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邊溝農場,是曾經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酒泉市境內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的一個農場,距離酒泉市區東北約30公里。最初為1954年建立的一個勞改農場,1957年轉為勞教農場,1961年10月撤銷,原址現為夾邊溝林場。1957年至1960年間,前後有來自甘肅省各地的三千多名「右派」被送到夾邊溝農場勞動教養。由於恰逢大饑荒等原因,大多數在該農場勞教的右派因飢餓而死亡,這一事件又被稱為「夾邊溝事件」或「夾邊溝慘案」。

建立

編輯

夾邊溝」本為村名,因村子的一邊為被當地人叫「邊牆」的古長城,另一邊是排洪溝而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解放軍第三軍在夾邊溝開闢了一個軍墾農場,並於1952年興建夾邊溝水庫,後因大壩壩坡滲流,存在嚴重隱患而將水庫廢棄。1954年3月[a]甘肅省勞改部門在夾邊溝建立勞改農場,行政名稱為「甘肅省第八勞改管教支隊」,對外稱「國營夾邊溝新建勞改農場」,設計規模為關押40至50人[2]。農場的場部位於夾邊溝村龍王廟原址,離夾邊溝村約有二里路程。計劃將夾邊溝建設成為水澆旱田作物型的穀物農場,農作物以春小麥為主,並利用農場西面天然草灘發展部分畜牧業[3]。1956年7月,轉為就業農場,除了安置的刑滿釋放的勞改就業人員,其他犯人大多被遷到馬鬃山勞改農場[4][1]

1957年下半年,隨着「反右派鬥爭」擴大化[5],夾邊溝農場成為接收甘肅省各地「右派」分子的勞教農場,改稱「酒泉夾邊溝勞改勞教農場」。夾邊溝農場接收的第一批勞教人員是1957年11月初甘肅省酒泉運輸公司的4人、勞改局的4人和11月16日張掖專區機關的48人。此後直到1960年底,陸續有3千名左右的右派分子被送到該農場接收勞動教養,具體數據各材料稍有不同[6][1]

饑荒

編輯

夾邊溝農場環境惡劣,營地地區的農業僅限於被鹽沼和沙漠環繞的綠洲中的小片草地,再加上勞教人員過多,農場無法自給自足[7]。恰逢全國性的大饑荒,而且當時農場管教和上級部門按照「右派就是反動派」的邏輯,未給農場提供充足的糧食[6][1],1960年下半年,農場開始有人餓死[7]

1960年6月,中共甘肅省委成立省農墾委員會。成立當月,農墾委員會召開河西農墾會議,提出在河西走廊開荒四千萬畝。9月,中共張掖地委按上級指示,提出再新建12處農場的目標,計劃在高台縣明水灘新建的明水河農場就是其中一個。夾邊溝農場接到張掖地委通知後,除留下少數人員留守外,將其他一千九百多人全部調往明水灘。由於糧食不足,明水灘幾乎沒有基礎設施,大批勞教人員被凍死、餓死[8]:32。為了生存,囚犯吃樹葉、樹皮、蠕蟲和老鼠[7][9],甚至包括糞便和死人的肉[10][2][7][9]。死者的屍體未被埋在營地周圍的沙丘上,因為倖存的囚犯太虛弱,無法掩埋[7][11]

1960年11月上旬,在甘肅河西地區檢查工作的內務部部長錢瑛發現夾邊溝農場和明水大河農場餓死人的情況。接着,中央派出檢查團到甘肅開展「搶救人命工作」,檢查團以錢瑛為團長,公安部部長王昭為副團長,水利部部長傅作義等參加。張掖地委派地委組織部副部長馬長義調查夾邊溝和明水大河農場,至十二月中旬將在明水灘的勞教人員接到高台縣搶救,夾邊溝農場也同時開始搶救人命,並開始分批審查陸續將教養人員遣返[8]:32-33

調往明水灘的一千九百多人僅搶救回二百多人,加上留守夾邊溝的、在夾邊溝下屬石炭溝煤礦的,以及勞教期間逃跑的等,倖存者只有五百多人[8]:33。1961年10月,政府下令關閉夾邊溝並進行掩飾,甘肅當局指派一名醫生為每個死去的囚犯偽造各種自然死亡原因的病歷,但從未提及飢餓[2][9]

後續

編輯

1961年,勞教農場撤銷,成立紅星農場。1968年,紅星農場由解放軍接收管理。1973年,改建為酒泉地區長城機械化林場。1982年,更名為「酒泉縣長城林場」,1985年改稱「酒泉市長城林場」[12]。2003年,改稱「酒泉夾邊溝林場」,為酒泉市肅州區林業局管轄的一個生態林場[13]

