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縣中國名,始建制於唐朝,為今天安徽省天長市的主體。唐朝時設千秋縣,後改名為天長縣。

歷史

編輯

傳說中的帝堯故里三阿之南在其高郵湖區域內。商周時古名卑梁,屬吳國邊邑,《史記·楚世家》記載中關於吳楚戰爭的「卑梁之釁」就發生在今石樑鎮西楚時曾名為東陽郡東晉僑置肥如縣,晉下阿東晉前秦南侵,晉朝謝玄領命北伐後,率領東晉軍隊,從廣陵出發,經大儀銅城龍崗直取三阿。在今天天長市境內展開三阿之戰擊退前秦軍。南北朝時為石樑郡隋朝時屬於揚州永福縣

天長正式置縣是天寶元年(742年),為紀念唐玄宗李隆基生日,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屬淮南道揚州(廣陵郡)。天寶七年(748年),千秋節改為天長節,千秋縣也隨之易名天長縣。五代十國南唐保大十五年(公元957),割六合天長雄州。未幾,以六合還隸揚州,以天長為雄州。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南唐獻江北雄州等14州予後周。宋朝開寶八年(公元975),將雄州改為天長軍,兼領天長縣,屬淮南路揚州。

宋朝之前大多數時間屬於揚州,南宋由於邊境戰事,建炎元年(1127年)復置天長軍,紹興元年(1131年)再次入揚州。紹興十一年(1141年)於揚州天長縣,仍置天長軍,轄三縣:天長縣、盱眙縣招信縣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屬招信路,次年屬臨淮府,至元二十年屬淮安路臨淮府,至元二十七年臨淮府廢,改屬淮安路泗州。明清兩朝,天長與盱眙一起屬泗州,先後隸屬於南直隸江南省、和安徽省(含蘇皖邊區皖北行署區)。

1938年,日軍占領縣城。1940年,新四軍占據銅城鎮等地。民國32年(1943年)2月,蘇皖邊區政府淮南解放區將天長縣與高郵縣合併成立天高縣,民國33年(1944年)9月天高辦事處分為天長、高郵兩縣,民國34年(1945年)4月又合併為天高縣,民國34年(1945年)11月再度分設。其間天長(天高)縣均屬津浦路東。1946年6月,解放區蘇皖邊區政府為紀念新四軍副軍長羅炳輝,將天長縣改名為炳輝縣,不久,國軍占領縣城,恢復天長縣名稱。民國36年(1947年),共產黨領導下的天長縣政府恢復,民國37年(1948年)4月與高郵合併為天高縣政府,12月18日又改稱炳輝縣,隸屬江淮一分區專員公署。

民國38年1月(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天長,原高寶縣所屬地域從炳輝縣中劃出。重新使用炳輝縣名稱,隸屬滁縣專區。1960年1月,恢復天長縣名稱。

1978年,安徽省遭遇特大旱災。同年9月初,時任滁縣地區地委書記的王郁昭主持召開了四級幹部會議,布置生產自救及秋耕秋種工作。會上,部分基層幹部公開報告生產自救「秘密武器」稱,天長縣新街公社實行棉花包產到戶,為中國改革開放標誌性事件大包幹的雛形。

1993年12月,天長撤縣設市。2001年底,36個鄉鎮合併為28個鄉鎮、街道,2007年又合併為14個鎮、1個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