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葦

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家、作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

劉雪葦(1912年11月20日—1998年11月8日),原名劉茂隆,筆名雪葦貴州郎岱人,中國現當代文藝理論家、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新文藝出版社社長與總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總編輯。[1][2]

劉雪葦
出生劉茂隆
1912年11月20日
 中國貴州省安順府郎岱廳
(今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郎岱鎮
逝世1998年11月8日(1998歲—11—08)(85歲)
 中國北京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受影響於艾格尼絲·史沫特萊魯迅
個人資料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劉雪葦早年在上海接觸寫作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創作的同時進行左翼活動。後回到家鄉貴州進行中國共產黨的地下工作,被捕入獄後越獄回到上海,響應魯迅「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口號。1937年,劉雪葦前往延安,在延安擔任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同時參與編輯機關和文藝刊物與文藝理論研究。1946年,劉雪葦離開延安,前往山東上海等地負責文化工作。後受「胡風反革命集團案」影響,被捕入獄,直到1980年平反。

劉雪葦在文界的身份長期介于于專業研究者與行政管理者之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年後承擔更多的行政工作,沒有更多時間花在專業研究與創作上,所以創作較少。其代表作有《論文學的工農兵方向》、《魯迅散論》,前者系統地闡述了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思想,後者研究並認為魯迅思想的具有一貫性。

生平

編輯

早年生活

編輯

1912年11月20日,劉雪葦出生於貴州郎岱的一個手工業者家庭。自幼家中貧困,在郎岱縣城上完小學後,受親友資助前往貴陽中等師範學校求學。[2]

1931年元月,貴陽中等師範學校畢業後,劉雪葦經漢口前往上海,想要報考上海勞動大學附屬勞動中學,但抵滬時學校已經停辦,為維持生計,他便在開明書店當學徒。在此期間,他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思想。[3][4]

1932年,受艾格尼絲·史沫特萊的報告文學影響,劉雪葦撰寫一篇文學報告體小說《小工通訊》交送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不久之後便加入左聯,在1932年年底的左聯第二屆執行委員會選舉中,當選執委會委員。同年2月,劉雪葦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0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期間,經人介紹結識了魯迅。[2][4]

1934年10月,劉雪葦因與當時共青團中央的政見不和,受到不公待遇後,回到家鄉貴州,以貴州省立貴陽師範學校(今貴陽學院)為基地,成立星光讀書會,宣傳馬列主義[5][6]

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到達貴州遵義,決定成立中共貴州省工作委員會,增補劉雪葦為貴州省工委委員。4月,陳惕廬到貴州,成立了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貴州特務室。不久,中統發現了劉雪葦位於萬寶街住處實為中共地下機關。7月19日,劉雪葦被捕,在為中共黨員的看守董亮清的幫助下,劉雪葦於8月20日成功越獄。越獄後,劉雪葦前往上海。[7][8]

1936年,在上海文壇關於「國防文學」與「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論爭中,劉雪葦撰寫數十篇文章支持魯迅提出的「大眾文學」,從此正式開始研究文藝理論。同年6月,經聶紺弩介紹,劉雪葦結識了胡風[3][9]

延安時期

編輯

1937年9月,劉雪葦前往延安向中共中央報告貴州地下工作情況,之後便留在延安直到1946年。[2]延安期間,在政治上,劉雪葦先後擔任馬列學院(後為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員、特別研究員。劉雪葦做為中央研究院代表,受邀參加了全部三次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全體大會,並記錄毛澤東演講,記錄稿成為《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原始稿件。延安整風開始後,劉雪葦在中央研究院批鬥會上,第一個揭露王實味具有托派思想。[10][11]文學活動方面,劉雪葦參與編輯機關和文藝刊物,如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同時參加選編了《斯大林選集》、《魯迅論文選集》、《魯迅小說選集》等書目,以及成立業餘補習學校星期文藝學園。[4]

國共內戰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編輯

1946年,劉雪葦前往山東接手《山東文化》,同時擔任山東省文聯黨總支書記,副會長。1947年,劉雪葦前往大連,在大連著成《論文學的工農兵方向》。[3][2]

1948年,劉雪葦回到山東參加創辦政治教育學校。1948年7月,劉雪葦擔任任華東大學(今山東大學)教務主任。1949年3月,劉雪葦任華東大學文藝工作團團長,隨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前往上海,參與創辦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擔任教務處長。[12][13]

1951年3月至1952年11月,劉雪葦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宣傳部文藝處處長。1952年12月,劉雪葦調任華東行政委員會文化局常務副局長、黨組書記。1952年8月,新文藝出版社(今上海文藝出版社)成立,劉雪葦同時擔任第一任社長兼總編輯。1953年底,受上海的「周揚派」與「胡風派」爭鬥影響,且因劉雪葦曾推薦胡風擔任華東文聯主席而非「周揚派」的夏衍(時任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以及搜集夏衍的「黑材料」,劉雪葦的新文藝出版社社長職位被除去,1954年1月,他的《文藝月報》編委資格又被取消。[12][14]