勞教人員數量

編輯

根據甘肅省甘發(64)60號文件統計,原共有2369人被送到夾邊溝農場,其中右派分子887人,反革命分子898人,壞分子438人,反黨、反社會主義分子68人,貪污、違法亂紀分子78人。據曾在1960年底中央工作組來後被抽到高台農場成立的一個臨時辦公室的倖存者臘靜華回憶,臨時辦公室統計總人數有三千多,倖存者有五百多。1958年最高峰時,農場向勞改局匯報的人數為3074人,其中女性32人。據管教人員司繼才日記記載,1959年11月發放冬衣時,共有3136人。由於農場中有一些因故未記錄在案的勞教人員,因此作家趙旭估計總人數應在3500人左右。勞教人員中大部分死難者為男性,女性通常會被安排到一些勞動強度弱的崗位上,因而得以倖存。[1][8]:28

農場組織

編輯

農場領導

編輯

1956年3月,劉振玉任夾邊溝農場第一任場長[14][b],第一副場長為王德富,第二副場長為姚世虎,教導員為申有義。1957年反右運動後期,申有義被劃為「中右」調往新疆。1959年,王德富和姚世虎調到安西馬鬃山勞改農場。[8]:31

1958年底,升級為縣級單位,張宏被任命為夾邊溝書記兼場長,梁步雲任副書記,劉振玉為副場長。1959年,張宏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改在農場趕馬車[15]。原甘肅省金塔縣縣長張和祥被任命為場長,但因被打成地方主義反黨分子未就任既被撤職,送夾邊溝勞動教養。張宏被打倒後,農場主要由劉振玉領導,但由於劉振玉黨籍一直未被恢復,所以職務為副場長。[8]:31

科室情況

編輯

夾邊溝農場最初為科級單位,1958年人數增加到三千多後升級為縣級單位。下設管教股(對外稱教育科)、財務股(對外稱財務科)、生產股、秘書股和醫務所等,生產股下轄場部的三個大隊。[8]:30

分隊情況

編輯

1958年5月之前,全場為一個大隊,10個小隊。1958年6月,劃分農業隊、基建隊、副業隊;同時開始建新添屯作業站。大隊長、教導員、中隊長、指導員由農場管教幹部擔任;大隊和中隊的文書、統計、管理員、糧秣、司務員、上士、小隊長和班長等從勞教人員中選任。

夾邊溝農場場部及新添屯作業站各大隊情況[8]:30
大隊 所分小隊及作業內容
農業隊 共分7個小隊。一小隊負責種菜,二小隊、三小隊、四小隊和五小隊大田作業,六小隊澆水播種,七小隊分管馬車組、大車組、積肥組、馬號、羊圈
基建隊 共分6個小隊。基建隊負責挖渠、挖排鹼溝
副業隊 負責農場副業,常抽調人員配合基建隊
其他 有時會設有輕勞隊和病號隊。另設有科研組、工業組、木工組、鐵工組、磨麵組、養豬組、化工組、林業組等專業小組
新添屯作業站 分5個小隊,農業、基建小隊各2個,副業小隊1個

