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難民營
撒哈拉難民營是阿爾及利亞廷杜夫省境內的一系列撒哈拉人的難民營之總稱。阿爾及利亞也稱其為博哈多爾縣(Daira de Bojador,阿拉伯語:دائرة بوجادور),位於阿爾及利亞西南部的撒哈拉沙漠腹地,鄰近與毛里塔尼亞的邊境。這些難民營建立於1975-1976年。當時,摩洛哥組織綠色進軍進占西撒哈拉,造成許多撒哈拉人流離失所,背井離鄉,淪為難民。大部分難民依舊生活在難民營里。撒哈拉難民營是世界上存在時間最長的難民營。撒哈拉難民營由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管理,是該政權的活動中心[1]。
人口
編輯阿爾及利亞當局估計在阿爾及利亞的撒哈拉難民有165,000。這個數據得到了波利薩里奧陣線的承認。 1998年,聯合國的米努爾索特派團在營地中統計出42378名成年人,統計僅僅包括1975年以前的西撒哈拉血統的人。沒有試圖估計難民營中的總人口。 摩洛哥政府爭辯說,難民總數約為45,000至50,000,而且這些人違背了自己的意願被波利薩里奧關押在難民營中。但是,中央情報局指出,僅廷杜夫鎮附近的阿爾及利亞贊助營地就有約100,000難民。
生活條件
編輯難民營位於撒哈拉沙漠中的哈馬達地區,這一地區在歷史上一直被稱為「魔鬼的花園」,夏季氣溫高達50攝氏度左右。頻繁的沙塵暴破壞了人們的正常生活,這裡幾乎沒有植被覆蓋。必須駕車數十公里外收集柴火。只有少數難民營有水,而且水源也很不乾淨。在這種環境下無法維持基本生活,難民營完全依賴外國援助。
食品,飲用水,建築材料和衣物是由國際援助機構乘車帶入難民營的。世界糧食計劃署(WFP)與阿爾及利亞紅新月會(ARC)和阿爾及利亞政府合作,將基本食品從奧蘭港帶入拉博尼,而波利薩里奧與西撒哈拉紅新月會合作組織拉博尼的食品分配(WSRC)。隨着西撒哈拉社會的發展,一些難民已經能夠購買電視機和使用汽車。近年來難民營中出現了數百個衛星天線。
缺乏蔬菜,營養食品和藥品,使難民受到困擾。根據聯合國和世界糧食計劃署的數據,40%的兒童患有鐵缺乏症,而10%的五歲以下兒童則嚴重缺乏營養。 2006年2月,暴雨和洪災摧毀了許多難民營,促使難民署和世界糧食計劃署(糧食計劃署)對危機作出反應,用帳篷代替被破壞的房屋,並提供糧食來彌補失去的儲存。2015年10月,暴雨再次淹沒了難民營,摧毀了許多由磚砌而成的房屋,帳篷。超過11,000個家庭受到影響。
歐盟委員會將撒哈拉難民稱為「被遺忘的難民」。
經濟
編輯在西班牙決定將養老金支付給殖民時期被強行徵募為士兵的撒拉維人之後,1990年代營地開始發展簡單的貨幣經濟。錢也來自在阿爾及利亞或國外工作的撒哈拉人。但是,私營經濟仍然非常有限,難民營主要依靠外國和阿爾及利亞的援助繼續生存。
人權問題
編輯由於波利薩里奧陣線和摩洛哥仍處於戰爭狀態,難民營與摩洛哥控制的西撒哈拉部分之間的交流幾乎是不可能的,成千上萬的家庭已經分離了長達30年之久,這對西撒哈拉和難民營的居民來說都是極大地痛苦。波利薩里奧陣線已經承認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遭受虐待的報道,但否認了有關持續虐待的指控。
2010年4月,西撒哈拉政府呼籲聯合國對解放後的領土和難民營中的人權進行監督,並指出:「我們準備與我們控制範圍內的聯合國人權觀察員充分合作。認真提出建議,並要求摩洛哥也這樣做。」