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態學(英語:urban morphology)是研究人類聚居地的形式及其形成和變化過程的學科。[1]該學科旨在通過研究都市圈城市鄉村的組成部分的模式以及所有權或管轄權和占有權,來了解其空間結構和特徵。通常,對物質形式的分析着重於街道模式、地塊模式和建築模式,有時統稱為城市肌理urban grain)。對特定聚居地的分析通常使用地圖資源來進行,其發展過程可通過比較歷史地圖推測得出。

該學科特別注重城市的物質形態如何隨時間變化以及不同城市之間的比較。該領域另一重要部分是關於城市的物理布局中表達的社會形式的研究,以及相反地,物理形式如何生產或再生產各種社會形式。

形態學思想的實質最初見於詩人兼哲學家歌德(1790)的著作。但是,該術語最早是在生物科學中使用的。最近,該詞越來越常用於地理學地質學語文學等學科領域。在地理學中,城市形態學作為一個特定的研究領域,興起於劉易斯·芒福德、James Vance和Sam Bass Warner。英國的Peter Hall和Michael Batty以及法國的Serge Salat也是該領域的重要人物。

城市形態學被認為是對城市組織或肌理的研究,是辨別通常與城市設計有關的環境水平的一種手段。組織包括相連的鄰里的形態(開放空間、建築物)和功能(人類活動)。鄰里在建築物、空間和功能(主題)的排布上表現出可識別的模式,但其中的變化仍符合一套有組織的規則。通過了解城市化過程中嵌入的結構和過程,這種方法挑戰了未規劃環境是「混亂」、「模糊有機」的普遍看法。複雜性科學提供了進一步的解釋,顯示出多個個體的互不協調的行動中如何出現高度規則的城市結構。[2]此外,它也與維持這些結構的長期能量和物質流有關。[3]

結構

編輯

城市形態學處理人類聚居地時,通常視之為長期形成的無意識的產物,它們是通過一代又一代建築活動的積累形成的。這留下了一系列的軌跡,為後續的建築活動提供了框架,並為城市建設過程(例如土地細分、基礎設施建設或建築建造)提供機會和約束。闡明和分析這些軌跡的邏輯是城市形態學的核心問題。

城市形態通常不以對象為中心,因為它強調城市組成部分之間的關係。與語言學類比,其重點放在主動詞彙及其句法上。因此,存在一種趨勢:使用形態學技術研究城市的普通、非紀念性區域,並強調過程及其結構,而非任何特定的狀態或物體,從而超越建築並察看整個建築景觀及其內部邏輯。

羅傑·特蘭西克(Roger Trancik)討論了可指導分析的三種主要的城市空間設計和城市形態理論:

  1. 圖底理論(Figure and Ground theory
  2. 連接理論(Linkage theory
  3. 場所理論(Place Theory

圖底理論英語Figure-ground theory是為了研究覆蓋地表的建築物實體(圖)與開敞的空地(底)之間關係的研究而建立的。每個城市環境都有現狀的實體和空地模式,而運用圖底關係的空間設計方法通過增加、減少或更改圖案的物質幾何形狀來控制這些關係。這些控制的目的是通過建立不同尺度的空間的層次結構,使城市或地區中城市空間的結構更清晰,這些空間各自相對封閉,但彼此之間相互呼應。連接理論則側重於由街道、人行道、線性開放空間或其他物理上連接城市各部分的元素。而場所理論是基於人類需求和使用的結構化系統。[4]

思想流派

編輯

廣義上講,城市形態學有三種學派:意大利、英國和法國學派。

意大利學派以薩維利奧·穆拉托里英語Saverio Muratori的作品為中心,其歷史可追溯至1940年代。穆拉托里嘗試推演其所研究的城市(尤其是威尼斯羅馬)的「運營歷史」,然後為將新建築作品與城市組織的句法進行整合提供基礎。從這種觀點出發的有諸如Gianfranco Caniggia的作品,其中將城市概念化為動態程序類型學的有機結果,該類型學認為政治經濟力量塑造由特定邏輯、要素集和特徵性過程制約的建築景觀。