1955年初,劉雪葦從華東文化局調中央文化部,擔任社會文化管理局副局長。[12]調任後,在「胡風反革命集團案」前夕,劉雪葦與胡風的關係被認定為「類似饒漱石高崗的關係」,同時文化部黨組內部,曾針對劉雪葦進行過批評會。不久,劉雪葦被拘留。[15]1955年五六月間,《人民日報》連發三篇批鬥「胡風集團」的文章,其中多次提到劉雪葦,將劉雪葦稱為「胡風集團分子」。[16]最後,劉雪葦被打成「胡風反革命集團」第二號人物,定為「反革命分子」,撤銷中國共產黨黨內外一切職務,保留黨籍。從1955年到1980年,期間劉雪葦兩次被關押,長達18年,後被下放到河北省涿鹿縣文化館工作。[3]

1980年,劉雪葦得到平反,先後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總編輯、顧問,後於1982年10月退休。[12]

1998年11月8日,劉雪葦因病在北京逝世。[17]

創作

編輯

劉雪葦代表作有《論文學的工農兵方向》(1948年出版)、《魯迅散論》(1984出版)、過去集(後更名為《兩間集》,又更名《論文一集》,1948年出版)、論文二集(1952出版)。[2]

劉雪葦在文界的身份長期介于于專業研究者與行政管理者之間,1951年後承擔更多的行政工作,沒有更多時間花在專業研究與創作上。因此在魯迅的研究上,研究著述《魯迅散論》雖成書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但實則書中對於魯迅的態度、觀點和表達方式均是劉雪葦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所形成的。在書中,劉雪葦認為魯迅是個徹底的缺點很少的現實主義者,魯迅思想具有一貫性,思想的主要特點是視革命的、樂觀的,他將魯迅思想中的陰影之處成為「內心的『煉獄』」,這種陰影只占魯迅內心的一小部分。[18][19]

在文藝理論上,劉雪葦在延安時期負責星期文藝學園時期,負責編撰《中國新文學史講授提綱》,曾向毛澤東詢問過意見,後得到毛澤東回信鼓勵,劉雪葦將提綱縮寫為《論文學的工農兵方向》的第一章《新文學的歷史說明什麼》,《論文學的工農兵方向》於1948年由大連興華書店出版,該書系統地闡述了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思想。[2][3]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北京語言學院《中國文學家辭典》編委會 (編). 中国文学家辞典 现代第3分册.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24.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刘雪苇. 中國作家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2). 
  3. ^ 3.0 3.1 3.2 3.3 3.4 刘雪苇. 延安日報.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2). 
  4. ^ 4.0 4.1 4.2 冉思堯. 任虹、刘雪苇: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两位贵州人. 文史天地. 2023, (02). ISSN 1671-2145. CNKI GZWD202302015. 
  5. ^ 六枝特區史志辦公室. 中国共产党六枝特区历史 第1卷. : 3. ISBN 978-7-221-08310-4. 
  6. ^ 蒙秋明 (編). 贵阳学院文史资料专辑1.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 137. ISBN 978-7-5643-0938-1. 
  7. ^ 楊序順 (編). 贵州省志 民政志. 方志出版社. ISBN 7-80122-216-4. 
  8. ^ 譚玲. 林青传略. 貴州教育出版社. ISBN 7-5456-0294-3. 
  9. ^ 劉雪葦. 我和胡风关系的始末. 新文學史料. 1987, (04). CNKI XWXS198704006. 
  10. ^ 張海燕; 梅世昌、楊海文. 毛泽东与王实味研究中的相关争议性问题评析.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 (01). ISSN 2096-6431. doi:10.13715/j.cnki.jxupss.2019.01.003. 
  11.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南省潢川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 光州文史资料 王实味专辑. 1995.12. 
  12. ^ 12.0 12.1 12.2 12.3 六盤水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六盘水市志人物志. : 171–172. ISBN 978-7-221-08409-5. 
  13. ^ 山東大學檔案館 (編). 山东大学大事记 1901-1990. 山東大學出版社. : 323. ISBN 7-5607-0578-2. 
  14. ^ 張均. 1953年上海的“周扬派”与“胡风派”之争. 粵海風. 2014, (05). ISSN 1006-7183. doi:10.16591/j.cnki.44-1332/i.2014.05.012. 
  15. ^ 林希. 白色花劫 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大纪实. 長江文藝出版社. : 259. ISBN 978-7-5354-1771-8. 
  16. ^ 陳舜英、王林平 (編). 大写的人 王康纪念文集. 新華出版社. : 24. ISBN 978-7-5011-8735-5. 
  17. ^ 刘雪苇同志逝世. 人民日報. 1998-12-14. 
  18. ^ 黎秀娥. 致命的暗合:张禹与刘雪苇的鲁迅研究. 玉溪師範學院學報. 2015, 31 (06). ISSN 1009-9506. 
  19. ^ 張潔宇. 作为“思想锻炼”的《野草》与鲁迅研究——从刘雪苇《论〈野草〉》说起.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 2021, (06). ISSN 2096-630X. CNKI ZDWJ20210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