 常見問題解答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GBIF 網絡系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GBIF 數據發布者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GBIF 中國科學院節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簡體中文)
-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Taiwan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TaiBI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GBIF 臺灣節點(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