英國學派以M. R. G. Conzen的作品為中心,他提出了「盎格魯日耳曼人歷史地理學(Anglo-Germanic historico-geographers)」[5]及一種稱為「城鎮規劃分析(town-plan analysis)」的研究方法。根據Conzen,分析的關鍵層面是:

  1. 城鎮規劃
  2. 建築形態模式
  3. 土地利用模式

城鎮規劃又包含三個規劃要素的複合體:

  1. 街道及其在街道系統中的組織方式
  2. 地塊及其匯總成的街區
  3. 建築在街區規劃中的形式

對於Conzen而言,通過歷史了解這些方面和元素的分層是理解城市形態的關鍵。J.W.R. Whitehan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等Conzen的追隨者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已經研究了將這些知識用於歷史和現代城鎮景觀管理的途徑。

法國學派主要以凡爾賽建築學院為基地,為分析城市化進程和相關建築模型積累了廣泛的方法論知識。他們十分強調建成空間對維持社會習俗的重要性;建築景觀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是辯證的,兩者相互影響。

芝加哥學派

編輯

作為一座工業城市,芝加哥的社會經濟問題顯而易見,亟待深入研究。因此,一些城市社會學家和地理學家,例如威廉·艾薩克·托馬斯英語W. I. Thomas(研究移民)、羅伯特·E·帕克歐內斯特·伯吉斯英語Ernest Burgess,試圖分析芝加哥的形態以解決這些問題。

伯吉斯採用生態方法來強調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他使用了類似的生物學因素來解釋工廠分布,並建立了同心圓模型,其中包括中央商務區(CBD)、過渡區(受到商業和移民的侵入)、高級住宅區和幾個通勤區,以及在城市邊緣郊區

形態發生學派

編輯

科學家Maitri Singhai和數學家Nikos Salingaros在形態發生湧現的基礎上創建了新的城市形態學派。亞歷山大在《秋序的本質英語The Nature of Order》中提出,城市發展是一個類似於生物體內細胞生長的計算過程,而這些過程的展開產生了城市景觀及其類型。一些城市主義者試圖將這一理論轉變為一種實用的湧現城市主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Moudon, Anne Vernez. Urban morphology a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Urban Morphology. 1997, 1 (1): 3–10. 
  2. ^ Batty, M. (2009). Cities as Complex Systems: Scaling, Interaction,Networks, Dynamics and Urban Morphologies. In Encyclopedia of Complexity and Systems Science. Springer.
  3. ^ Salat, Serge; Bourdic, Loeiz. Power Laws for Energy Efficient and Resilient Cities.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1, 21: 1193–8. doi:10.1016/j.proeng.2011.11.2130. 
  4. ^ Trancik 1986.
  5. ^ Stojanovski, Todor. Urban morph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Urban morphology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Urban Form). 2022-04, 26 (1): 78-88 [2022-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4) –透過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60354837_Urban_morphology_and_artificial_intelligence. 

延伸閱讀

編輯
  • Conzen, M.R.G., Alnwick, Northumberland: A study in town-plan analysis, London,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69
  • Kropf, Karl, Handbook of urban morphology, London: Wiley, 2017
  • Ley, Karsten: Understanding Urban Forms as Results of a Conditioning System of Interrelated Facto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Some Thoughts on the Issue of Morphologically Defining the Ci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WTH Aachen 2010.
  • Malfroy, Sylvain and Gianfranco Caniggia, L'approche morphologique de la ville et du territoire. Zürich: 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Lehrstuhl fur Städtebaugeschichte, October 1986.
  • Moudon, Anne Vernez, Built for Change: Neighbourhood Architecture in San Francisco.'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86.
  • Moudon, Anne Vernez, Getting to Know the Built Landscape: Typomorphology. in Franck, Karen A and Lynda H Schneekloth, Ordering Space: Types in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94.
  • Panerai, Philippe, Jean-Charles Depaule, Marcelle Demorgon, and Michel Veyrenche, Elements d'analyse urbaine. Brussels: Editions Archives d'Architecture Moderne, 1980.
  • Salat, Serge, Cities and Forms: on sustainable urbanism, Hermann Ed., 201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