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
寄生蟲(英語:parasitic worm)指的是以寄生為生的各種無脊椎動物。寄生蟲屬宏觀寄生物,其成蟲形態一般可以用肉眼看到。寄生蟲中有不少是腸道寄生蟲,經土壤傳播。其餘像血吸蟲這種則是在血管內生活。螞蟥、單殖吸蟲則是在體外寄生,因此不屬於內寄生蟲。
內寄生蟲在宿主體內生活、進食。內寄生蟲從宿主那裡獲得養分和庇護,同時也阻止宿主吸收營養,有時候會給宿主造成虛弱和疾病的症狀。內寄生蟲一般不能完全在宿主體內繁殖,其生命周期的一些階段需要在體外度過。[1]內寄生蟲能在哺乳動物體內存活多年,是靠其分泌免疫調控物質,控制宿主免疫反應的能力。[2]內寄生蟲全都是卵生[來源請求]。蟲卵外部有一層殼,可以保護蟲卵,在環境中存留幾個月至幾年。
多細胞類的寄生蟲多數為蠕蟲狀,英文稱為「Helminth」,造成的病一般叫做蠕蟲病。
寄生蟲與人類
編輯人體對寄生在人體身上的寄生蟲來說是理想的棲息環境。它們可能透過空氣,飲用水,食物或直接接觸進入人體。寄生蟲通常有固定在人體身上的能力,如為適應寄生生活而發展出來的器官:豬肉絛蟲的新皮(Neodermis)、帶鈎和吸盤的頭節(Scolex)、退化的腸、節片(Proglottid)繁殖和水蛭的吸盤等;或者是寄生蟲形態的變化,如寄生鯰吸血後身體會膨脹。牛肉絛蟲在10周內可從一受精卵生長至2-4米長[來源請求],而且受感染者一開始並無感覺。數周后可發現糞便里含有會動的蟲體節,每個體節可含5萬個受精卵。
蟎蟲等細小節肢動物可以寄生在人的表面皮膚。人的消化道可被豬肉絛蟲、牛肉絛蟲等寄生。若寄生蟲進入人體循環系統,可以攻擊白細胞,寄生在肺、肝等臟器或是堵塞血管或淋巴管,引起如肝硬化、門脈高壓、象皮病等疾病。人如果是豬肉絛蟲的中間宿主,寄生蟲甚至可能到達心臟或大腦,危及生命。
此章節的準確性有爭議。 |
而人類想完全隔絕寄生蟲又是不可能的。據BBC Exclusive稱,全球有14億人受到寄生蟲危及健康的威脅。而每個人身上都「棲息」有過100萬隻寄生細菌、昆蟲。特別是在衛生條件較差的非洲和亞洲,蚊子猖獗,飲用水污染嚴重,人民營養不良,可見到班氏絲蟲引起的象皮病等寄生蟲疾病。
寄生蟲可能改變寄主的行為,以完成自身的生活史。人類若受到腦部寄生蟲的寄生,如終生寄生在腦部的弓形蟲,反應能力會降低。非洲麥地那龍線蟲需要在水中產下幼蟲,因此它們會寄生在人的腳部,給與病人灼燒感,使得病人不得不進入附近河流湖泊之類的水域洗刷,寄生蟲就能得到其需要的繁殖環境。鼠類感染弓形蟲後,不會逃避天敵貓的捕食,使寄生蟲得以在終宿主貓身上繼續發育。
參考資料
編輯- ^ CDC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bout parasites. CDC. [28 Nov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5).
- ^ Jirillo, E., Magrone, T., Miragliotta, G. (2014). "Immunomodulation by Parasitic Helminths and its Therapeutic Exploita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Pineda, M.A., Harnett, W. (eds.), Immune Response to Parasitic Infections (Vol. 2, pp. 175–212), Bentham eBooks, doi:10.2174/97816080598501140201, ISBN 978-1-60805-9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