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裔智利人
德裔智利人(西班牙語:germanochilenos,德語:Deutsch-Chilenen ) 是父母雙方或一方有德國血統的智利公民。1846-1914年間,約3萬名德國移民來到智利,現在的德裔智利人基本全都是這些人的後代。德意志1848年革命後,移民他國的德國人數量明顯增多 [2] [3] [4]。
德裔智利人 Deutsch-Chilenen · Germanochilenos | |
---|---|
總人口 | |
around 1,000,000 [1] (5,3% of the Chilean population) | |
分佈地區 | |
瓦爾迪維亞、瓦爾帕萊索、聖地亞哥、特木科、塔爾卡、康塞普西翁、比尼亞德爾馬、奧索爾諾、巴拉斯港、比亞里卡 | |
語言 | |
西班牙語 德語 | |
宗教信仰 | |
天主教會 信義宗 猶太教 | |
相關族群 | |
德意志人、德裔美國人、德裔阿根廷人、德裔巴西人、德裔加拿大人、德裔墨西哥人、德裔巴拉圭人、德裔秘魯人、德裔烏拉圭人、德裔委內瑞拉人 |
19世紀中期至今,德裔人口為智利的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19世紀的德裔移民來到智利後主要定居在智利五大自然區中的南區(西班牙語:Zona Sur)中的阿勞卡尼亞大區、河大區以及湖大區,非正式地理區域「湖區」(主要適用於旅遊業)也在上述大區之內。
歷史
編輯西班牙殖民地境內的德意志人
編輯智利歷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德國人是巴托洛梅·布魯門塔爾(Bartolomé Blumenthal,西班牙語名為巴托洛梅·弗洛雷斯),16世紀時,他跟隨西班牙征服者佩德羅·德·巴爾迪維亞來到今智利境內。巴爾迪維亞推翻土著統治後創建了聖地亞哥,也就是今日智利的首都。當地原住民馬普切人的多名酋長也遭到巴爾迪維亞拘禁,後者的目的是搞垮土著的社會。1541年9月11日,想要解救酋長的馬普切人對聖地亞哥市發動反擊,保衛城市的殖民者中就有布魯門塔爾。
布魯門塔爾後來為西班牙人經營殖民地出了力,他們曾奮鬥過的地方就是今日聖地亞哥首都大區的塔拉甘特省。布魯門塔爾是這個新殖民地中第一位工程師,他的女婿彼得·利斯珀格(西班牙語名為佩德羅·利斯珀格爾,生於德國沃爾姆斯)在1572年當上了聖地亞哥市長。
另一位德國人約翰·馮·波恩(西語名為胡安·波恩)也是巴爾迪維亞的遠征隊伍的一員,在1544年奉命建立了拉塞雷納。
19世紀
編輯漢堡和瓦爾帕萊索
編輯1818年,智利從西班牙獨立,開始了與更多國家的貿易往來。港口城市瓦爾帕萊索與德國港口城市漢堡建立了密切的通航關係,來自德國的商人經常會在瓦爾帕萊索做生意,有些人就長期定居在這裡了。
1838年5月9日,德裔移民在瓦爾帕萊索創辦了第一家德國文化機構「瓦爾帕萊索德國俱樂部」,作為德裔居民和遊客的聚會場所。德裔人口在俱樂部組織文學、音樂以及戲劇活動,豐富了整個城市的文化生活。一位名叫Aquinas Ried的醫生憑藉編寫歌劇和創作詩歌及戲劇而在城中出了名。俱樂部下屬的管弦樂隊和合唱團經常表演由當地音樂家創作的樂曲[5]。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意志帝國海軍東亞艦隊在科羅內爾海戰中擊敗英軍後在智利海岸短期停留,馬克西米連·馮·斯比上將及其麾下官兵就在瓦爾帕萊索德國俱樂部受到了款待[6]。
開發智利南部
編輯1848年德意志革命爆發時,智利政府曾向德裔移民發出過邀請。此前,德國移民中介Bernhard Eunom Philippi就已經從黑森招來了9個工人家庭。
1845年選擇性移民法令出台後,德裔移民開始大量進入智利。智利政府出台這項法案就是為了讓更多經濟、文化水平較高的移民去開發南部地區,具體來說就是瓦爾迪維亞和蒙特港之間的地區。智利外交官文森特·佩雷斯·羅薩雷斯在時任總統曼努埃爾·蒙特·托雷斯的授權下負責這個移民項目。德國移民的到來振興了智利經濟,也讓南部地區改頭換面。第一批德裔殖民者的領袖卡爾·安萬特(Karl Anwandter,西班牙語名為卡洛斯·安萬特)就曾如此宣布他們的目標:
我們會成為吃苦耐勞的智利人,在新祖國與其他國民共同保家衛國,不會比任何其他智利人要差,抵禦一切外國勢力的壓迫,拿出捍衛祖國、家庭以及自身利益的力量,為新祖國謀福祉。絕不讓智利為接納我們而後悔。」
——Carlos Anwandter
19世紀早期,瓦爾迪維亞的城市及經濟發展相當有限,智利政府為刺激經濟發展而開啟了重點移民計劃,外交官羅薩雷斯全權負責。上千名德裔移民通過這項計劃定居瓦爾迪維亞,為當地的農業和工業發展帶來了前沿技術與實際知識。一些新移民在瓦爾迪維亞安了家,還有些得到的是未開墾土地,一切都靠他們自己的勞動[7]。
瓦爾迪維亞離海岸不遠,坐落在卡耶-卡耶河畔,稱她是座德國城也不為過。在城裡到處都是德國面孔,店鋪招牌上寫着德文和西班牙文,城中還有一座很大的德國學校、一座德國人創辦的教堂以及很多德國社團。德國人還在這裡開了大型製鞋廠,還有必不可少的啤酒廠……
——Carl Skottsberg
1848年德意志革命後的十餘年裡,不少自由派革命難民從德國移民智利。延基韋湖地區的弗魯蒂亞爾、奧克泰港、巴拉斯港、奧索爾諾以及蒙特港等城鎮是他們的主要定居地。1900年左右,瓦爾迪維亞已經在德裔移民的幫助下發展為工業重鎮,德國人開辦的霍夫曼麵粉廠以及魯德洛夫製鞋廠等企業成為了經濟支柱。
20世紀
