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堆六堆之一,為朱一貴事件發生後到西元1895年的乙未戰爭之間存在於屏東平原的一自衛組織。

範圍

編輯
 
六堆分布圖

清治時期港西上里瀰濃莊中壇莊金瓜藔莊吉洋莊龍肚莊竹頭角莊月眉莊新威莊高樹下莊舊藔莊東振新莊港西中里大路關莊。分別為日治時期美濃街轄下的美濃中壇金瓜寮吉洋龍肚竹頭角杉林莊月眉六龜莊新威高樹莊高樹舊寮東振新鹽埔莊大路關十二個大字。另外還有清代港西上里武洛莊的下武洛。

組織

編輯

每堆設總理與副總理各一名外,持旗之正副旗手二人、率隊之正副先鋒二人、專司聯絡的長幹一人、專司備糧事務的督糧一人。[1]

轄莊演變

編輯

光緒年間

編輯

瀰濃莊、中雲莊、竹子門、大埔莊、新圍莊、大路關、竹頭背、龍肚莊、牛埔子、新莊仔、新寮莊、武洛莊、九芎林、柚仔門等十四莊。[2]

明治年間

編輯

美濃、新寮、中壇、蔡葵、龍肚、大路關、竹頭背、莿仔腳、新大路關、九芎林、柚子林、隘丁寮、新圍、老匠寮、楠梓仙、下武洛、上武洛、莿桐坑、板(叛)產、崁頂、新莊仔、大埔、九塊厝、鹽樹下[註 1]、力社、八老爺、苦瓜寮[註 2]等二十七莊。[3]

昭和年間

編輯

瀰濃、牛埔仔、埤頭下、山下、中壇、三降寮、上下竹圍、柚仔林、石橋仔、南頭河、龍肚、木瓜坑、橫山、竹頭角、九芎林、金瓜寮、上下清水、吉洋、上下九寮、上下溪埔寮、大埔、月眉、新威、東振新、新寮、武洛、大路關等二十七莊。[4]

附莊

編輯

另外後期發展出「附堆」組織。緣由是客家聚落發展飽和,部分客家人被迫遷往閩南莊。但基於同鄉情誼仍會互相援助,乃出現附堆組織。

右堆的附堆有楠仔仙月眉、莿桐坑、莿仔寮、叛產厝、崁頂、新莊、大埔、九塊厝、大路關、上武洛、下武洛、鹽樹等十三莊。[5]

注釋

編輯
  1. ^ 此處資料另說明莿桐坑、叛產、崁頂、新莊仔、大埔、九塊厝、鹽樹下等七莊應屬右堆的附堆。
  2. ^ 此處資料另說明力社、八老爺、苦瓜寮等三莊應屬先鋒堆的附堆。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松崎仁三郎《嗚呼忠義亭》,4頁。
  2. ^ 宋九雲《臺南東粵義民誌》
  3. ^ 《臺南縣誌》(1899年),24-27頁。
  4. ^ 松崎仁三郎《嗚呼忠義亭》,5-6頁。
  5. ^ 〈附堆ニ関スル事項〉《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籑》9785冊弟8號〈鳳山縣管內治政一班(元台南縣)〉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