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寧縣
懷寧縣,位於中國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皖河下游,大別山南麓前沿,是安慶市下轄的一個縣,是黃梅戲的形成和發源地。懷寧縣東臨安慶市區,西與潛山縣、太湖縣相連,西南部與望江縣相接,北隔大沙河與桐城市相望[2]。
懷寧縣 | |
---|---|
縣 | |
坐標:30°44′06″N 116°49′25″E / 30.73493°N 116.82354°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安徽省安慶市 |
政府駐地 | 高河鎮 |
面積 | |
• 總計 | 1,357.55 平方公里(524.15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496,683人 |
• 密度 | 366人/平方公里(948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241,120人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246100 |
電話區號 | 0556 |
車輛號牌 | 皖H |
行政區劃代碼 | 340822 |
國內生產毛額(2019) | ¥300.3億 |
• 人均 | ¥48908.8 |
網站 | 懷寧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
懷寧縣面積1350平方千米,人口70.67萬。郵政編碼246100。縣人民政府駐高河鎮(2002年1月18日由石牌鎮搬遷至此)。懷寧縣處沿江平原與皖西山區接壤地帶。境內兼有低山丘陵和平原沙洲。皖河納岳西、潛山、太湖南流諸水,橫貫本縣南部入長江。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3℃,年降水量1294毫米。礦藏有銅、銀、鉛、鋅、大理石、石灰岩[3]等。
歷史沿革
編輯名稱由來
編輯晉代始置懷寧縣,縣名由來一般有3種說法:
- 據《資治通鑑》註:「蓋以懷寧蠻左」;
- 據《名勝志》為「懷寧茲土」之意;
- 取「永懷安寧」之意。
此後,懷寧縣名一直沿用至今。
春秋戰國
編輯春秋屬皖、桐二國之地。戰國為楚、吳屬地。
秦漢及三國時期
編輯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廢衡山國置淮南國,屬淮南國;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分淮南國置衡山國,屬衡山國;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又廢衡山國為廬江郡,屬廬江郡,隸揚州;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設樅陽郡,後為廬江郡,皖、樅兩縣分領;王莽新朝時,歸屬如故。
東漢沿前制,屬揚州刺史部廬江郡之舒、皖縣地。建武初年(公元25年),皖縣復為侯國,後復為縣;元和二年(公元85年),改屬六安國;章和二年(公元88年),復屬廬江郡。
三國仍為廬江郡。舒、皖二縣地為魏、吳兵爭之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前屬魏,後屬吳。
兩晉、南北朝
編輯西晉復漢制,屬廬江郡舒、皖及龍舒縣地;永嘉亂後,皖縣廢。
東晉安帝義熙年間(公元405~418年),劉裕平桓玄之亂後,分廬江郡置晉熙郡及懷寧縣於皖縣故地,屬晉熙郡。
南北朝宋武帝割揚州大江以西為豫州,晉熙郡懷寧縣屬之;南齊沿宋制,懷寧縣屬豫州晉熙郡;其後分屬梁之晉州、北齊之江州及陳之熙州。
隋唐
編輯隋初廢郡置州,改晉熙郡為熙州,懷寧縣屬熙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州為郡,屬同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同安郡為舒州;五年(公元622年),分懷寧縣為皖城、梅城、皖陽、安樂四縣,屬舒州;七年(公元624年),仍恢復為懷寧縣;九年(公元626年)後,州郡屢經變更,先後於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舒州為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郡為盛唐郡;乾元元年(758年)改盛唐郡為舒州,懷寧縣亦隨改屬之,隸歸淮南道。
五代十國
編輯宋、元
編輯北宋前期仍屬舒州同安郡;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後,屬淮南路;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後,屬淮南西路;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置德慶軍,屬德慶軍。
南宋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改德慶軍為安慶軍;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升安慶軍為安慶府,懷寧縣屬之,仍隸淮南西路。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安慶府為安慶路總管府,隸蘄黃宣慰司;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置宣慰司,直屬江南省;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析西部清朝、玉照二鄉分置潛山縣,至此,今懷寧縣境大體己定。
明、清
編輯明初改安慶路為寧江府;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改寧江府為安慶府,懷寧縣先後屬之,隸南直隸。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屬江南省安慶府;十八年(公元1661年),屬江南左布政使司安慶府;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移治安慶府,懷寧屬安慶府。
民國
編輯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道,實行省、縣兩級制,懷寧縣直屬安徽省;三年至十七年(1914~1928年),屬安慶道;十七年(1928年)8月,復廢道,直屬安徽省;二十一年(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屬第一專區;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曾一度改屬安慶專區;三十五年(1946年)直至解放前夕,仍屬第一專區。
共和國時期
編輯1949年2月,為迎接安慶解放,中共皖西區黨委、皖西行署決定,析原懷寧縣城的中心、樅陽、集賢、大觀4鎮設立安慶市。
1949年4月-5月,設皖北、皖南行署,屬皖北行署。1952年7月,撤銷行署,成立安徽省,下設專區,屬安慶專區。1949年10月3日,縣委、縣政府遷駐石牌;10月10日,撤銷安慶市建制,市區劃歸懷寧縣,成立懷寧縣城關區。1950年5月21日,縣委、縣政府由石牌遷駐安慶;10月25日,恢復安慶市建制,隸屬安慶專署;12月11日,縣委、縣政府由安慶遷回石牌[4]。
1979年4月,將月山公社的馬鞍、旗星、牧嶺3個大隊劃歸銅陵市。同年12月,又將新洲、長風、老峰、白澤湖4個公社和總鋪公社的東風(後稱沙橋)、向陽(後稱象山)、砂橋(後稱眉山)3個大隊劃入安慶市郊區。2005年,則將大龍山鎮、五橫鄉和海口鎮、山口鎮分別劃入安慶市宜秀區和大觀區[5]。
行政區劃
編輯高河鎮、石牌鎮、月山鎮、馬廟鎮、金拱鎮、茶嶺鎮、公嶺鎮、黃墩鎮、三橋鎮、小市鎮、黃龍鎮、平山鎮、臘樹鎮、洪鋪鎮、江鎮鎮、涼亭鄉、石鏡鄉、秀山鄉、清河鄉和雷埠鄉。
人口
編輯根據(安徽省)安慶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懷寧縣常住人口為496683人[7],男性人口占比50.79%,女性人口占比49.21%,年齡結構中0-14歲占比16.75%,15-59歲占比59.64%,60歲以上占比23.61%,65歲以上占比19.35%。
交通
編輯教育
編輯省示範高中:
- 懷寧中學
- 新安中學
- 高河中學
文化
編輯懷寧縣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孫家城遺址),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金雞碑及五猖神廟碑,鐵硯山房,鄧石如墓,城河遺址,南方村關閘)。
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孔雀東南飛傳說,與潛山縣共同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懷腔,懷寧中醫骨傷療法)。
位於懷寧縣石鏡鄉境內的黃梅山也是黃梅戲的發源地。
特產
編輯歷史名人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怀宁县政府网站介绍. [2013-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 ^ 安徽省怀宁县矿产资源分布概况. [2013-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4).
- ^ 怀宁县历史沿革. 行政區劃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 ^ 怀宁县简介. 安慶市經濟信息中心. 2018-04-10 [2018-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2).
- ^ 2023年怀宁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 ^ 中國: 安徽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