相關作品

編輯
年份 名稱 體裁 簡介 來源
2000年 夾邊溝記事/告別夾邊溝 紀實性小說 作家楊顯惠著。2000年開始在《上海文學》連載,2002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0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以「告別夾邊溝」為名出版,2008年由花城出版社重版。2017年7月,《夾邊溝記事》等多部書籍從中國電子商務網站下架。 [16][17]
2001年 經歷——我的1957年 回憶錄 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原右派勞教者和鳳鳴的回憶錄,由於作者的丈夫王景超在夾邊溝農場勞教,書中對夾邊溝多有提及 [18][19][17]
2002年 苦太陽 長篇小說 龐瑞琳與賈凡合著,獲2004年甘肅省委宣傳部第四屆敦煌文藝獎、2005年甘肅省文聯首屆黃河文藝獎 [20][21]
2003年 蒙恩歷程 回憶錄 夾邊溝倖存者李景沆的自傳,天馬圖書有限公司出版 [22][17]
2004年 尋找家園 自傳性文集 高爾泰自傳性文集,2004年花城出版社最早出版 [23][17]
2004年 恍若隔世·回眸夾邊溝 長篇紀實文學 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邢同義曾任甘肅人民廣播電台副台長、酒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24]
2010年 夾邊溝 電影 中國導演王兵根據小說《告別夾邊溝》改編,2010年9月6日上映 [25]
2013年 風雪夾邊溝 紀實性小說 甘肅作家趙旭著,2013年台灣出版 [26][17]
2014年 反右運動夾邊溝慘案倖存者證言 訪談記錄 趙旭根據多年來對右派和夾邊溝倖存者的訪談記錄和廣泛收集的一些文獻、資料寫成。2014年在台灣出版 [4][8]
2017年 夾邊溝祭事 紀錄片 艾曉明拍攝,2017年3月4日香港首映 [27][28]
2018年 死靈魂 紀錄片 第71屆坎城影展特別放映,並入選金眼睛獎 [29][30]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一說夾邊溝農場成立於1954年7月[1]
  2. ^ 據夾邊溝另一位管教人員朱照南回憶,劉振玉到夾邊溝時已是1956年下半年[1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龔雲. 正确评价夹边沟事件. 求是網-世界社會主義研究. 2017-04-25 [2017-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8). 
  2. ^ 2.0 2.1 2.2 Howard W. French (2009): Survivors' Stories From China,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Edition, August 25, 2009, page C1. [2022-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1). 
  3. ^ 1954年《酒泉專員公署公安處國營夾邊溝新建勞改農場計劃任務書》
  4. ^ 4.0 4.1 趙旭. 从《反右运动夹边沟惨案幸存者证言》看反右运动的反动性. 民主中國. 2017-03-29 [2017-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0). 
  5. ^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2卷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456頁
  6. ^ 6.0 6.1 李若建. 庶民右派:基层反右运动的社会学解读 (PDF). 開放時代. 2008, (4) [2019-08-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1-23). 
  7. ^ 7.0 7.1 7.2 7.3 7.4 Wen Huang (2009): I hope to be remembered as a writer who speaks the truth, guest post at Three Percent - a resource for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2022-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30).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趙旭. 反右運動夾邊溝慘案倖存者證言. 新銳文創. 2014. ISBN 9789865716066 (中文(繁體)). 
  9. ^ 9.0 9.1 9.2 N.N. (2007): The Unknown Gulag, PRI's The World, December 4, 2007. [2022-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2). 
  10. ^ Sarah Halzack (2009): Surviving Jiabiangou, The Washington Post, August 23, 2009. [2022-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6). 
  11. ^ James D. Seymour, Richard Anderson (1998): New ghosts, old ghosts: prisons and labor reform camps in China, And East Gate Book, p. 179, footnote B
  12. ^ 第八篇 林业. 酒泉市志. [2023-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6) –透過肅州區圖書館. 
  13. ^ 艾晓明:夹边沟遗址遭破坏令人痛心. [2022-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4). 
  14. ^ 刘振玉. 西北革命歷史網. [201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6). 
  15. ^ 15.0 15.1 反右運動夾邊溝慘案倖存者證言.朱照南篇. 博客來: 035. [2017-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0). 
  16. ^ 《夹边沟记事》等多部书籍从国内电子商务网站下架. www.solidot.org. 2017-07-15 [2017-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3).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黃勇. 夾邊溝右派勞教文學書寫 (PDF). 香港中文大學. 2007-05-06 [2019-08-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1-23). 
  18. ^ 朱正. 读和凤鸣著《经历——我的1957年》. 炎黃春秋. 2007, (1): 61–64. 
  19. ^ 和鳳鳴. 经历——我的1957年. 敦煌文藝出版社. 2006-01. ISBN 9787805875682. 
  20. ^ 贾凡. 博雅人物網. [2019-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3). 
  21. ^ 龐瑞林; 賈凡. 苦太阳. 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2-04. ISBN 9787104013334. 
  22. ^ 李景沆. 蒙恩历程. 基督教書庫. [2019-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0). 
  23. ^ 高爾泰. 寻找家园. 花城出版社. 2004-05. ISBN 7-5360-4280-9. 
  24. ^ 王若冰. 邢同义《恍若隔世·回眸夹边沟》研讨会在沪举行. 每日甘肅-甘肅日報. 2006-07-24 [2019-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1). 
  25. ^ 中国片再次惊喜威尼斯 王兵新作加入逐狮大战. mtime. [2012-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15). 
  26. ^ 趙旭. 风雪夹边沟. 作家出版. 2007. ISBN 9787506323888. 
  27. ^ 海彥. 纪录片夹边沟祭事导演斥公安骚扰受访者. 美國之音. 2017-03-16 [2019-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9). 
  28. ^ 中国右派农场惨案纪录片在香港首映. 美國之音. 2017-03-02 [2019-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0). 
  29. ^ Nicolas Rapold. 《死靈魂》:記錄中國勞改營倖存者的苦難記憶. 紐約時報. 2018-05-08 [2018-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1) (中文(繁體)). 
  30. ^ Jacques Mandelbaum. Cannes 2018 : « Les Ames mortes », mémoires plurielles des crimes maoïstes. 世界報. 2018-05-09 [2018-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9) (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