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戰役
1946年哈爾濱戰役,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第一次攻克哈爾濱之戰。時間為1946年4月28日。
戰前背景
編輯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李兆麟率領抗聯小組進駐哈爾濱市。8月20日,蘇聯紅軍解放哈爾濱,並在全市實行了軍事管制。1945年10月17日,東北局派遣鍾子云、王建中、於林、劉鐵男夫婦、何延川夫婦等20餘人抵達哈爾濱,組建濱江省工委,鍾子云任書記,委員有李兆麟、張羅、張觀等,管轄哈爾濱市和濱江省的全部。1945年11月2日,北滿分局成立。11月16日,陳雲、張秀山抵哈爾濱,成立松江省工委、松江軍區、哈爾濱市委,決定鍾子云任哈爾濱市委書記,楊維任副書記兼組織部長;盧冬生任松江軍區司令員、張秀山任軍區政委。陳龍任北滿分局社會部長兼黑吉(北滿)軍區政治部保衛部部長,陳泊任松江省委社會部長,毛誠任哈爾濱市委社會部長。11月17日21時蘇聯駐軍當局(蘇聯遠東第一集團軍軍事委員會委員斯莫利科夫少將)通知中共駐哈市黨、政、軍在11月22日前退出市區,哈爾濱將移交給中國國民黨。11月20日陳雲主持決定北滿分局、松江省的機關撤到賓縣,部隊部署在哈爾濱外圍,李兆麟領導中蘇友協留在哈爾濱市堅持公開鬥爭。1946年3月9日李兆麟被暗殺。
1946年3月下旬,蘇軍開始自南向北陸續撤軍回國,國軍從瀋陽向北進攻四平的背景下,中央與毛澤東連續給東北局發電報,指示要「全力控制長、哈兩市及中東(鐵路)全線」「如果允許,即令周保中部擔負占領任務」。[1]
守方
編輯指揮正規軍、護路軍、警察和形形色色地下軍、先遣軍,共有5 000餘人
攻方
編輯1946年4月初北滿分局在賓縣以359旅司令部、政治部為基礎成立"解放哈爾濱臨時指揮部",黑吉軍區參謀長李天佑任正指揮,359旅旅長劉轉連任副指揮。359旅及松江部隊共1.2萬多人。指揮部設在平房附近。
- 松江軍區:5個團(轄第一、第二、第三、第七、第八團(朝鮮義勇軍第三支隊))、1個炮團
- 第七團:占領火車站、國際飯店、霽虹橋、松花江橋等重要軍事目標
- 359旅:717團、718團、719團、炮兵營、騎兵大隊、特務團,共計7000餘人集結於賓縣。
- 七一七團、炮兵營、騎兵大隊等主要兵力配備在哈市南面的王崗,一七四高地、雙榆樹和平房以北的地段上,主攻方向指向南崗,炮兵營隨七一七團展開,占領發射陣地,騎兵大隊保衛車站、橋梁和追剿外逃的敵人
- 七一九團配備在哈市東面的王鄉屯、靠河寨之間,攻占道外
- 特務團配備在哈市西南的陳家崗、王崗車站附近,主要負責道里
- 七一八團在平房附近作為預備隊。
- 東北民主聯軍直屬山東第七師第19團
- 北安軍區警備第3旅1300人在松花江北岸的松浦集結
經過
編輯哈爾濱市10個市區,民主聯軍已進駐7個區。1946年4月27日,國民黨方面松江省黨政當局大員隨最後一批蘇軍部隊撤離哈爾濱南崗、道里、道外3個區,經海參崴轉道赴上海。
4月28日凌晨5時,解放哈爾濱臨時指揮部命令各部進占各預定目標。
結局
編輯1946年5月3日,哈爾濱市政府成立,劉成棟任市長。設社會局、衛生局、工務局、財政局、教育局、公安局、秘書處。
參考文獻
編輯- ^ 《第四野戰軍戰史》第85-86頁,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