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簡介
編輯該手稿是馬克思於1845年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寫的筆記[1]:1。筆記在1844-1847年的筆記本中,標題為《1. 關於費爾巴哈》,馬克思生前並未付梓[1]:1。1888年,恩格斯在整理《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時把它作為附錄首次發表,標題為《馬克思論費爾巴哈》[1]:1。思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的《1888年單行本序言》稱:馬克思「匆匆寫成的供以後研究用的筆記,根本沒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為包含着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是非常寶貴的……十一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1]:1。《提綱》有馬克思1845年的原稿本,恩格思1888年的修改本[1]:1。
寫作原因
編輯1831年和1834年法國里昂工人兩次起義、1836-1848年英國工人憲章運動、1844年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先後失敗,需要有科學理論指導[1]:1。為批判費爾巴哈哲學的錯誤[1]:2。馬克思稱,「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1]:2。
沿革
編輯《提綱》共11條[1]:2。該手稿反映了其對費爾巴哈哲學體系的批判,並歸類為「舊唯物主義」[2]。文中,馬克思還提出基於人類社會而非抽象人類的「新唯物主義」[3]。其文中的第十一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被刻在了馬克思的墓碑上。
評價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呂靜. 《馬克思主義經典解讀》. 北京: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0.
- ^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節):「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於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
- ^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節):「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
- ^ 徐光春.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 武漢. 2017年12月: 285–286.
外部連結
編輯- 德語維基文庫中與本條目相關的原始文獻:Thesen über Feuerbach
- Theses on Feuerbac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rom the Marx-Engels Internet Archive
- Theses on Feuerbac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rom the 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
- LibriVox中的公有領域有聲書《Eleven Theses on Feuerb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