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的意識形態分類問題
一些學者通過研究發現,或直接認為當代中國的左派更多的與毛澤東思想、保守主義、中國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和國家主義相關,右派更多的與資本主義、自由主義和市場化相關。這有時被認為與經典的左派和右派區分顯著不同。
研究
編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左派」通常被認為與激進有關,而「右派」通常與投降、懦弱聯繫在一起[1]:146。1955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擴大的第六次全體會議上表示,「事物在時間中運動,到那個時候該辦了,就要辦,你不准辦,就叫右傾;還沒有到時候,你要勉強辦,就叫『左』傾」[2][3]:526。在反右運動中,超過五十萬人因為意識形態上傾向自由主義而被貼上「右派」的標籤[3]:526。文化大革命期間,「右派」是「黑五類」之一[3]:526。
自1970年以來,對大眾意識形態的測量和研究已日漸成熟,然而,對當代中國大眾意識形態的研究並不多。相關研究或可最早追溯到1996年黎安友和史天健的論文《中國特色的左派右派:鄧小平中國的問題與陣線》(Left and Ri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sues and Alignments in Deng Xiaoping's China),在這篇論文中,黎安友和史天健將當代中國的「左派」與對後社會主義政策的「保守」聯繫在一起[4]:537[5]:91。不過在此4年前的1992年,余英時和姜義華曾在《二十一世紀》就「保守主義」在中國的定義進行辯論[6][7][8]。最初提出「中國新左派」一詞的記者楊平認為,20世紀80年代自由主義「新啟蒙運動」終結之後,保守主義逐漸成為中國的主流,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左派作為當時中國自由主義的反對者,實際上是「一種文化保守主義的表現」[9]。同樣,1993年「中國社會流動與社會變遷調查」中,「左派」被發現更多與威權主義有關,而「右派」與民主主義有關[3]:532。而2002年的「亞洲晴雨表調查」中,受訪者的政治光譜和對政治的理解發生了變化,此外,該次調查發現一些受訪者將左右派的概念顛倒[3]:529-532、536。
2007年,北大未名BBS貼出了網友集體製作的「中國政治坐標系」,選取的三個維度分別為政治觀念、經濟觀念和社會文化觀念[5]:91。詹妮弗·潘和徐軼青最初認為這個政治坐標系主要從經濟視角定義左右派,即支持社會主義威權制、民族主義、傳統文化的「保守左派」與支持個人自由、市場化改革和憲政民主的「自由右派」[10]:461[a]。2016年,陸曄、楚亞傑和沈菲通過分析2010年的一份全國性調查的數據同樣得到了類似的對立[11]。
2022年,彼得·貝蒂、Rong Chen和卡里姆·貝塔什認為在經濟問題上,中國的「保守左派」類似於美國的自由派甚至接近美國的社會主義者,支持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然而,在政治和社會問題上,中國的「保守左派」更接近於美國的保守派,而與自由派沒什麼共同點,中國的「保守左派」和美國的保守派一樣都支持國家團結、愛國主義、國家安全和傳統文化;而中國的「自由右派」在社會問題上更接近美國的自由派,二者都支持個人自由[10]。
不足
編輯彼得·貝蒂、Rong Chen和卡里姆·貝塔什認為「保守左派」-「自由右派」的政治光譜不夠全面,特別是其不能涵蓋中國新左派和新儒家[10]:461。秦暉認為在中國進行左右派的區分沒有意義,並提出了尺蠖效應,不過他也認同中國的「左派」有「極右」的傾向[12]。
參見
編輯注釋
編輯- ^ 二人在後來版本的論文中不再明確將前者稱為左派將後者稱為右派,參見:Pan, Jennifer; Xu, Yiqing. China’s Ideological Spectrum [中國的意識形態光譜].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2018-01, 80 (1): 254–273 [2024-12-20]. ISSN 0022-3816. doi:10.1086/694255.。
參考文獻
編輯- ^ 馬得勇; 王麗娜. 中国网民的意识形态立场及其形成——一个实证的分析. 社會. 2015-09-20, 35 (5): 142–167 [2024-12-19]. ISSN 1004-8804 (中文(簡體)).
- ^ 毛澤東. 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 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2024-12-24] (中文(簡體)).
- ^ 3.0 3.1 3.2 3.3 3.4 Wu, Jason Y. Categorical Confusion: Ideological Labels in China [分類混亂:中國的意識形態標籤].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2023-06-01, 76 (2): 524–539 [2024-12-19]. ISSN 1065-9129. doi:10.1177/10659129221087264 (英語).
- ^ Nathan, Andrew J.; Shi, Tianjian. Left and Ri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sues and Alignments in Deng Xiaoping's China [中國特色的左派右派:鄧小平中國的問題與陣線]. World Politics. 1996-07, 48 (4): 522–550 [2024-12-19]. ISSN 1086-3338. doi:10.1353/wp.1996.0013 (英語).
- ^ 5.0 5.1 馬得勇; 張曙霞. 中國網民的「左」與「右」 (PDF). 二十一世紀. 2014-04-01, (42): 86–103 [2024-12-19] (中文(繁體)).
- ^ 徐友漁. 关于激进与保守之争. 社會科學論壇. 2004, (11): 39–41 [2024-12-20] (中文(簡體)).
- ^ 余英時. 再論中國現代思想中的激進與保守──答姜義華先生 (PDF). 二十一世紀. 1992, (10): 134–142 [2024-12-20] (中文(繁體)).
- ^ 姜義華. 激進與保守:與余英時先生商榷 (PDF). 二十一世紀. 1992, (10): 143–149 [2024-12-20] (中文(繁體)).
- ^ Lei, Letian. The mirage of the alleged Chinese new left [所謂中國新左派的海市蜃樓]. 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 2024-07-11: 1–22 [2024-12-20]. ISSN 1356-9317. doi:10.1080/13569317.2024.2370972.
- ^ 10.0 10.1 10.2 Beattie, Peter; Chen, Rong; Bettache, Karim. When Left Is Right and Right Is Left: The 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of Political Ideology in China [當左為右、右為左:中國政治意識形態的心理關聯]. Political Psychology. 2022, 43 (3): 457–488 [2024-12-19]. ISSN 1467-9221. doi:10.1111/pops.12776 (英語).
- ^ Lu, Ye; Chu, Yajie; Shen, Fei. Mass media, new technology, and ideology: An analysis of political trends in China [大眾傳媒、新技術與意識形態:中國政治趨勢分析]. Global Media and China. 2016-03-01, 1 (1-2): 70–101 [2024-12-20]. ISSN 2059-4364. doi:10.1177/2059436416648799 (英語).
- ^ 林怡君 (編). 「左」與「右」:「中國模式」下的思想界 (PDF). 當代中國研究. [202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