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寺 (八大處)
大悲寺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八大處公園內,三山庵與龍王堂之間,為八大處第四處,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1]。現為北京市石景山區佛教協會所在地。
西山八大處——大悲寺 | |
---|---|
2005年的大悲寺山門 | |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石景山區八大處路3號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清 |
編號 | 1-28 |
認定時間 | 1957年 |
歷史
編輯該寺建於遼金時代(1033年),舊名「隱寂寺」,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原有的兩層大殿後面新建了大悲閣,供奉觀世音菩薩。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碑記:「今隱寂寺者,在都城之西,其地直圓,通翠微之界,山勢至此,岡隴盤迴,風氣鬱積,有樹木泉源之勝,四方雲水緇流,多集其間,寺後有餘地,遂起為大悲閣。」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該寺重建,更名為「大悲寺」。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1]
元朝、明朝,該寺為名剎。清朝康熙、乾隆時期香火極盛。康熙帝多次駕臨該寺,召見慧燈和尚,並且賜詩、賜「敕建大悲寺」匾額等等。乾隆帝曾賜該寺住持古梅和尚詩。[1]
2009年,八大處公園對大悲寺的修繕完工。此次修繕恢復了藥師殿及殿內佛像,自山門殿至藥師殿的各殿堂自此完全修復。[2]
2010年12月6日,大悲寺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由北京市石景山區佛教協會接管,並派僧人入住管理。[3]大悲寺成為八大處中繼靈光寺之後,第二個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的寺廟。
建築
編輯大悲寺為三進四合,漢傳佛教建築布局。[1]
- 山門殿:山門上懸掛清康熙帝御題「敕建大悲寺」匾額。山門前原有東、西兩個旗杆,現存夾杆石。兩株古楸樹在山門外正對山門。山門內正中供奉布袋和尚,兩廂供奉四大天王雕塑,布袋和尚背後供奉着韋馱像。[1]
- 大雄寶殿:殿前有明朝古竹兩池。門上懸「大雄寶殿」匾額,兩旁對聯為「渡世有緣皆可渡,禪門無住始為禪」。殿內供奉三世佛,兩廂供奉十八羅漢塑像。十八羅漢像塑於元朝大德二年(1298年),形像生動,傳說為元朝雕塑家劉元的作品,塑像用檀香末和香沙塑成,散發香氣。八大處的佛像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破壞,十八羅漢塑像倖免。[1]
- 觀音殿:原稱「圓通寶殿」,門上懸「悲源海」匾額,兩旁對聯為「不動道場東方成邱墟,琉璃世界西向現彌陀。」殿內供奉彩塑觀音菩薩坐像。殿前有兩株古銀杏,種植於約12至13世紀。 [1]
- 藥師殿:原稱「大悲閣」,殿內供奉藥師佛,兩廂供奉十二藥叉神像。[2]
- 靈塔:多座,其中兩座位於寺後山上。還有一座靠近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