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毅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

劉昌毅(1914年11月2日—1999年11月1日),原名劉昌義。湖北黃安(今紅安)典明鄉馬鞍石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中將

劉昌毅
個人資料
出生1914年11月2日
 中華民國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七里區馬鞍石村
逝世1999年11月1日(1999歲—11—01)(84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廣州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宗教信仰共產主義
學歷
經歷

生平

編輯

兄弟姊妹九個,靠佃田為生。只讀了三個月的書,學裁縫糊口。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作戰十分勇敢,歷任鄂豫皖紅一師一團通信班班長,紅九軍二十五師七十五團排長、連政治指導員,紅九軍政治部政務科科長,第二十七師七十六團副團長、團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偵察科科長,青年縱隊第三團參謀長,太行軍區第三軍分區參謀長,決死第三縱隊參謀長,太行軍區第三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43年因舊傷復發,住院治療。1943年8月,傷未痊癒帶領第十六團參加林南戰役。戰後,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44年太行軍區組建「國民革命軍南下抗日救國軍第六支隊」(簡稱「南下六支隊」,派往河南開闢抗日根據地。太行南下六支隊在129師385旅13團2、3營的基礎上組建為36、37兩個團,為了加強部隊的戰鬥力,太行軍區從1、2、4、5分區的野戰部隊中各抽調一個能打善戰的主力連隊歸屬南下第六支隊,八路軍總部還從抗日軍政大學抽調部分幹部學員加入到這支部隊,組成了有兩個團、四個連,不到1000人馬能文能武、短小精幹、素質極高的部。設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衛生部,直屬特務連、機炮連和36、37兩個團。

1945年2月28日上午,太行南下第六支隊在129師師部所在地河北省涉縣南莊村外的沙灘上召開動員大會。1945年南下六支隊轉戰豫西嵩山伏牛山一帶,戰鬥八個月,大小戰役60餘次,殲日偽頑8000餘人,開闢了臨汝、寶豐、襄城、密縣、登封、禹縣的抗日根據地。

抗戰勝利後,南下第六支隊到湖北省,整編為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3旅第7團和第8團,成為中原軍區的主力團。劉昌毅任旅長。不久任第一縱隊副司令員。中原突圍後,任鄂西北軍區副司令員。南下第六支隊精編為7團。1947年2月6日,劉昌毅旅被圍於保康縣康家山,突圍後已不足千人,僅有的一部電台被打壞,與上級失去聯繫。劉昌毅決定重返大別山。1947年4月中旬,進抵皖西金寨縣,伏擊追敵一個團,殲敵兩個營。戰後進至潛山縣皖西工委會合,召開聯席會議,合編為皖西人民自衛軍任司令員,全面負責皖西地區的工作。1947年9月13日,皖西人民自衛軍與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三縱隊會師。1947年10月24日,劉昌毅見到了劉鄧首長。1947年11月調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三縱隊副司令員。1949年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五軍副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鐵道公安部隊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旅順基地司令員,海軍青島基地司令員,1960年至1969年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北海艦隊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

戰爭中負傷13次。

1955年,授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軍銜。1955年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參考

編輯
  1. ^ 劉昌毅,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0年3月10日查閱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職務  
前任:
首任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司令員
1960年8月-1969年8月
繼任:
馬忠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