編輯到了1930年代中期,瓦爾迪維亞以及奧索爾諾周圍的土地基本已被全部開墾。部分德裔移民因此繼續向南開發,他們來到了艾森地區的普玉華皮(Puyuhuapi)海峽。
之後,智利迎來了新一批德國移民潮,很多人在聖地亞哥和特木科安了家。不少移民在新國家創辦了自己的企業,其中一個例子就是霍斯特·保羅曼(Horst Paulmann)在阿勞卡尼亞大區首府特木科開辦的小商店,這個產業後來發展成了桑克薩集團(Cencosud),它是阿勞卡尼亞的一大商業集團。
在納粹黨於1933年上台前,智利國內就已經出現了一個德裔移民創建的高度納粹化的青年組織[8]。納粹德國成立後對德裔智利人群體奉行納粹化政策,認為他們以及他們的組織是在大西洋對岸擴張納粹思想的基石。大部分德裔智利人對納粹德國都持被動支持的態度,智利國內的德國新教信義宗教會也深受納粹主義影響。德國納粹黨甚至在智利還擁有分部[8]。
二戰期間,很多德國猶太人在大屠殺之前及期間逃亡智利。智利電視主持人弗朗西斯科(Don Francisco是他的藝名,原名馬里奧·路易斯·克羅伊茨貝格·布魯門費爾德)以及左翼政客、商人托馬斯·赫爾什(Tomás Hirsch)的家庭就是在此期間移民智利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大量前納粹德國官員逃亡南美洲,智利就是目的地國家之一。戰犯、黨衛隊旗隊領袖(相當於國防軍上校)瓦爾特·勞夫(Walter Rauff)就是其中之一。馬烏萊大區境內的德國人聚居地尊嚴殖民地的創建者鮑爾·謝弗·施奈德就是一名前德軍軍醫。在尊嚴殖民地中,大量囚徒遭到非人道待遇。戰後逃至智利的納粹分子的具體人數至今不明。
今日的德裔智利人
編輯目前,德裔智利人的具體人口已不得而知,在過去的150年裡,很多早期移民都與當地人通婚並逐漸融入了智利社會。據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結果,智利國內生活着8000名德國公民。
一項調查研究表明,約有50萬智利人擁有德國血統。
約有2萬名智利人會說德語[9]。智利國內也有德語學校[10]、德語報紙和期刊(如<禿鷹>,一家德語周報)。
第一代移民
編輯宗教信仰
編輯很多移民智利的德國人都是羅馬天主教徒,但也有人把新教信義宗信仰帶到了智利。
參考文獻
編輯- ^ Alemanes en Chile: Entre el pasado colono y el presente empresarial | DW | 31.03.2011. [2021-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 ^ Los colonos. [2021-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6).
- ^ Alemanes en Chile. (PDF). [2021-09-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0-16).
- ^ Colonización Alemana en Llanquihue. [2021-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9).
- ^ Orígenes del Club Alemán y Primer Centro Cultural del Antiguo Valparaíso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1 August 2009.
- ^ Sondhaus, Lawrence. The Great War at Sea: A Naval History of the First World W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76–77.
- ^ Luis Otero, La Huella del Fuego: Historia de los bosques y cambios en el paisaje del sur de Chile (Valdivia, Editorial Pehuen)
- ^ 8.0 8.1 Nocera, Raffaele, Ruptura con el Eje y el alineamiento con Estados Unidos. Chile durante la Segunda Guerra Mundial, Historia (history of the Americas journal), 2005, 38 (2): 397–444 [2021-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7) (西班牙語)
- ^ Peter Rosenberg. Deutsche Minderheiten in Lateinamerika (German) (PDF). Europa-Universität Frankfurt/Oder. [22 January 20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 November 2012).
- ^ Deutsche Schulen in Chile (German) (PDF). The German Embassy in Santiago. 25 November 2011 [22 Jan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