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巷文學朝鮮王朝後半期出現的由兩班士大夫之外的廣大平民階層人士組成的漢文詩歌派別,領軍人物是趙秀三。「委巷」一詞出自《禮記·檀弓》「小功不為位者也,是委巷之禮也」。這裡的「委巷之禮」指的是民間俗禮。《晉書*王恭傳》也有「(司馬)道子嘗集朝士,置酒於東府,尚書令謝石因醉為委巷之歌。」「委巷之歌」意為民歌巷謠之類。朝鮮王朝的身份等級分為宗親、國舅、駙馬、兩班、中人、庶孽、胥吏、常民、賤民九個等級。委巷人指的是中人、庶孽、胥吏等階層。委巷人大部分居住在漢陽北部的貧民區,特別是白蓮峰西到弼雲台居住着大量的平民百姓。白蓮峰、弼雲台、玉流洞和六角峴等名勝地經常有委巷人在茶餘飯後聚集着召開「詩友會」。《漢京識略*名勝條》云:「弼雲台,在城內仁王山下。… …京城人春日看花,必先數此地。而委巷人攜酒賦詩,日日坌集,俗稱其詩曰:『弼雲颱風月』」[1]:1095-1096

委巷人稱自己的漢詩為「風謠」,以區別於士大夫的漢詩。委巷人提倡「風」、「雅」兼備,認為文學創作的「善鳴」不在貴賤,並提出與「載道論」相對應的「天機論」[1]:1096-1097。《昭代風謠》、《風謠續選》和《風謠三選》是委巷詩人最主要的三部作品集,此外還有《劉家雜詠》、《海東遺珠子》等[2]:405

發展階段

編輯

委巷文學的發展經歷了大體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形成和平穩發展期。第二階段是取代豐碩成果的18世紀後半期到19世紀中期。第三階段是逐步走進衰弱的19世紀後半期。[1]:1096-1107

委巷文學始於崔奇男(1586-1665年)。崔奇男號龜谷,為宮奴,因詩才出眾而得到申欽的大力提拔。他與南應琛、鄭禮南、金孝一、崔大立、鄭南壽等人在1658年合編了第一部委巷詩人詩集《六家雜詠》,收錄有261首詩作。崔奇男經常與這幾位胥吏詩人在三清洞賦詩唱吟,因此他們也被稱為「三清詩社」。此外,崔奇男還留有《龜谷集》,其中《龜谷詩稿》收錄有447首漢詩。續崔奇男之後,又出現了洪世泰(1653-1725年)、高時彥(1671-1734年)等代表性委巷詩人。其中高時彥與蔡彭胤(1669-1731年)編撰了詩歌集《昭代風謠》,並與其成員約定每60年發行一部委巷詩歌集。[1]:1097-1100

18世紀後半期到19世紀中期,委巷文學在第一階段的發展基礎上出現繁榮的局面。千壽慶(1758-1818年)遵照前人的遺志在1797年出版了《風謠續選》,收錄了333人的詩作。他還創建了當時非常有名的「松石園詩社」。張混(1759-1828年)、趙秀三(1762-1849年)等都是松石園詩社的主要成員。詩社的名氣甚至達到「解詩者,無少長,未與松石會者,人為之恥」(趙熙龍:《壺山外記》)的程度。張混被後人稱為「委巷詩人中的大家」。他同時也參加「玉溪詩社」,並創作出了在士大夫詩人中都很難尋覓的「異體詩」[1]:1104-1100。委巷詩人中成就最高要數趙秀三。金命喜評價他說:「經畹文心老未灰,西州述作盡雄哉。杜詩韓筆傳神在,朔雪邊風鏈骨來。」(《山泉集*題趙芝園西州詩卷》)。韓致堯稱:「三十年重讀秋齋詩,愈見當時未見奇」(《東郎集》)作為委巷文學的「旗幟」,後世有人甚至將他和崔致遠李奎報李齊賢一起稱為朝鮮古代文學史上的四大傑出詩人[1]:1097-1100[2]:412

進入19世紀後,隨着朝鮮城市的發展,市民階層開始逐漸形成。適應市民情趣的辭說時調、雜歌、盤索里小說等創作繁榮發展。原本模糊的中人和市民階層的界限開始變得明晰。委巷文學由於一味進行漢詩創作,盲目追尋士大夫文學,逐步走向保守。由於沒有新穎的內容和體裁,委巷文學開始陷入衰弱,失去了原有的文學地位。李尚迪(1803-1865年)、鄭壽銅(1808-1858年)等是這一時期為數不多的優秀委巷詩人,詩社主要有「稷下社」、「斐然詩社」、「六橋詩社」等。[1]:1107-1108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李岩; 徐建順、池水涌、俞成雲. 《朝鲜文学通史》.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9月. ISBN 978-7-5097-1511-6. 
  2. ^ 2.0 2.1 韋旭昇著. 《韩国文学史》.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7月. ISBN 978-7-301-1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