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邯鄲故城
宋邯鄲故城或稱宋代邯鄲城、宋邯鄲城,是指北宋時期修建河北路境內的邯鄲城池風貌,位於今邯鄲市。由於年代久遠和戰亂、洪水等破壞等因素,宋代的邯鄲故城全部處於黃河故道之下。
歷史
編輯960年,北宋建立,歷經唐末和五代時期戰爭的破壞仍然使邯鄲呈現出經濟蕭條、人口流遷、田園荒蕪的景況。宋太祖即位以來治理天下,重視農業發展。邯鄲得到迅速發展,糧食產量為北方首位,《宋史》記載:天下一統地理,獨一肥鄉首例。與此同時還開始大規模城市建設,但是隨着大運河航運的興盛,以及行政區劃的重新劃分,邯鄲的大名悄然崛起,不僅僅是河北路治所(省府),後來還晉升為都城東京汴梁(今開封)的陪都,稱「北京大名府」。邯鄲城的地位即城市規模遠不如大名府。北宋末年,金國入侵中原,邯鄲地區遭受金兵的劫掠,因長期的戰亂,逐漸衰落,後來被洪水淹沒,現在在4米之下的黃河河沙之中,但仍然完整地保留[參1]。
布局
編輯通過宋代的文人騷客來到邯鄲旅行所寫下遊記及當地的縣官治理城鎮的歷史記錄可以看出,北宋的邯鄲城還有城牆、郡樓、寬闊的護城河[參2]等城建規模,在城內的縣廨中的大學堂叫做「青堂」[參3],主簿廳前有一口水塘,種植了許多荷花,夏季時節,塘中「風翻芡盤卷,萬嘴爭低昂」[參4]。
而歷經千年的叢台雖然為邯鄲城的標誌,但是北宋時期,叢台已經破敗不堪了,甚至被人稱為「荊棘梵梵百尺堆」[參5],勾起人們「忝離」之感—「可憐全趙繁華地,留作行人萬古愁」[參6],但它作為一處古蹟,仍未坍塌,聳立在「縣中東北隅」,「故址猶十仭」[參7],不失為是一座高大的宏偉的建築[參8],也是人們遊玩及登觀的去處之一。另外,北宋時期的邯鄲人還用叢台城內的泥土燒制一種名叫「澄泥」的硯台。這種「澄泥硯」頗有名氣,知磁州王幾道罷任後,曾將一方「澄泥硯」和一方相州的「古瓦硯」贈送給著名詩人梅堯臣[參9]。
叢台之下,有一所佛祠。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二月,賀鑄罷監磁州都作院、改監徐州寶豐監時,曾經與其好友邯鄲知縣杜儼同游邯鄲城。他們先登叢台遠眺「太行西北來」的景致,然後又到台下,到佛祠遊玩。在佛祠的庭院內,他們發現了一段斷碑,經確認是唐朝尚書丞相嚴挺之所寫的《叢台懷古賦》[參10],此二人價格斷碑鑲嵌到佛祠的影壁牆上。
從佛祠的往西走二三里就到了一處主人姓王的王氏莊園[參11][參12]。到了王氏園,正好碰上主人在這裡舉行祭神,置酒高會,俳倡齊聚。作為一所私家的園林,王氏園也算的上是宋代邯鄲的一處景觀[參13]。
在邯鄲城南的滏水河畔,有一顆枯死的大古槐。梟狐之類的野生動物利用那中空的樹幹築起了巢窩。一天夜裡,有人在樹下寄宿,突然聽到古槐李發出陣陣的沉吟之聲。此事於是流傳開來,認為這是神樹,並為此神築壇建社,香火不斷[參14]。
參考資料
編輯- ^ 孫繼民; 郝良真. 《邯郸简史》.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90年: 第179—192頁. ISBN 7507404676.
- ^ 《慶湖遺老詩集·卷二·邯鄲郡樓晚望》
- ^ 《慶湖遺老詩集·卷九·李固道中懷杜邯鄲》
- ^ 《慶湖遺老詩集·卷二·食芡食作》
- ^ 《畫墁集·卷三·叢台》
- ^ 《姑溪居士前集·卷五》
- ^ 《慶湖遺老詩集·卷一·叢台歌序》
- ^ 《慶湖遺老詩集·卷一·叢台歌》:叢台,趙武靈王築,起地三百尺。
- ^ 梅堯臣,《王幾道罷磁州遺澄泥、古瓦二硯》。
- ^ 《慶湖遺老詩集·卷二·寄杜仲觀》;乃蔡有鄰書臨書嚴挺之《叢台懷古賦》也
- ^ 《慶湖遺老詩集·卷二·寄杜仲觀》;佛祠西去二三里,有王氏園。
- ^ 賀鑄,《寄杜仲觀》:西尋王氏園,一徑趨成偎。
- ^ 《慶湖遺老詩集·卷二·寄杜仲觀》
- ^ 《慶湖遺老詩集·卷二·老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