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字譜
減字譜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記譜法,僅用於記錄古琴曲。其屬於指法譜的一種,由更早的文字譜發展而來。它出現於唐代,明代的《神奇秘譜》是已知最早的刊印減字譜集[1]。
歷史
編輯古琴減字譜唐代時已經出現,一般認為由唐代曹柔發明。
唐以前的古琴譜為文字譜,將指法名稱和弦序、徽位結合為文字寫成。然而文字譜十分繁複、使用不便,相傳曹柔將文字譜指法、術語中有特點的部分簡化、組合,發展為減字譜。[2]據明蔣克謙在《琴書大全》中的記載:「制譜始於雍門周。張敷因而別譜,不行於後代。趙耶利出譜兩帙,名參古今,尋者易知。先賢製作,意取周備,然其文極繁,動越兩行,未成一句。後曹柔作減字法,尤為易曉也。」[3]
除曹柔說以外,也有學者認為減字譜早在三國時代便已誕生,為曹植所首創。《琴苑心傳全編》中所記載的「古之為譜,分左右之指法而備立之,操之言一而譜之言數蓗其倍,迨魏植分左右指法而扭為一字」中的「魏植」便被認為是三國魏的曹植。[4]
最初由於不同琴家對於文字譜減取的方式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從減字體系。此後從晚唐到兩宋時期為減字譜的發展期。與之前相比,這一時期一些術語得到了更加簡化,右手「繁聲」指法得到分化,左手指法也獲得了發展,以與聲韻相配。之後減字譜進一步成熟,單聲指法取代了「繁聲」指法,術語也逐漸規範,至南宋時,減字譜已經基本定型。[2][5]現存最早的減字譜為南宋詞人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收錄的《古怨》琴譜。[3]清代《大還閣琴譜》則開始採用了徽分記譜法,相鄰的徽之間分為十等分,按音位標註為「幾徽幾分」,與之前減字譜記載的相對位置相比,使得音位準確度更為提高。[6]
譜字
編輯古琴減字譜將左右手指法、音位等減筆,取偏旁或部首等按一定方式組合為譜字。[7]減字譜通常會在曲名下標明調名,正文由譜字組成,並以小字作為旁註。一個典型的譜字上半部表示左手各指徽位,下半部則表示弦名以及右手指法。例如,譜字「 」左上角的「夕」表示左手無名指,右上角的「十」表示第十徽,下方的「四」指第四弦,「勹」則表示右手中指向內撥彈。[6][8]
如若譜字省去左手徽位或右手指法的標記,則表明與前一譜字相同。[6][8]
據統計,目前存世的減字譜有100餘種,譜字達1000餘個。[7]
常見減字符號
編輯音別符號
編輯符號 | 名稱 | 意義 |
---|---|---|
艹 | 散音 | 空弦音 |
泛音 | 左手輕點徽位,右手撥弦 | |
宀 | 按音 | 左手按弦而彈 |
泛起 | 泛音開始 | |
泛止 | 泛音結束 |
右手指法符號
編輯左手指法符號
編輯左右配合指法符號
編輯符號 | 名稱 | 意義 |
---|---|---|
分開 | 右手得音後左手向上一音位,再次得音後的同時左手回原位,通常為三聲 | |
同聲 | 左手抓起或帶起,同時右手撥空弦,得一聲 | |
𢈈 | 應合 | 左手或上或下以應散音 |
放合 | 左手按弦後內移放出散音,緊接着按彈相鄰弦高八度音以應空弦音 | |
、 | 掐撮聲 | 在之前兩弦上掐撮 |
掐撮三聲 | 連續掩掐撮得三個音 |
其他符號
編輯符號 | 名稱 | 意義 |
---|---|---|
省、 | 少息 | 稍作停頓 |
大息 | 較長停頓 | |
𠂊、刍 | 急 | 急彈 |
爰 | 緩 | 緩彈 |
臤 | 緊 | 快彈 |
慢 | 慢彈 | |
入拍 | 進入正板 | |
入慢 | 進入慢彈 | |
。 | 句號 | 樂句後的停頓 |
日 | 間 | 兩徽之間 |
再作 | 再彈一遍 | |
從頭再作 | 從頭再彈一遍 | |
、 | 曲終 | 全曲結束 |
𢫝 | 操終 | 全曲結束 |
參考文獻
編輯- ^ 朱雅瓊. 《神奇秘谱》的创作缘起考辨. 文藝生活. 2012-05: 162–163 [2014-06-24].
- ^ 2.0 2.1 辭海編輯委員會 (編). 《辞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9: 1009.
- ^ 3.0 3.1 3.2 羅藝峰 (編). 中国古代减字谱再认识(吴志武). 《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2011.
- ^ 王德塤. 《中国乐曲考古学理论与实践》.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8.
- ^ 石門 (編). 《音乐学基础理论》. 遠方出版社. 2005.
- ^ 6.0 6.1 6.2 黃河. 《天籁心经 中国古琴鉴赏》. 湖南美術出版社. 2011.
- ^ 7.0 7.1 陸錫興. 古琴谱减字与其他民族文字的创制. 中國文字研究. 2015, (42).
- ^ 8.0 8.1 8.2 王耀華. 《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
- ^ 成公亮. 减字谱指法符号简释 (PDF). [2019-11-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8-15).
- ^ 李祥霆. 《古琴实用教程 修订版》.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