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蘭登伯格訴俄亥俄州案
布蘭登伯格訴俄亥俄州案(英語:Brandenburg v. Ohio),395 U.S. 444 (1969),是美國最高法院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案件,法院根據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1]裁定,政府不得懲罰發表煽動性言論的人,除非該人發表的言論「煽動他人立即實施違法行為」,而且該煽動性言論的確可能會造成他人立即犯罪[2]:702。美國最高法院否決了俄亥俄州的《組織犯罪防治法》,《組織犯罪防治法》禁止任何人發表有關犯罪、破壞、暴力或其他恐怖手段的言論[3]。
布蘭登伯格訴俄亥俄州案 Brandenburg v. Ohio | |
---|---|
辯論:1969年2月27日 判決:1969年6月8日 | |
案件全名 | 布蘭登伯格訴俄亥俄州案 Clarence Brandenburg v. State of Ohio |
引註案號 | 395 U.S. 444 |
既往案件 | Defendant convicted, 俄亥俄州普通法院, 漢密爾頓縣, (Dec. 5, 1966); affirmed without opinion, 俄亥俄州地方上訴法院, (Feb. 16, 1968); appeal dismissed without opinion, 俄亥俄最高法院 (June 12, 1968); probable jurisdiction noted, 393 U.S. 948 (1968). |
後續案件 | None |
法庭判決 | |
俄亥俄州《組織犯罪防治法》違憲。美國最高法院認定,不得懲罰發表煽動性言論的人,除非該人發表的言論「煽動他人立即實施違法行為」,而且該煽動性言論的確可能會造成他人立即犯罪。 | |
法庭意見 | |
全體一致意見 | |
協同意見 | Black |
協同意見 | Douglas |
適用法條 | |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 Ohio Rev. Code § 2923.13 | |
本案推翻了先前的一項或多項判決 | |
申克訴合眾國案, 249 U.S. 47 (1919) 惠特尼訴加利福尼亞州案, 247 U.S. 357 (1927) 丹尼斯訴合眾國案 341 U.S. 494 (1951) |
背景
編輯1964年夏天,三K黨俄亥俄州領導人克拉倫斯·布蘭登伯格(Clarence Brandenburg)在漢密爾頓縣舉行了一場集會[4]。布蘭登伯格在集會上辱罵黑人和猶太人及其支持者,並聲稱美國的總統、國會、最高法院鎮壓白人,宣布有40萬人將於7月4日向國會進軍。結果布蘭登伯格被控違反了俄亥俄州的《組織犯罪防治法》。俄亥俄州法院判布蘭登伯格1000美元罰款和10年監禁。布蘭登伯格不服判決,以《組織犯罪防治法》違憲為由上訴至美國最高法院[5]。
1969年6月9日,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俄亥俄州法院的判決,認定《組織犯罪防治法》違憲。法院認為,政府不得懲罰發表煽動性言論的人,除非該人發表的言論「煽動他人立即實施違法行為」,而且該煽動性言論的確可能會造成他人立即犯罪[2]:702。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___ U.S. ___.
- ^ 2.0 2.1 Parker, Richard A. Parker, Richard A. , 編. Free Speech on Tri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s on Landmark Supreme Court Decisions. Tuscaloosa, AL: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2003: 145–159. ISBN 978-0-8173-1301-2.
- ^ 布兰登伯格诉俄亥俄州案(Brandenburg v. Ohio).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失效連結]
- ^ Steve Kissing, "Brandenburg v. Ohio," 辛辛那提雜誌, August 2001, pp. 14-15.
- ^ 美國國務院(U.S. Department of State)國際信息局(全球公共事務局). 说明言论自由含义的三个案例.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