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大議會

威尼斯大議會義大利語Maggior Consiglio),起初名為智者委員會拉丁語Consilium Sapientis),是威尼斯共和國存在於1172和1797年之間的一個政治機構。議會成員由世襲貴族組成,在威尼斯總督宮舉行會議。大議會並不直接決定候選者,而是通過抽籤確定他們的提名人,再進行投票,這項制度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1]大議會擁有立法權和選舉十人團的權利。[2][3]

大議會會議,Andrea Brustolon

12-15世紀

編輯

在1143年,「智者委員會」作為代表主權者,即包括平民和貴族在內的自由民的永久機構(即威尼斯公民大會英語Concio (Venice)義大利語Concio)而設立。1172年委員會被改造成為代表威尼斯人的議會,即威尼斯大議會。該委員會最初包括35個成員,後來逐步增加到100多個。1179年,四十人議會在大議會的基礎上成立,起到類似於最高法院的作用。 1286年,總督喬凡尼·丹多洛在任時,貴族就已提出將大議會的成員資格變為世襲制,不過幾次提議均被拒絕。丹多洛死後,總督彼得羅·格拉丹尼格和一批貴族堅持要求改革大議會選舉制度以保證共和國政府的穩定。於是1297年,威尼斯制定了塞拉塔法(大議會閉鎖英語Serrata del Maggior Consiglio),規定大議會成員必須是近四年內的大議會成員,或是他們的父系親屬。同時為了接納新成員,每年將抽籤從現任議會成員的後代中選出四十人做候選人。1307年和1316年制定了進一步的法律,還制定了貴族的名單,只有名單中的成員有被選入大議會的資格。[4]1423年,威尼斯公民大會被廢除。[5]

這一階段的威尼斯大議會可以決定共和國的一切事務。總督不能違反大議會的指令,並且其財產受議會監督。[6]議會可以審判罪犯,例如帕多瓦領主弗朗切斯科·諾維洛·卡拉拉被俘後,1406年經大議會審判被處決。議會也可直接負責外交,例如向外國派遣使節等。[7]

16-18世紀

編輯
 
總督宮中威尼斯大議會的議事廳

在1506年和1526年,威尼斯政府進行了關於出生和婚姻的調查以確定新的貴族。1527年,議會決定將威尼斯一些重要家族的成員接納進來。這時大議會達到了最大規模,擁有2746名成員。[8]在塞拉塔法通過後,大議會的成員數大大增加。在十六世紀,其規模常常達2000人以上。大議會的效率很低,因此產生了一些更加精簡的政府機構,例如威尼斯參議院。同時大議會的職權也多被轉移給十人團。

在少數情況下,大議會可接納新的家族進入,在基奧賈戰爭克里特戰爭期間,出於為戰爭募集資金的原因,幾個富有家族被授予了貴族地位。同時,隨着時間推移,一部分原先的貴族成為窮人,他們被禁止參與商業貿易,通常依靠政府津貼為生。這部分貴族中的大議會成員與其他貴族經常產生矛盾,並且他們使賄選現象開始出現。[9][10]

1797年5月,拿破崙侵略前,在無法抵禦法軍的情況下,威尼斯大議會接受了末任總督盧多維科·馬寧的辭職,並且投票解散了威尼斯共和國,將權力交給一個臨時政府。[2][7]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Miranda Mowbray and Dieter Gollmann. Electing the Doge of Venice: Analysis of a 13th Century Protocol. [July 12,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4). 
  2. ^ 2.0 2.1 Lane, Frederic. Venice, a maritime republic. JHU Press. 1973: 112, 434–438. ISBN 978-0-8018-1460-0. 
  3. ^ Manin, Bernard. The Principles of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63–64. ISBN 0-521-45891-9. 
  4. ^ The Papacy and the Levant, 1204-1571, four volumes,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329, 1976–1984, ISBN 978-0-87169-114-9 
  5. ^ Frederic C. Lane, Storia di Venezia, Torino: Edizioni Einaudi, 1978: 133
  6. ^ Avner Greif.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Social Structure, and Institutional Success: Reflections From Genoa and Venice During the Commercial Revolution.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1995, 151 (4): 734–740. 
  7. ^ 7.0 7.1 Horatio Forbes Brown. Venice: a historical sketch of the republic. London: Percival & Co. 1893: 248, 269, 423-424. 
  8. ^ Alessandra Fregolent. Giorgione. Milano. 2001: 11. ISBN 88-8310-184-7. 
  9. ^ James H. Johnson. Venice Incognito: Masks in the Serene Republic.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 March 2011: 149– [8 May 2012]. ISBN 978-0-520-26771-8. 
  10. ^ Eco O. G. Haitsma Mulier. The myth of Venice and Dutch republican though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Van Gorcum. 1980: 12 [8 May 2012]. ISBN 978-90-232-17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